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4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沙棘的研究开发评述及其重要意义

摘要: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作物之一,生物多样性广泛,资源蕴藏量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起,沙棘作为我国保健品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得到广泛地开发利用,该方面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沙棘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生态保护的先锋树种仍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仅对沙棘的化学结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研究及产品开发做一评述,对沙棘研究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进行研究前景展望,促进沙棘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高我国沙棘综合开发效益,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1547-1552

中药高通量转录组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新方法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中药研究与时俱进。高通量转录组研究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研究手段。该文对中药转录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比较了Roche公司的GS FLX平台和Illumina公司的HiSeq 2000平台两大测序平台,介绍了中药转录组分析的流程,并以西洋参和金银花为例,阐述了中药转录组研究的特色。对传统中药进行高通量转录组研究,可以从整体水平上了解目标物种的功能基因概况,明确活性成分的代谢通路,为中药研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现代生物学阐释。但是,目前的中药转录组研究仍面临着分子基础薄弱,测序投资成本高,分析人员紧缺等困难。未来,伴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的联合应用,将为开创高通量筛选与高效率研发相结合的新型中药产业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1553-1558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金线莲栽培中多菌灵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标准研究

摘要:采用甲醇提取,液液分配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菌灵在金线莲根、茎、叶及栽培基质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不同多菌灵添加浓度下的回收率为82.9%-95.7%,RSD为2.0%-6.3%,满足农药残留检测要求。田间试验分别采用推荐剂量(1.0kg·hm^-2)和1.5倍推荐剂量(1.5kg·hm^-2)进行处理,2年连续实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在金线莲栽培基质中的半衰期为7.01~8.51d,在根中残留趋势为先升后降,半衰期为4.93~5.71d,在茎和叶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27,3.50—3.91d。若多菌灵在金线莲植株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mg·kg^-1,每年以1.0kg·hm^-2的剂量喷施4次,最后一次施药和收获时间的安全间隔期可推荐为28d。
1559-1563

不同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品系种子超微结构及抗旱性对比研究

摘要:除具传统药效外,栝楼还有较好的保健和食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各地大量引种栽培,其种子种苗的抗旱性是品种选育的重要方向。该文以生产上2个重要栝楼品系(KXY-001和KXY-005)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2个品系种子表面超微结构,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比较2个品系栝楼种子萌发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显示,与品系KXY-005相比,品系KXY-001种子表面色淡,以黄褐色或浅褐色为主;种皮网纹排列致密;种脐较大,中央下陷且平整。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品系KXY-001种子萌发率均高于品系KXY-005。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2个品系中的NDA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则急剧下降;品系KXY-001体内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品系KXY-005;但二者的POD,CAT活性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之,种子表面网纹以及种脐性状可作为鉴别2个品系的鉴别点;2个品系是通过启动SOD和POD来达到抗旱目的,而且品系KXY-001抗旱性优于品系KXY-005。
1564-1568

利用 Gateway 克隆技术构建丹参 SmNAC1 转录因子的 RNAi表达载体

摘要:NA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利用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丹参NAC转录因子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丹参NAC转录因子的功能。根据Gateway技术要求,设计含有attB接头的引物,使用NEB的Phusion超保真聚合酶,通过PCR方法,扩增SmNAC1基因的特异性片段。通过BP重组反应,将带有attB接头的PCR产物克隆到入门载体pENTR/SD/D-TOPO上,再通过LR重组反应,利用入门载体上的SmNACi特异性基因片断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K7GWIWG2D上。实验结果表明Gateway载体的构建方法能够高效、快速地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为植物基因转化提供基础。
1569-1573

丛枝菌根真菌与哈茨木霉菌合用对连作丹参生长及质量的影响

摘要:该文探讨田间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对丹参生长及质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来进行研究,使用HPLC测定丹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通过形态观察并计算根部发病率,并结合方差统计学方法对各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接种AMF以及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连作丹参根部病害的发生率,其中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效果更佳,比CK组降低了61.50%。几种处理对丹参生物量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都能提高丹参根部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都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丹酚酸B的含量(P〈0.05),其中AMF对丹酚酸B促进作用最明显,提高了27.97%;接种AMF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的含量(P〈0.05),其中丹参酮I约提高了70.14%;丹参酮Ⅱ。约提高了51.42%。另外,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均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隐丹参酮的含量,提高了约30.67%。从而得出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能够有效减低连作丹参病害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连作丹参药材的质量。
1574-1578

氮素供给对甘草根系呼吸动态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研究

摘要:探究不同氮素供给对甘草根系呼吸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规律,揭示通过影响根系呼吸来调控甘草生物量积累的途径。在6月至10月,每7d对控制环境条件下的甘草播种苗施用氮(N)浓度为0,0.5,1,2,4,8mmol·L^-1的全营养液,每月月底测定甘草不同级别根系呼吸速率及生物量,分析甘草根系生物量与呼吸速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显著影响甘草根系呼吸速率和根系生物量积累,通过相对抑制生长呼吸速率以提高生物量而使两者呈负相关,并在8mmol·L^-1氮浓度处理时有最佳的抑制甘草根呼吸而提高根系生物量的效果。
1584-1588

颠茄草的生药学研究

摘要:该实验在植物分类学方法鉴定的基础上,对颠茄草Atropa belladonna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根、茎、叶横切面显微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了颠茄草的药材性状、组织和粉末显微特征。通过研究,明确了颠茄草各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为日后工作中颠茄草药材和饮片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1589-1592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苦参碱双敏感结肠定位小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摘要:目的:制备苦参碱双敏感结肠定位小丸,并研究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和评价其结肠定位释药的效果。方法:以羧甲基魔芋胶为主要载体材料,制备酶敏感丸芯,再以丙烯酸树脂Ⅱ,Ⅲ包衣,制成苦参碱双敏感结肠定位小丸;通过体外释放试验和包封率测定,对影响制剂释药的处方和工艺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苦参碱双敏感结肠定位小丸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FeCl,质量浓度为4.0g·L^-1,壳聚糖质量浓度为3.0g·L^-1,羧甲基魔芋胶质量浓度为20g·L^-1,混合胶浆pH为3,包衣增重为7%;在模拟全消化道介质中,苦参碱累积释放接近100%,时滞为7h。结论:所制苦参碱双敏感结肠定位小丸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结肠定位效果。
1603-1606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发现炮制引起大黄多成分变化

摘要: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大黄全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生熟大黄各类化学成分的变化。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联用技术,获取大黄生品和熟品的色谱和质谱信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提取的324个特征峰进行比较分析。炮制大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中,发现大黄生品和熟品化学成分明显不同,与生大黄相比,炮制后有127个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25个成分含量降低,2个成分升高。该研究鉴定了其中的10个化合物,另外推测了其他23个成分的结构类型,其中15个为鞣质类,8个为蒽醌类,炮制均使它们含量降低。炮制大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炮制使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降低。炮制显著影响大黄中多种成分的含量,代谢组学研究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这种变化。
1607-1613

UPLC 同时测定蒸制三七中的 10 种人参皂苷类活性成分的含量

摘要:该文建立了蒸制三七中人参皂苷Rgs,F4,Rk3,Rh4,20(S)-Rg3,20(R)-Rg3,Rkl,Rgs,20(S)-Rh2,20(R)-Rh:10种皂苷类活性成分同时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对其不同头数、不同药用部位、不同蒸制时间的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研究。所采用的色谱条件为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mm×100mm,1.7Ix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1,检测波长203nm,柱温35℃。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6,F4,Rk3,Rh4,20(S)-Rg3,20(R)-Rg3,Rk1,Rg5,20(S)-Rh2,20(R)-Rh2分另0在0.46—115,2.06—515,1.632~408,3.216~804,1.392—348,1.4~350,0.496~248,3.012~1506,0.82—205,0.832~208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00%,97.96%,98.86%,95.27%,98.67%,98.02%,95.53%,96.63%,99.57%,103.6%。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分离度高,可有效控制蒸制三七的质量,为制定其规范化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确保其临床疗效的可靠性与-致性奠定了基础。
1614-1619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小叶臭黄皮中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研究

摘要:研究小叶臭黄皮Clausena excavata茎和叶甲醇提取物的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小叶臭黄皮茎和叶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经硅胶、RP-18和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小叶臭黄皮茎和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个单萜,命名为excamonoterpene(1);9个倍半萜,即(6R,9s)-9,10-dihydroxy-4-megastigmen-3-one(2),(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3),(3S)-3-hydroxy-7,8-dihydro-fl—ionone(4),(3S,5R,6S)·3-hydroxy-5,6-epoxy-β—ionone(5),(6R,9R)-9-hydroxy-4-megastigmen-3-one(6),(3S,5R)-dihydroxy-6,7-megstigmadien-9-one(7),(-)-loliolide(8),caryolane-1,9α—diol(9),2,6-dihydroxyhumula-3(12),7(13),9(E)-triene(10)。化合物1为1个新的单萜,2—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1620-1624

降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降香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降香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3-羟基_4,9-二甲氧基紫檀烷(1),medicarpin(2),2’,4’,5-trihydroxy-7-methoxyisoflavone(3),7,2’,3’-三羟基_4’-甲氧基异黄烷(4),formononetin(5),3,8-dihydroxy-9-methoxypterocarpan(6),koparin(7),3-hydroxy-9-methoxypterocarp-6a—ene(8),2'-hydroxyformononetin(9),stevenin(10),2’,7-di—hydroxy-4’,5'-dimethoxyisoflavone(11),lyoniresinol(12),2,5-dihydroxy-5-methoxy—benzo—phenone(13)和neokhriolA(14)。化合物1,3,4,6,8,12和14均为首次从降香中分离得到,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表明化合物4对烟草青枯菌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1625-1629

珠子参叶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研究珠子参叶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1)、人参皂苷Rs2(2)、西洋参皂苷R1(3)、人参皂苷Rs。(4)、三七皂苷Fe(5)、人参皂苷Rd:(6)和gypenosiden IX(7)。化合物1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635-1638

硫磺熏蒸金银花中断马钱子酸亚硫酸衍生物产生的机制探讨

摘要:为了探讨硫磺熏蒸金银花中断马钱子酸亚硫酸衍生物的生成机制,该研究采用柱色谱技术从未硫熏金银花中目标性制备分离了断马钱子酸以进行后续模拟反应,断马钱子酸在有水条件下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了其亚硫酸衍生物,反应机制可能涉及了断马钱子酸的酯化反应或者是酸化开环后亚硫酸根对羰基的加成反应。该研究为支持硫磺熏蒸导致金银花中断马钱子酸转变成其亚硫酸衍生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1639-1643

淡竹叶红外光谱的多级鉴定与分析

摘要:以淡竹叶及其常见伪品鸭跖草药材红外图谱为依据,分别通过一维红外光谱分析,二阶导数光谱分析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的多级鉴定,寻找淡竹叶及其伪品的差异。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2个指标,以11个批次淡竹叶红外图谱为依据,计算并建立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并对其红外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各产地淡竹叶的相似度。结果表明,通过红外光谱多级鉴定,可有效区别淡竹叶及其伪品;通过双指标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2种统计方法,分组结果趋势一致,可有效区分淡竹叶来源产区和品质差异。红外光谱法以其测定快速简便、所需样品量少,结果稳定可靠等特点,为中药真伪鉴别和药材掺假甄别,及其品质差异和产地归属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新方法。
1644-1649

苦木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摘要:建立RP-HPLC同时测定苦木中4个生物碱与1个黄酮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进行多批次药材成分分析,为苦木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N-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4个生物碱苦木碱L,苦木碱B,苦木碱F,苦木碱D和黄酮高丽槐素的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依次为Y=6525.6X+37.25(0.009—1.780μg,r=0.9968),Y=3662.3X+41.55(0.005—0.920tzg,r=0.9995),Y=3763.1X+146.87(0.015—3.060Ixg,r=0.9990),Y=2174.1X+21.52(0.003~0.620μg,r=0.9995),Y=276.25X+7.65(0.010~1.960μg,r=0.998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02%~101.8%,RSD%在1.2%-2.8%,重复性及精密度良好。经过系统的方法学考察,该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苦木药材的质量分析及控制。
1656-1659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新藤黄酸通过调控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诱导黑色素瘤 B16 细胞凋亡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新藤黄酸诱导黑色素瘤B16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MTT试验检测新藤黄酸对B16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采用Hoche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新藤黄酸对B16细胞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新藤黄酸对B16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Westernblot法检测P13K,p-P13K,Akt,p-Akt,p-mTOR,PTEN蛋白的变化以探讨新藤黄酸诱导B16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新藤黄酸对黑色素瘤细胞B16生长和增殖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随着新藤黄酸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明显下降;Hoche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新藤黄酸处理的细胞中呈现明显的凋亡特征;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新藤黄酸作用B16细胞后,细胞发生明显凋亡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检测表明p-P13K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Akt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而P13K,Akt蛋白表达量基本不变,p-mTOR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PTEN蛋白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结论:新藤黄酸在一定的时间和浓度范围内能够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调控P1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1666-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