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产业发展与技术研究探讨——三七

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植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对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的产地环境、植株农艺性状及其药材产量组成进行分析评价,为三七引种栽培和生产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采收期对文山、砚山、马关、靖西等三七传统产地和昆明、曲靖、红河、玉溪等三七新产地的商品三七进行调查取样,对产地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地貌以及三七植株叶、茎、根部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商品三七种植由文山等传统产地大规模向红河、昆明、曲靖等新产区扩展。三七新产区种植海拔较传统产区有大幅提高,在1800~2130m,种植地块选择在中低山斜坡和缓丘的红壤地。三七新产区植株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生物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均较传统产区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根条重、块根重、主根长等农艺指标增加幅度均超过20%。不同产区间比较,红河石屏牛街、昆明石林圭山、红河建水官厅等地所产三七植株高大粗壮、块根和剪口大、支根发达;昆明官渡小哨、广西靖西禄峒、文山砚山江那等地的植株瘦小、块根和剪口小。聚类分析表明,新产区和传统产区交叉聚类,三七产地可分为3大组,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3个新产区及传统产区文山砚山干河为三七高产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七块根、剪口的大小和质量,同植株地上部分的株高、茎粗、叶片大小、叶重和茎重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茎粗、叶片宽、叶片长/宽、叶干重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块根干重的主要因子,而株高、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剪口干重的主要因子。结论:三七传统产区的西部和北部,海拔为1800~2130m的中低山斜坡及缓丘红壤地适合种植三七,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可作为商品三七的重点引种发展区域�
558-565

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为三七育苗方法的改进和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不同覆盖方式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土温及容重进行取样测定,同时调查记录田间三七出苗率、种苗质量。结果:同传统松毛或稻草单覆盖相比,三七育苗床畦面采用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可减少育苗初期浇水量2/3以上,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三七种子播种到出苗的40d内不用浇水,保持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30%左右和土温稳定在9—16.5℃,促进畦面土壤疏松,防止田间倒春寒危害,从而显著提早三七出苗期,提高田间出苗率、出苗整齐率和种苗质量。仅采用松毛或稻草的单覆盖方式保水、保温效果较差,需12d左右浇施一遍水,三七田间出苗时间较双覆盖处理晚14d,出苗盛期晚24~26d,出苗率低11.3%~18.7%,且松毛的效果要优于稻草。采用地膜单覆盖虽然有较好保水、保温效果,促进三七出苗和提高发芽率,但存在Et均土温变化较大、田间土壤易板结,畦面青苔、杂草较多,不利于后期田间管理的不足。结论:生产上建议三七种子播种期采用松毛+地膜双覆盖方式,以节水抗旱、节省劳力,提高种子出苗率和种苗质量,出苗盛期后揭掉地膜采用松毛单覆盖的方式进行苗期管护。
566-571

三七不同间隔年限种植土壤氮、磷、钾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不同间隔种植年限对土壤氮、磷和钾元素的影响。方法:对文山州马白、马塘、古木和盘龙4个三七道地产区新土、间隔5年土和连作土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总氮、磷、钾和有效氮、磷钾含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土壤全氮、磷和速效氮、磷含量变化均表现为间隔5年土〉连作土〉新土;3种间隔种植模式土壤除全氮含量无显著季度变化外,其他三者均呈倒“V”型,含量峰值出现于2010年4月;土壤全钾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但速效钾含量变化表现为新土〉连作土〉间隔5年土,季度变化规律与速效氮、磷一致;4个监测地3种间隔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磷、钾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均不同。3种间隔种植模式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其他2种元素无显著相关性。新土、间隔5年土和连作土速效氮、磷、钾比例分别为1:0.4:2.4,1:0.4:1.4,1:0.4:2.0。结论:连作造成了三七种植土壤磷素的相对富集和钾素的相对亏缺,进而造成的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衡为产生连作障碍的诱因之一。加强三七种植土壤氮、磷、钾最佳比例研究,从而进行配方施肥为消减连作障碍重要手段。
572-579

不同钾肥品种及配施对三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该文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及配施对三七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氯化钾和硫酸钾及两者配施均能显著提高三七生物量和产量,且氯化钾对三七增产效果略优于硫酸钾。2种钾肥及配施均也显著促进三七植株对K的吸收和三七地下部对N,P的吸收,并显著提高三七皂苷含量与累积量;其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d和总皂苷含量分别增加了54.54%~72.72%,11.15%~37.55%,2.26%~29.68%,10.34%-51.72%,13.85%~25.52%,且氯化钾和硫酸钾1:1配施时,三七各种皂苷成分含量最高。2种钾肥相比,氯化钾对皂苷成分含量的提升作用优于硫酸钾。三七对氯不敏感,氯化钾和硫酸钾对三七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形成作用等效。三七生产中推荐选用氯化钾做钾源,以提高三七产量和品质,降低钾肥投入成本。
588-593

三七水浸液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化感作用

摘要:利用不同浓度三七茎叶、根水浸液对三七产区常见作物玉米的3个不同类型品种进行化感作用生物测定,结果表明:①三七茎叶对玉米的化感作用强于根部;②玉米幼苗生长阶段比种子萌发阶段更易受到化感物质的影响,玉米的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更为敏感;③常规品种白糯1号对三七化感作用的敏感性最强,杂交种云瑞1号和鲁三3号的敏感性较弱,更适合与三七轮作。
594-600

光质对三七生长、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摘要:为了揭示光质对三七生长、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该研究采用7种光质(红、橙、黄、绿、青、紫、蓝),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三七生长过程中其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光质对三七生长、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红光有利于三七的株高生长,青、黄、紫、蓝光均有利于三七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蓝、黄光有利三七光合作用,青光有利于人参皂苷Rd的积累,黄、青光有利于单株三七有效成分总量的增加。
610-613
中国中药杂志数据挖掘与中医传承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

摘要: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近年来,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决策树、复杂系统熵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常用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剖析,指出将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集成而开发相应的软件,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614-617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咳嗽用药规律研究

摘要:该研究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咳嗽处方188首,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经验,挖掘出“竹茹-杏仁-紫菀”等20个核心组合和“紫菀-黄芩-桑寄生-竹茹-枇杷叶”等10个新处方。研究结果显示颜正华教授治疗咳嗽经验丰富,多用疏散风热、清肺止咳之品。
623-626

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疗咯血用药规律研究

摘要:收集孟河医家马培之治疗咯血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0个核心组合和5首新处方。研究显示,孟河医家马培之治疗咯血经验丰富,多用清热润肺、凉血止血、养血滋阴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627-630

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疗痰饮用药规律研究

摘要:该研究在收集孟河名家马培之治疗痰饮病案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apf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孟河医家马培之治疗痰饮的用药经验,共挖掘出“橘红-枇杷叶-陈皮”等治疗痰饮的18个核心组合和“枳壳-橘红.枇杷叶.陈皮”等9首新处方。研究表明,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疗痰饮经验丰富,用药平和轻灵,多用温平缓补、利水渗湿之品。
631-633

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种,对其中3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634-639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老年痴呆组方规律分析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用药规律。通过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在筛选治疗老年痴呆的104首方剂中,涉及中药147种。方中补益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醒脑开窍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川芎-石菖蒲,占总方剂的27.9%。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以补益、化瘀、开窍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640-643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辣椒碱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摘要:该文主要探讨辣椒碱立方液晶纳米粒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技术,对辣椒碱立方液晶纳米粒及其软膏剂进行体外透皮扩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剂相对于辣椒碱软膏剂而言,无促进药物渗透作用。但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剂中的辣椒碱在角质层、表皮层与真皮层中的滞留量明显高于软膏剂(P〈0.01),立方液晶纳米粒作为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可提高作用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皮肤靶向性好。
644-647

黄芩苷-壳寡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摘要:该文将壳寡糖应用于黄芩苷复合物的制备,以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考察复合物的基本性质。采用溶剂法制备黄芩苷壳寡糖复合物,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红外振动光谱(IR)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考察其溶出行为。实验结果显示黄芩苷。壳寡糖摩尔比1:1制备的复合物能显著提高黄芩苷的溶出度。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黄芩苷以非晶形态存在,IR结果表明壳寡糖与黄芩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黄芩苷-壳寡糖复合物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648-652

微粉化对黄芩苷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摘要:该研究对黄芩苷进行微粉化处理,系统考察分析微粉化对黄芩苷粉体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方法分析比较黄芩苷普通粉和微粉的微观结构,测定粉体学参数,进行吸湿性研究,并考察微粉化对黄芩苷溶出度的影响。黄芩苷在微粉化之后化学成分没有改变,并且具有良好的可压性,改善溶出效果明显,微粉化技术在促进难溶性成分黄芩苷的吸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653-656

喷雾干燥条件对骨痹颗粒复方水提液喷干粉吸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为研究工艺条件对中药复方水提液喷干粉吸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新方法。方法:以骨痹颗粒复方水提液为实验体系,分别以喷雾干燥进口温度、送料密度、送料速度、空气流量为考察因素,采集不同喷雾干燥条件下中药提取物的含水量与吸湿性数据,建立吸湿方程、吸湿速度方程、吸湿加速度方程,并以电镜扫描手段比较不同喷雾干燥条件下各样品的微观形态。结果:不同喷雾干燥条件下各样品吸湿动力学过程及其微观形态存在差异,其吸湿过程为非匀减速过程。结论:喷雾送料密度,喷干温度,空气流量均对含水量和粉体形态有较大影响,该实验体系较优的喷雾干燥条件为进口温度150℃,进料密度1.05g·mL-1,进料速度20mL·min-1,空气流速30m3·h-1。
663-668

荆芥防风药对的HPLC特征图谱研究

摘要:该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4.6mm×250mm,5um),流动相0.5‰三氟乙酸-乙腈,梯度洗脱,建立了不同产地及批号的荆芥防风药对的特征图谱,标定了12个共有特征峰,并得到了荆芥防风药对的对照特征图谱。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药对的质量控制依据之一。
679-683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南烛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对药食两用植物南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南烛枝叶中分离得到11个糖苷类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0—O-反式对羟基桂皮酰-6a-羟基-二氢水晶兰苷(10—O-trans-p-coumaroyl-6a—hydroxyl.dihydromonotropein,1),10—O-顺式对羟基桂皮酰-6a-羟基-二氢水晶兰苷(10—O-cis-p—coumaroyl-6a—hydroxyl—dihydmmonotmpein,2),乌饭树苷(vaccinoside,3),10—O-顺式对羟基桂皮酰-水晶兰苷(10—O-cis-p—coumaroyl monotropein,4),异落叶松脂素-9-O-木糖苷(isolariciresinol-9—O-β-D—xfloside,5),鸢尾苷(tectoridin,6),vicenin-3(7),槲皮素-3—O-鼠李糖苷(quercetin-3—O-a-L—rhamnoside,8),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a—L—arabinopyranoside,9),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0),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4,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68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