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3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药对研究专题

药对研究(Ⅰ)——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等作用。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该文分析并总结了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与研究意义,以期引领药对配伍理论的现代基础与应用研究。
4185-4190

药对研究(Ⅱ)——药对的数据挖掘

摘要: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中医方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强有力工具。该文基于数据挖据的原理与基本要求,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方法和研究流程,从基于病证的药对配伍特点、当代名医处方中的药对应用、药对量效关系与属性关系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对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药对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引和可靠的数据基础。
4191-4195

药对研究(Ⅲ)——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

摘要: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因此,药对功效物质研究是药对配伍研究的基础,对揭示药对的配伍效应、作用机制与中药新药创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药对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系统研究,揭示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
4196-4202

药对研究(Ⅵ)——黄连-吴茱萸药对

摘要:黄连-吴茱萸药对古往今来被广泛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且效果显著。现代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配伍其主要药效物质生物碱类成分,配伍前后含量差异明显;对胃肠道的作用较强,同时还具有抗肿瘤、降压降脂等活性,相关机制也得到部分揭示。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方面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具体阐述与分析,为该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4214-4219

药对研究(Ⅶ)——当归-川芎药对

摘要:当归-川芎药对为临床常用的养血活血药对,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其既可独自成方,亦是诸多妇科良方和现代中医处方常用药对。该文主要对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理论、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其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4220-4226

药对研究(Ⅷ)——丹参-红花药对

摘要:丹参-红花是著名的活血药对,丹参活血化瘀,红花活血通络,二者均为活血要药。丹红注射液是把丹参与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精制而成,是二者配伍的典型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脏器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性疾病,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血栓等。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相关机制、临床应用方面对丹参一红花药对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进一步提升该药对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水平。
4227-4231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微卫星在道地药材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作者介绍了微卫星和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其特点,阐述了微卫星在群体遗传学中对于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流分析和进化显著单元ESU的划分研究应用,探讨了微卫星引入群体遗传学在道地药材遗传成因、栽培起源和产地鉴别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4232-4237

我国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分析

摘要: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现状,并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材中农残检测相关文献,对不同地域常用中药材农药污染特点进行了分析。目前中药材中农药污染面临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品种屈指可数、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普遍、农药滥用、中药材GAP种植不规范及农残限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旨在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保障中药及其产品临床用药安全。
4238-4245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摘要: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小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4252-4256

光质对半夏生长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摘要:以半夏为材料,采用蒽酮-浓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电位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等测量半夏在不同光质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可溶性蛋白、鸟苷、琥珀酸、生物碱等含量变化。得到结果为黄光可以促进半夏生长发育,促进块茎可溶性还原糖、总糖、生物碱及琥珀酸的合成,而蓝光促进块茎可溶性蛋白及鸟苷的合成;红、黄光提高叶绿素a,b含量,簸光降低叶绿素a,b含量;白膜透过的光谱最均匀也最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单光膜中,蓝膜与黄膜较有利于叶绿素目的合成,而绿膜和红膜相对有利于叶绿素b的合成。红光下半夏的珠芽形成数最多,繁殖系数最大,说明在半夏的人工栽培中可以利用红光提高半夏的生产产量。
4257-4262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在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中分布规律

摘要:以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为对照品,采用HPLC—uV测定其在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中分布情况,探讨苯乙醇苷类成分在该科药用植物中的分布规律及系统发育上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苯乙醇苷类成分广泛分布在苦苣苔科植物中,但不同种类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在不同植物类群中分布有明显差异;阿克苷在本科植物分布广泛。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paraboside Ⅲ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在本类群呈间断分布。研究结果从化学成分方面佐证了形态学支持的苣苔科芒毛苣苔族比长蒴苣苔族进化的观点。
4267-4270

Topsis法综合比较不同采收期青川产北柴胡种子产量质量

摘要:为探究不同采收期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综合质量差异,优化该种子生产技术,作者分析了不同采收期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产量、外观、千粒重、吸水性能、萌发指数、采后胚发育情况和香豆素相对含量,并用Topsis法对其种子产量、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进行综合评比。结果表明,采收期对青川产北柴胡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明显,采收期越晚单株种子产量越高,瘪粒率越低,幼苗质量越好,而萌发抑制物香豆素的含量保持上升,萌发率也有所下降,3个采收期种子的综合质量排序为黑熟期〉褐熟期〉黄熟期。由此可知,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采收期越靠后,产量和综合质量越高,生产上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延后种子的采收期。
4271-4276

酸碱胁迫对人参不定根中皂苷积累的影响及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酸碱胁迫对人参不定根中皂苷含量的影响,不定根在反应器中培养30d后进行酸碱处理的结果,酸碱处理可提高不定根中皂苷含量。用酸和碱处理后皂苷最高含量出现的时期不同,酸处理后的第5天人参皂苷质量分数达最高(14.0mg·g^-1DW),而碱处理在第7天出现皂苷质量分数的最高值(14.1mg·g^-1DW)。对不定根中皂苷进行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表明,不定根组织中皂苷的颜色呈现出浅红到深红的颜色变化,皂苷主要积累于中柱细胞。
4277-4280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2种聚合方法制备人参皂苷Rg1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材料的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从中药粗提物中定向分离人参皂苷Rg1及其结构类似物,获得高选择性、高富集率、高吸附性能的人参皂苷Rg1印迹聚合物分离材料,该研究分别采用沉淀聚合法和表面印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吸附性能做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采用上述2种方法制备的人参皂苷Rg1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都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其最大表观吸附量可分别达到27.74,46.80mg·g^-1;表面印迹法制备的聚合物的吸附性要明显高于沉淀聚合法制备的聚合物。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极性较强的人参皂苷Rg1,采用表面印迹法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好的吸附性能,为其他极性强的活性分子制备吸附性能良好的印迹聚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4287-4291

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

摘要:目的:制备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微丸。方法:采用水溶液.搅拌法制备白头翁总皂苷一羟丙基移环糊精包合物,再以制粒一滚圆法制备微丸,利用Glatt流化床进行包衣。结果:白头翁总皂苷微丸2h溶出度为16.0%,而包合物微丸0.5h溶出度达91.9%。以Eudragit S100为包衣材料、TEC为增塑剂、滑石粉为抗黏剂、包衣增重为12%时,包衣效率高,几乎无黏结现象,包衣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h几乎无药物释放,人工小肠液4h药物累积释放度小于15%,人工结肠液4h药物累积释放度大于90%。结论:白头翁总皂苷一羟丙基毋-环糊精包合物包衣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结肠靶向释药特征,可进一步研制成口服结肠靶向制剂。
4292-4297

人参皂苷Rg3二元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特性研究

摘要:该文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为联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法(X-RD)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按2:1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60min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且药物以非晶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因此,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为联合载体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4298-4302

基于热分析的炉甘石煅制研究

摘要:采用热重(TG)技术、热质联用(TG-MS)技术、红外光谱技术(FTIR)和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联用技术探讨炉甘石热解特性,对炉甘石热解前后相关元素含量、整体形态、官能团及挥发分等变化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发现200~360,580~750℃为炉甘石煅制过程中药效成分变化的2个敏感温度区间,200~360℃为ZnCO3,Zn(OH)2,ZnCO3-2Zn(OH)2-H2O热失重,580~750℃为CaCO3热失重。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试验融汇物理化学及中药炮制学的相关方法及理论,阐释炉甘石煅制炮制工艺及机制,为其他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4303-4308

复方丹参脉冲胶囊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该试验以复方丹参为模型药物,研制胃浮型溶蚀塞型脉冲胶囊,实现中药的脉冲释放。通过对非渗透性胶囊体的研制及处方优选考察,含药速释片的研制及处方筛选,溶蚀塞的处方及工艺考察以及助漂浮剂选择成功制备了复方丹参脉冲胶囊,为控制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新剂型,使其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
4309-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