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4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专题

葛根芩连方中多成分肠渗透性的原药材归属研究

摘要: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构建的复杂层面为中药复方研究,在坚持多成分同时测定的前提下,开展渗透性研究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透过肠壁而被吸收的成分来源,即具体归属于中药复方中的哪味药材。该研究利用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技术(chemical fingerprint),采用离体翻转肠囊实验技术对经典名方葛根芩连方中的肠渗透多成分进行直观来源归属,为下一步的肠渗透性定性及定量研究奠定基础。
4489-4493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多成分环境对葛根素渗透性的影响

摘要: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中的渗透性评价,需多成分作为整体来开展研究,即使在研究具体某一成分时,也应将其放在多成分环境中审视。该实验以此为原则,将葛根芩连汤中的高含量成分作为多成分环境影响因素,考察葛根素的肠渗透性,运用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对葛根素肠渗透性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评价其他高含量成分对其肠渗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黄芩苷、甘草酸和小檗碱对葛根素的肠渗透性均有一定的影响,甘草酸能显著抑制葛根素的肠吸收,高浓度小檗碱会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渗透性评价充分考虑多成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思想。
4505-4508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药银杏制剂与糖尿病治疗: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摘要:中药银杏制剂是近50年来全球植物药开发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型糖尿病已被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等危症”,因此积极寻找更加有效的糖尿病防治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从植物药中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具有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制剂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显示中药银杏制剂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调节效应,该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中药银杏制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做一评述。
4509-4515

三七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综述三七皂苷,包括三七总皂苷、三七三醇皂苷、三七二醇皂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和三七皂苷R1对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缺血性脑中风和抑郁症)的药理作用,对比分析三七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热点及潜在优势(如类雌激素作用),为进一步的药理研究提供参考,也为临床上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4516-4521

林麝泌香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林麝是国家一级濒危野生药用动物,其分泌的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是自古以来名贵的中药材。为了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麝香日益增长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人工养殖林麝,但关于林麝泌香机制的研究却进展缓慢。通过对林麝香囊的组织解剖结构、性激素与泌香反应的关系以及林麝泌香的分子机制研究的综述,剖析了当前林麝泌香机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林麝的泌香机制和提高林麝产香量提供参考。
4522-4525

天然药物中植物雌激素样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能与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的非甾体类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将植物雌激素分为异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及其他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等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对子宫和乳腺等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其他组织器官不会产生刺激增生等副作用。长期暴露或过量使用植物雌激素对雄性生殖系统和胎儿的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植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评价标准、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综述了植物雌激素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等最新研究进展,以为其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4526-4531

基于化学成分稳定性的钩藤药学研究进展

摘要:钩藤为临床常用中药,也是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等一些著名中药复方的主药。历代本草文献有钩藤入煎剂需“后下”的记载,现代药学研究表明钩藤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不稳定性。钩藤生物碱的不稳定,为钩藤的研究与应用带来诸多问题,如历版《中国药典》均未收载钩藤含量测定的标准,严重影响了钩藤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应用。作者围绕钩藤化学成分的稳定性,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文献及《中国药典》关于钩藤“后下”的记载,并通过查阅、分析近几十年国内外关于钩藤的化学成分及其稳定性、药理作用、提取工艺、质量分析等研究概况,为钩藤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4532-4537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新疆紫草PAL,HMGR,PGT基因的过表达和RNA干扰载体的构建

摘要: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是药用紫草的主要来源,其最重要成分紫草素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用和工业价值。研究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新疆紫草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PAL,HMGR,PGT的过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为相关转基因株系的构建搭建好平台。新疆紫草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过表达和RNA干扰载体的构建,是基于遗传物质的遗传研究平台的搭建,对于次生代谢途径上基因功能验证和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填补了新疆紫草在转基因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于培育紫草素高产株系具有重要意义。
4538-4543

百蕊草的吸器诱导及发育信号物质的分离鉴定

摘要:利用GC-MS检测鉴定百蕊草优势寄主植物夏枯草根系分泌物,并对2,6-二甲氧基-对苯醌(DMBQ)对百蕊草吸器诱导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鉴定得到了9类53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为烃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类化合物,而酚酸类、醛类和醌类化合物种类则较少,分别只检测出1种。其中2,5-二叔丁基-1,4-苯醌具有1,4-对苯醌核心结构,可能对夏枯草与百蕊草寄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DMBQ能够诱导百蕊草根系产生吸器,并且1μmol·L-1DMBQ对百蕊草吸器的诱导能力最强。
4544-4547

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

摘要:通过野外资源调查、整理各大标本馆标本原始记录和查阅文献记载等方法,系统整理、总结、归纳了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民族药用植物种类、功效及民间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列当属6种药用植物在4个少数民族间作为7种民族药应用,草苁蓉属2种药用植物在8个少数民族间作为10种民族药应用,肉苁蓉属2种药用植物在3个少数民族间作为3种民族药应用,且同种药用植物常作不同民族药;发现3属植物的传统疗效主要集中在补肾壮阳、止血和止痛3个方面,并且该传统疗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种类丰富的列当属植物资源对缓解肉苁蓉植物资源匮乏局面和扩大药源具有积极意义。
4548-4552

外源物质SNP,Spd对盐碱胁迫下射干幼苗伤害缓解作用的研究

摘要:为了盐碱地开发利用及射干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实验通过外施外源物质SNP,Spd来缓解Na Cl,Na2SO4,Na HCO3,Na2CO34种盐的摩尔比为9∶1∶9∶1,盐浓度为100 mmol·L-1的混合盐碱胁迫对射干幼苗造成的伤害,实验结果显示高p H胁迫是造成盐碱胁迫的主要因素,时间和各处理浓度之间有交互作用,盐,碱胁迫之间有协同效应。在100mmol·L-1的盐碱胁迫下射干幼苗叶片中质膜过氧化指标(MDA,O-·2)和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有机酸)的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经过不同浓度的SNP,Spd处理后,MDA和O-·2显著降低,并且有效提高了代谢产物的含量,其中SNP(0.05 mmol·L-1)和Spd(0.5 mmol·L-1)缓解伤害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说明SNP,Spd能有效缓减盐碱胁迫对射干幼苗的伤害,提高射干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从而为盐碱地的利用和射干种植提供科学基础。
4553-4558

基于SRAP和SNP分子标记的国内穿心莲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为了阐明国产穿心莲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探讨遗传背景对穿心莲药材质量的影响,利用110对SRAP引物和1对SNP特异性引物,对我国7个省份13个样地的103份穿心莲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3.25和Mega6.0软件分析群体的遗传结构,Codon Code Aligner软件分析功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穿心莲样品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1~0.09,CPS基因片段中未检测到SNP位点,国产各地穿心莲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较贫乏,这与穿心莲严格的自花授粉繁殖特性、我国各地引种穿心莲种源来源单一密切相关。遗传背景并非影响各地穿心莲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穿心莲的良种选育以采用突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为宜。
4559-4565

基于地形因子的白术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摘要:通过对白术中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白术在全国主产区5省份的地形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为开展白术种植的合理区域选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对全国5省份40个产地白术实地采样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变异,海拔、坡度、坡向对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应用空间技术,依据白术内酯类成分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于地形因子的白术生态适宜性区划。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适宜白术生长,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较高,北方平原地区区域内地形条件不适宜白术的生长,但可以将白术种植在区域内地形条件适宜白术的生长的丘陵和山区地带。最适宜白术内酯类成分积累的地形条件为海拔(200 m以上),坡度(3.00~4.99°)。
4566-4570

18份草珊瑚种质的ISSR标记遗传相关性与亲本选配分析

摘要: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8份来源于不同产地并经质量评价的草珊瑚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并进行亲本选配优化分析,为进一步利用这些种质进行育种奠定一定基础。应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18个份来自于不同居群的草珊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应用Popgen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并以UPC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经筛选获得23条多态性引物,ISSR-PCR扩增共获得19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84条,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85 4。供试的草珊瑚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83 8~0.878 8,平均为0.661 2。遗传距离分析揭示了各受试种质相互间的遗传一致性与遗传距离,其中种质S2与种质S18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957 5,而种质S4与种质S5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129 2。而聚类分析表明种质S1,S2,S3,S7,S10等5个种质在不同程度上有别于其余受试13个种质,并优化了S2与S3,S2与S6,S2与S18等3组较佳亲本选配组合。研究表明受试种质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与聚类分析所揭示的18个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为优化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遗传背景方面可靠的信息。
4571-4575

一种铁皮石斛立体栽培方法的研究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铁皮石斛设施栽培空间,揭示铁皮石斛立体栽培产量与功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提高产品质量、产量与效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铁皮石斛立体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用苯酚-浓硫酸法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ⅩA测定多糖与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立体栽培土地利用率提高2.74倍,茎、叶、总鲜重与干重均高于地栽,多糖含量均值与地栽没有显著差异,但浸出物含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地栽,特别是顶端2层多糖含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层次与地栽。立体栽培能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地栽;立体栽培层间铁皮石斛多糖存在极显著差异,可能与光照因子相关。
4576-4579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快速膜乳化法制备荧光探针PLGA纳米粒及体内外研究

摘要: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对其载药特性和体内分布进行研究。以平均粒径和PD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膜孔径、过膜次数、过膜压力、油水比和聚乙烯醇(PVA)浓度对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纳米粒的影响,空白纳米粒的优化条件为膜孔径1μm,过膜压力1 150 k Pa,油水比1∶5,PVA质量浓度20 g·L-1,过膜3次,得到空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32.6 nm,PDI为0.010。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对其结构特点进行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将荧光探针包载于纳米粒中,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纳米粒的体内靶向性。体外模拟研究表明,荧光物质均匀分布于微球内,体内研究表明该粒子具有较好的肝、脾靶向性。
4583-4589

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改善中药浸膏粉流动性的研究

摘要:该研究应用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改善中药浸膏粉的流动性。应用Comil粉碎整粒机,将1%的纳米Si O2对7种中药浸膏粉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采用粉体流动性测试仪,比较改性处理前后各浸膏粉的流动性变化,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各浸膏粉的微观表面形态变化,借助显微镜测定并比较各浸膏粉的粒径分布变化,并对改性前后的浸膏粉进行吸湿性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处理后,各浸膏粉的休止角、抹刀角、压缩度、黏附度均明显降低,流动性指数增加,流动性得到显著性提高,以葛根浸膏粉和大黄浸膏粉改善最为显著,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改性后的浸膏粉表面均附着有纳米Si O2,而改性前后的浸膏粉的粒径和吸湿性均无明显变化。该技术可为改善中药浸膏粉流动性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4590-4595

防治哮喘用白芥子涂法复方巴布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摘要:该研究优化了白芥子涂法巴布剂处方和工艺,在体动物模型上评价其预防哮喘效果。首先以人体感官评价作为指标,对涂布厚度、交联剂类型、甘羟铝用量、聚丙烯酸钠用量、黏合剂类型进行了单因素考察。以初黏力、剥离强度、人体感官评价作为指标,以甘油、柠檬酸、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巴布剂空白基质的正交试验优化。空白巴布剂最优处方质量比为:甘油-水-乙醇-PEG400-甘羟铝-柠檬酸-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钠2∶8∶0.8∶0.4∶0.07∶0.15∶0.1∶0.5。采用醇提法提取白芥子、延胡索、甘遂有效成分,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细辛挥发油。通过初黏力、剥离强度、人体感官评价,每100 g巴布剂中最佳含药量为11 g(11%)。建立哮喘模型大鼠,以挠鼻时间作为指标,证明高剂量组(17%)白芥子涂法巴布剂对哮喘模型大鼠的挠鼻时间有显著抑制作用(P=0.037〈0.05),中剂量(11%)、低剂量(4%)和市售三伏贴组在给药前后大鼠挠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为哮喘预防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4596-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