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双分子标记法的构建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针对作者之前提出的分子鉴定中真伪鉴别有余,优劣评价不足的现象,以及中药材二维分子标记法构建中功能基因研究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基于DNA分子标记和代谢标识物相结合的双分子标记法(bimolecular,marking methods,简称BIMM),能满足现阶段在分子水平同时研究中药的种类和质量差异。该文系统介绍了双分子标记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总结了该方法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展望了其在中药多来源药材的鉴别研究、年限鉴别研究、产地鉴别研究、优良种质研究、新的药物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及中药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重要应用。作为中药材二维分子标记法的补充,双分子标记法的提出,将进一步促进分子水平对中药的真伪鉴定及质量优劣评价研究的发展。
165-168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疾病状态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被疾病状态所影响,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微生物菌群的改变,从而改变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而引起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鉴于中药主要是用于病理状态的机体内,故研究机体病理状态下的药动学参数较正常状态下更有意义。该文拟就中药在糖尿病、脑缺血、肝损伤、炎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针对不同的机体状态,设计合理安全的用药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69-173

菌类中药多糖降血糖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目前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菌类中药多糖是极性生物大分子,毒性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改善肝肾功能等广泛的生物活性。近些年来,菌类中药多糖在降血糖及预防糖尿病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结果提示,菌类中药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和抗糖尿病效应,其主要经由促肝糖元合成,促糖酵解或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等途径影响糖代谢,也可直接作用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增强抗氧化应激而发挥降血糖功能。因此,菌类中药多糖降血糖作用机制呈多效应、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是一类创制抗糖尿病新药的优势资源。
174-179

肿瘤中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调控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摘要: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可随所在的器官微环境和生理病理条件极化成不同的表型。M1经典性激活和M2替代性激活是巨噬细胞表型极端化后的2个主要亚群,分别表达不同的表面受体,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受转录和表观遗传水平各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并在肿瘤发展中行使不同的功能,而中药有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极化而改善微环境。目前对于巨噬细胞极化途径产生的特异性标志和极化的分子机制尚在研究进程中,该文就目前国内外对于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及对中药干预进行展望。
180-184

中药枳实的研究进展

摘要:枳实Citrus aurantiumL.为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该文就近年来枳实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提供依据。中药枳实资源丰富但种质资源复杂,不同地区采收时间各异,枳实其他成分的含量也各有不同,所以仅以单一成分为指标,并不能较好的反映药材和制剂的品质与疗效,在今后的质量评价中,应从多种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枳实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取得了巨大进展,如若对枳实有效成分加以开发利用,发掘新药,将对传统中药枳实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185-190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基于AMMI模型的三七化感作用稳定性分析

摘要:为明确不同作用途径下三七化感作用的变化,筛选适宜的轮作植物,应用AMMI模型分析了三七对不同轮作植物化感作用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AMMI模型可应用于植物化感指数的稳定性分析,且优于传统的回归模型分析法;利用对应分析图能够直观评价各轮作植物的稳定性和作用途径(环境条件)的分辨力;鄂粳杂1号(g6)为强化感作用稳定型,而云瑞1号(g9)属弱化感作用稳定型,是较为理想的三七轮作植物。研究结果为筛选适宜与三七轮作的植物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建立合理轮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对中药材种质资源合理评价也具有借鉴作用。
191-197

罗汉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选择

摘要:罗汉果为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研究从罗汉果转录组中选取了Actin,18SrRNA,ubiquilin,efl-α,efl-β,Tubulin作为候选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CT,RefFinder软件和方法对6个候选参考基因在不同罗汉果样品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首次筛选出了不同时期的有籽和无籽罗汉果果实中较理想的内参基因,结果发现18SrRNA在所有罗汉果样品中表达最稳定,足样品基因分析适合的内参基因,对采用qRT-PCR方法分析罗汉果基因表达中内参基因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罗汉果生物合成途径荩因及其他不同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提供参考,确保罗汉果基因表达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04-209

创伤对冬虫夏草菌寄主幼虫后续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创伤对幼虫后续生长发育的影响,采取人为对感菌幼虫和未感菌幼虫部位和程度一致的创伤,并在相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饲养。结果表明,感菌幼虫创伤后越过冬天的成活率低于健康幼虫,但感菌幼虫无论创伤与否,其体重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未感菌幼虫创伤后的成活率都低于健康幼虫,但除灰黑色表皮幼虫创伤后不利于体重增加外,灰白色和灰红色表皮幼虫创伤后对幼虫体重的正常变化都无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创伤不利于提高幼虫的成活率,但对幼虫体重的增加无显著性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革寄主幼虫的人工饲养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10-212

一株人参内生产吲哚乙酸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摘要:研究以人参内生细菌为实验对象,采用Salkowski法筛选具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菌株,同时采用Ashby培养基验证其固氮潜能,菌碟法及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解磷能力,硅酸盐培养基初筛和火焰分光光度法复筛测定解钾能力,刃天青方法检测产生铁载体能力,α-酮丁酸法测定ACC脱氨酶活性;沙土法测定活性菌株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从118株菌株中得到1株具有较高产IAA的菌株JJ5.2,其产IAA能力为10.2mg·L^-1;且具有解磷、解钾、固氮和产生铁载体特性;能显著促进人参种子根的生长;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J5-2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213-217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药学科技知识传播创新发展研讨会的通知(第二轮)

摘要:由中国药学会和同方知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药学科技知识传播创新发展研讨会”将于2015年1月30-3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及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主要内容(一)中国药学会药学科技信息与知识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二)特邀报告1.知识传播与网络信息安全;2.学术出版与知识传播发展新机遇;3.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价值;4.药业知识服务的新模式、新平台。
217-217

种子引发对NaCl胁迫下通关藤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以采自云南省马关县的当年成熟通关藤种子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KNO3-KH2PO4(K-K),GA3,PEG-6000,NaCl4种试剂引发处理对通关藤种子在高盐胁迫(0.8%NaCl)逆境下发芽及幼苗素质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茎长以及侧根数。并测定了通关藤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80%NaCl胁迫下,通关藤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经不同浓度的4种试剂引发处理后,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盐胁迫条件下通关藤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等指标,均显著提高了SOD,CAT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了叶片中MDA量。其中,经1.20%KNO3-KH2PO2溶液引发处理的效果最好,引发处理后,通关藤种子发芽率从52.67%提高到87.33%,SOD活性从138.01提高到219.44;其次是300mg·L^-1GA3溶液引发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从52.67%提高到80.67%,SOD活性从138.01提高到444.61。
218-225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姜黄素-EC缓释复合微粒的工艺研究

摘要:采用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姜黄素一乙基纤维素(EC)复合微粒。以载药量和回收率为综合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姜黄素-EC缓释复合微粒的制备工艺,并对优选的工艺组合进行了载药量、回收率、粒径分布、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osc)以及体外溶出等实验分析。正交试验得到的优选工艺为结晶温度45℃,结晶压力10MPa,姜黄素质量浓度8g·L^-1,溶液体积流量0.9mL·min^-1,动态CO2流出速度4L·min^-1。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微粒的平均载药量和回收率分别为33.01%,83.97%,体积平均粒径为20.632μm;IR与DSC分析表明姜黄素与EC可能发生了相互作用;体外溶出实验表明姜黄素-EC复合微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可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姜黄素-EC复合微粒。
226-230

主成分分析用于清肺消痤凝胶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

摘要:该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一种中药复方透皮给药的评价方法,并以此方法优选清肺消痤凝胶的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实验中以离体小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进行透皮吸收试验,HPLC建立接受液的指纹图潜,确定共有峰,求出各共有峰的面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各组不同时间点的总因子得分,并以各因子得分代替药物浓度求得药物累积释放量Q12,算出增渗倍数ER,以此比较各促进剂对药物的透皮促进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促进剂均对药物有促进作用,而以2.5%氮酮+2.5%薄荷醇混合使用时的促进作用最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较全面的反应接受液中药物的信息,以此建立的评价方法可准确的优选出透皮吸收促进剂,并为后续中药复方经皮给药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231-235

砂炒对波棱瓜子有效成分、致腹泻以及保肝作用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砂炒对波棱瓜子有效成分、致腹泻以及保肝作用的影响,该实验采用HPLC分析波棱瓜子砂炒前后有效成分波棱甲素与波棱素的含量差异;以稀便率和腹泻指数评价砂炒对波棱瓜子总木脂素(total lignans,TL)致泻情况的影响;以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砂炒对波棱瓜子TL保肝作用的影响。HPLC分析结果显示,波棱瓜子砂炒后波棱甲素含量降低40.9%(P〈0.01),波棱素含量无显著性变化。药效学结果显示,砂炒波棱瓜子TL高、中剂量组稀便率与腹泻指数显著低于同剂量生品波棱瓜子TL组(P〈0.01或P〈0.05);砂炒及生品波棱瓜子TL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CCl4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的升高(P〈0.01或P〈0.05),但砂炒波棱瓜子TL高、中剂量组小鼠ALT,AST水平高于同剂量的生品波棱瓜子TL组(P〈0.05)。结果表明,砂炒可有效缓解波棱瓜子TL致泻作用,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波棱瓜子TL的保肝作用。
236-239

苦参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作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科研任务的一部分,拟建立新增品种苦参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对不同批次苦参提取物的水分、灰分进行测定;以三叶豆紫檀苷、槐属二氢黄酮G、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与槐果碱的含量;以槐属二氢黄酮G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苦参提取物中含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槐果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7%~11.1%,0.970%~4.33%,1.30%~2.59%,0.260%~1.14%,含总黄酮的质量分数为3.88%~7.93%。首次建立的苦参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重复性好,起草的质量标准可行,能够用于苦参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245-250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黄水茄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黄水茄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包括5个皂苷类化合物和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anguiviosides XV(1),smilaxchinoside A(2),methylprolodioscin(3),proto-dioscin(4),solamargine(5),3~4,5-三羟基-7-甲氧-6-C-β-D-葡萄糖黄酮苷(6),brainosideB(7),camsibriside A(8),kampferol-3-0-(2"-β-D-galact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9),quercetin-3-O-(2"节-β-D-galact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0)。化合物1~10为首次从黄水茄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和5均显示一定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264-268

金银花中抗补体活性酚酸类成分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中的抗补体活性酚酸类成分。方法:通过溶血试验方法进行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测定,采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金银花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有8个酚酸类、3个环烯醚萜类和3个黄酮类成分,包括新绿原酸(1)、绿原酸(2)、隐绿原酸(3)、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4,5-O-二咖啡酰奎宁酸(5)、3,4-D-二咖啡酰奎宁酸(6)、咖啡酸(7)、咖啡酸甲酯(8)、裂环马钱苷(9)、獐芽菜苷(10)、断氧化马钱子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山柰酚(14)。抗补体实验表明化合物1~9,11~14对经典的补体激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活性最强。结论:化合物14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酚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中的主要抗补体活性成分,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活性最强,值得深入研究。
269-274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茯苓药材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茯苓不同部位进行定性判别建模,并建立茯苓多糖的定量检测模型和茯苓多糖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含量,漫反射方式采集样品近红外光谱,采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处理近红外光谱图,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光谱数据与多糖的定量校正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建立茯苓定性模型,结果:偏最小二乘定量校正模型R为0.9440,RMSEC为0.0721,RMSEP为0.0762;定性分析模型对10个预测样品的判错数为0。结论: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判别不同部位茯苓的方法是可行的,多糖含量PLS定量分析模型从预测精度、稳定性及适应性考虑均具一定的通用性,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