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桂枝茯苓胶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专题

桂枝茯苓胶囊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桂枝茯苓胶囊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5味药材采用现代化技术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调节平滑肌、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文针对近10年来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主要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989-992

桂枝茯苓胶囊及其活性成分组合物抗炎作用与机制研究

摘要:该研究旨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模型上,对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15个成分组成)进行体外抗炎活性量效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采用MTT法检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IL-1β,TNF-α和PGE2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IL-1β和m PGES-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测定浓度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ELISA检测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能有效抑制IL-1β,TNF-α和PGE2的释放,且均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能有效降低IL-1β与m PGES-1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能有效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与m PGES-1的表达有关。该研究为阐明桂枝茯苓胶囊的抗炎活性和相关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对桂枝茯苓胶囊的效应物质基础解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993-998

桂枝茯苓方治疗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的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桂枝茯苓方治疗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药物-靶点网络特征分析显示分子网络度较高的多为甾醇类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们在抗炎、解热镇痛、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度较高的靶点多与炎症反应、凝血系统、血管形成、平滑肌收缩以及细胞增殖等环节有关。进一步的靶点-通路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与调控子宫平滑肌增殖、抑制子宫内新生血管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性激素分泌、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其他炎症反应等6个环节密切相关,从而揭示出其治疗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的主要分子机制。该研究表明桂枝茯苓方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调控21条生物通路,来治疗盆腔炎、痛经及子宫肌瘤。
999-1004

应用高内涵技术研究桂枝茯苓胶囊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成分

摘要:该文旨在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17个成分的抗炎与免疫调节活性。主要选择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模型,考察17个成分的体外抗炎作用,ELISA法检测IL-1β,TNF-α,PGE2释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COX-2表达水平;选择脾脏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为模型,考察17个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MTT法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显示,在LPS诱导RAW264.7释放炎症因子模型上筛选出10个活性较强成分;在脾脏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模型上筛选出10个活性较强成分。剔除重复成分,在上述2个模型上共计筛选出强活性成分15个。以上结果表明,这15个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抗炎、调节免疫,治疗相关疾病如盆腔炎等的主要活性成分。
1005-1011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桂枝茯苓胶囊中PGG的应用

摘要:五没食子酰葡萄糖(1,2,3,4,6-五-O-没食子酰葡萄糖,PGG)是桂枝茯苓胶囊中的一个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与药理学活性,但其传统的分离纯化工艺较复杂,效率低,溶剂用量大,污染环境,而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识别技术,其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对目标分子的分离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克服以上传统分离技术的缺点。该研究以PGG为模板,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PGG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surfac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以该聚合物为填料自制色谱柱,从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制备PGG,经HPLC检测质量分数达90.2%。该方法可用于从桂枝茯苓胶囊复方中快速大量制备PGG,有利于减少中药复方分离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环境友好,且操作简便,为中药及复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012-1016

过程控制技术对桂枝茯苓胶囊质量的影响

摘要:通过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前后内控指标波动情况,评价过程质量控制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在质量的影响。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前(2009—2011年)96批样品及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后(2012—2014年)96批样品中主要质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桂枝茯苓胶囊内控质量标准,对192批药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批次内控指标均符合规定,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后内控指标与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前质量均一性存在较为显著地差异。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可提高桂枝茯苓胶囊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1017-1022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基于同源基因功能分化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

摘要:在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领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始终是重点和热点问题。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大量药用植物基因序列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序列的遗传信息与其所执行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从分子生药学角度探索药材活性成分变异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条件。该文详细介绍了同源基因、基因重复的概念和分类,并重点展望了重复基因功能分化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分子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旨在为药材质量控制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023-1026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源于“整体观”思想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摘要:建立符合中药作用特点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作用靶点的复杂性、以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难以预测性,使得检测单一活性成分的西药质控方法在中药中行不通。整体观思想是破解目前中药质控碎片化,突破"找成分、测含量、订下限"模式的重要指导,突破单纯的"唯成分论",构建符合中药采、制、性、效、用特点的综合量化集成的评控模式。该文从中药质量的本草属性、品种特性、化学特性、组效关系、组分结构关系等方面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概述,对于真正把握中药质量内涵,科学评价中药质量优劣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1027-1031

亲和色谱应用于天然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进展

摘要: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利用固定相的结合特性来分离分子的色谱方法。利用化合物和固定相表面之间的某种特异性亲和力,将目标化合物从大量无亲和活性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该方法可同时进行色谱分离和活性筛选,作为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活性药物的筛选。该文主要针对亲和色谱的发展历史、筛选技术类型及其在天然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更好地发挥亲和色谱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1032-1037

补肾壮骨中药抗骨质疏松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其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调节雌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促进MSCs成骨并抑制其成脂,调节OPG/RANK/RANKL系统和钙磷代谢及抗氧化等作用。该文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角度对补肾中药抗骨质疏松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为揭示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深入研究开发补肾壮骨类中药提供参考。
1038-1043

绿原酸及其肠道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绿原酸仅有约1/3直接吸收入体内,其生物活性更多地是依靠其肠道代谢产物发挥效应得以实现。因此,研究绿原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有必要结合其肠道代谢产物的相关活性。该文结合近年来关于绿原酸的肠道代谢研究结果,综述了绿原酸及肠道代谢产物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提供依据。
1044-1047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元胡止痛方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探索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是中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目前,中药研究存在整体与局部脱节、宏观与微观脱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整合药理学的提出,为解决中药研究"碎片化"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近年来,该课题组采用整合药理学策略,对元胡止痛方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靶标"和"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2个研究模式,从计算、体外和体内多个层次建立了该方剂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交互规律,为该方剂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该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048-1054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滇重楼根际微生物分布与甾体皂苷含量的相关性

摘要:观察了滇重楼栽培中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3类促生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滇重楼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丰富,不同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解钾细菌、解无机磷细菌和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规律是: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真菌与解钾细菌数量呈逐年增加,细菌、放线菌、解无机磷细菌与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呈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类型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的药用品质具有生境依赖性,种植年限的增加造成滇重楼药用品质下降作用明显。由此可见,种植年限增加会引起土壤微生态区系的变化,降低了滇重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造成滇重楼药用品质下降。
1055-1060

金线莲基原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及结实特征研究

摘要:采用TTC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花粉活力及寿命,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并对不同授粉方式的植株进行结实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金线兰与台湾金线莲在花粉活力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先上升后下降;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对金线莲花粉活力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降低,4℃冰箱贮藏可适当延长花粉活力。2柱头于开花当天就具有可授性,第4天最强,随后逐渐降低,金线兰于花后第8天不具可授性,而台湾金线莲于花后第10天不具可授性。3不同授粉方式对金线莲结实率影响显著,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远远高于人工自花授粉。因此,采集花后第3天花粉对花后第4天的柱头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杂交,可显著提高结实率,为金线莲新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繁育提供技术保证。
1061-1065

雷公藤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该研究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雷公藤悬浮细胞中克隆得到一条GGPPS全长c DNA(Gene Bank:KM978333),并对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蛋白结构预测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克隆的Tw GGPPS c DNA全长1 857 bp,编码含514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相对分子质量为57.13 k Da,等电点为7.85,具有5个保守域和2个功能域,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可能位于质膜上,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与其他植物GGPPS家族具有较高同源性。实验首次克隆了雷公藤GGPPS基因,为进一步研究雷公藤甲素等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1066-1070

温度、密度、喂食周期对菲牛蛭育苗影响的研究

摘要:研究了温度,密度,喂食周期对菲牛蛭幼苗的生长规律。分别设置7个温度(18,22,26,30,34,38℃和自然温度),5个密度(75,125,200,275,350条/L)和6个喂食周期(2,4,6,8,12,16 d),经30 d的养殖后考察各处理的存活率,增长率,特定增长率等生长指标。特定生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y=-0.066x2+3.543 1x-38.09(R2=0.837 9),当水温为26.84℃,菲牛蛭幼苗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9.461 4,菲牛蛭幼苗最适生长水温在26~30℃。水温为38℃时,菲牛蛭幼苗全部死亡;特定增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005 7x+9.197 3(R2=0.998 3);特定增长率与喂食周期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68 2x+10.574(R2=0.998 8)。
1071-1074

基于ITS2条形码的桔梗药材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ITS2条形码探讨不同产地桔梗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提取桔梗药材DNA,PCR扩增基于进化速率较快的DNA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并测序,采用Clustal比对分析不同产地桔梗ITS2序列,应用MEGA 5.05软件计算种内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以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党参的ITS2序列为外展值,运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桔梗系统进化树。结果:试验所用全部样本的K2-P遗传距离为0~0.930,相同地区来源的样本K2-P遗传距离分布于0~0.178,不同地区来源的样本K2-P遗传距离为0.735~0.930;分析结果表明,桔梗种内遗传变异程度巨大,与其地理位置显著相关。结论:ITS2条形码适用于桔梗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为进一步拓展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1075-1078

玄参子芽分级标准研究

摘要:对全国玄参主产区子芽的长、粗和重3个形态指标进行检测,使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聚类分析制定玄参子芽的质量分级标准。田间试验观测不同等级子芽玄参的植株生长情况及产量。田间试验表明,Ⅰ级玄参长势最好,产量最高,Ⅲ级玄参长势最差,产量最低。玄参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子芽对药材的内在品质无明显影响。为保证高产及减少成本,玄参生产用子芽应控制在Ⅱ级以上。此方法制定的质量分级标准科学、可行,可作为玄参子芽的质量控制标准,为玄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1079-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