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3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

摘要:NGR多肽是一种能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CD13受体结合的靶向肽。将NGR多肽与脂质体相连接,得到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通过静脉注射该脂质体,NGR多肽能与肿瘤新生血管上的CD13受体结合,将脂质体定位于肿瘤组织,使得脂质体中的药物浓集于肿瘤部位,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该文从NGR多肽入手,对NGR多肽的定义、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抗肿瘤的优势和不足、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最新研究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对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41-2045

中药磷脂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分别从中药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机制、工艺、表征及跨膜吸收等方面介绍中药磷脂复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适宜的条件下,中药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其理化性质比原药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吸收较原药更好,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因此中药磷脂复合物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
2046-2050

芳基萘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摘要:天然来源的芳基萘内酯型木脂素主要存在于小檗科、爵床科、橄榄科、马鞭草科、大戟科等植物中,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一直是药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从提取分离、生物合成、结构特点、植物来源、波谱特征等方面对芳基萘内酯型木脂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芳基萘内酯型木脂素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51-2059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资源普查

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校验的方法与探讨

摘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省上报的数据与日俱增,这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可很高的要求。为保证这些数据的质量,数据库系统需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检查和验证。数据校验是确保普查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该文从数据校验的必要性、原则、方法、内容和创新优势等方面入手,全面的介绍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校验功能,并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数据校验方法的设计和构想。
2060-2062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丹参SmNAC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丹参中特有的NAC转录子在丹参生长发育、激素调节和抗逆胁迫应答调节中的功能,对丹参NAC转录因子进行了克隆和分析。根据丹参毛状根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NACEST序列,克隆了丹参SmNACl的c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基因的开放阅读框591bp,编码16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21.66kDa,等电点4.36GenbankkF006346。SmNACl蛋白的N-端具有保守的NAC_AB结构域,C-端高度变异。根据软件预测SmNACl可能定位在细胞核。qRT-PCR分析YE+Ag+处理后SrnNAC1在丹参毛状根中的表达变化,处理后2h表达量上调至对照的1.5倍,4-12h保持2倍的表达量,36h时下降至对照水平以下,推测SmNAC1可能参与了丹参毛状根对YE+Ag+的胁迫应答调节。
2063-2067

黄精属5种药用植物根状茎的结构及其组织化学定位

摘要:目的:研究5种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多花黄精P.cytonema、长梗黄精P.filipes、湖北黄精P.zanlanscianense和玉竹P.odoratum的显微结构及组织化学定位。方法: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维管束的类型,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晶体的形态,运用组织化学开展多糖、皂苷与挥发性成分的定位研究。结果:黄精属植物的维管束结构类型主要有外韧型、不完全周木型和周木型3类,种间导管分子排列疏密有区别。扫描电镜下,黏液细胞内的针晶束形似柱晶束。黄精属植物根状茎中,多糖类物质多分布于黏液细胞中,皂苷类和挥发油类物质多分布在黏液细胞以外的基本组织中。结论:黄精属植物根状茎中维管束类型和导管的排列状态特征可以作为种间鉴别的重要依据;多糖与皂苷类化合物的分布于不同的细胞组织。
2068-2072

氮素形态对半夏植株氮代谢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氮素形态对半夏植株氮代谢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土栽培半夏,同一氮素水平不同氮素形态处理,测定半夏不同部位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块茎中总游离有机酸、生物碱、鸟苷含量,统计半夏珠芽和块茎产量。结果:随NH4+-N/NO3--N的上升,半夏NR活性呈下降趋势;叶片、叶柄及块茎中硝态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根中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叶柄及根中Gs活性呈上升趋势,块茎中GS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片、块茎及根中铵态氮含量先升后降,叶柄中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NH4+-N/NO3--N为75:25时,块茎、珠芽及合计产量均最高。全硝态氮营养下,块茎中总生物碱和鸟苷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0.245%,0.0197%。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为50:50时,半夏总有机酸质量分数最高,达到了0.7%以上;全硝态氮处理下,总有机酸含量最低。结论:铵态氮、硝态氮复合施用对半夏植株氮代谢指标、产量和主要化学成分影响显著。
2073-2077

HPLC测定五味子根茎叶中6种木脂素含量

摘要:目的:比较五味子根茎叶6种木脂素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TC—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nm,流速1mL·min-1,柱温30℃。结果:野生五味子根茎叶总木脂素含量高于栽培品种,其根茎叶总木脂素含量差别挺大,其中根〉主枝〉侧枝〉叶。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能较好的对五味子根茎叶进行质量评价。
2078-208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白芷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川白芷产量、品质的影响,文章用5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CCC)、缩节胺(PIX)、赤霉素(GA3)、多效唑(PP333)、马来酰肼(MH)在莲座期处理川白芷,在收获期通过测量川白芷的生物性状,应用HPLC检测川白芷根中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含量。研究表明除较高浓度的赤霉素对川白芷早期抽薹有促进作用,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较低浓度时,赤霉素对早期抽薹和总香豆素含量影响不大。但其对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用质量浓度为30mg·L-1的赤霉素GA3处理,既可以保证川白芷的生长发育,从而得到较高的产量,另外还可以保证其含有较高的有效成分。
2082-2085

滇重楼鲨烯合酶基因ppSQS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克隆滇重楼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SQS)基因(PpSQS),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方法: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PpSQS的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b(+)-PpSQS,在大肠杆菌Escherichcoli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PpSQS基因cDNA全长1498bp,包含1个1212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403个氨基酸;PpSQS理论标准分子质量为46.36kDa,等电点为p16.83;SDS—PAGE分析表明,经1mmol·L-1IPTG诱导后,重组PpSQ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结论:首次获得了滇重楼PpSQS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编码产物具有植物SQS同源蛋白的典型特征,实现重组PpSQS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86-2091

应用IC—RT—PCR法检测怀地黄中烟草花叶病毒(TMV)

摘要:目的:建立一套快速、灵敏、高效的怀地黄TMV检测技术,为怀地黄TMV的脱毒检测提供技术支持,以实现怀地黄脱毒苗的产业化生产,改善病毒病引起的品种退化现象。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TMV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免疫捕捉RT—PCR(IC—RT—PCR)技术检测怀地黄中的TMV,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利用Ic—RT—PCR技术扩增出了预期目的条带,其扩增产物与地黄TMVCP基因(登录号为AY555269)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5.29%,氨基酸同源性达96.7%。结论:建立了怀地黄TMV的IC—RT-PCR检测技术,集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于一体,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于怀地黄TMV的快速检测。
2092-2095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盐酸川芎嗪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

摘要:制备盐酸川芎嗪凝胶剂并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性。采用Valin—Chien双室渗透扩散池,以大鼠离体皮肤为渗透屏障,以HPLC测定川芎嗪含量,考察含药量、薄荷油、月桂氮革酮用量对盐酸川芎嗪凝胶剂经皮渗透性的影响。凝胶剂处方的最佳组合:5%月桂氮革酮+5%薄荷油+8%羧甲基纤维素钠+8%盐酸川芎嗪,12h累积渗透量平均值为(6731.87±102.31)μg·cm-2,渗透速率平均值为(535.02±33.89)μg·cm-2·h-1,其体外经皮渗透近似零级过程。盐酸川芎嗪凝胶剂具有较好的经皮渗透特性,有望成为新的给药制剂。
2101-2104

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摘要:研究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采用饱和水溶法制备包合物,进行正交试验,以包合产率和包合率为筛选指标,优选包合工艺。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包合效果进行评价,并考察包合物在强光、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最佳包合条件为1mL油樟叶挥发油与8gβ-环糊精进行包合,包合时间3h,包合物温度40℃,β-环糊精和水的体积比1:15。经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形成了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湿稳定性。试验得出的最佳包合工艺操作简便,包合物稳定。
2105-2108

姜黄素CTPP—PEG—PCL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摘要:该研究合成了材料3-羧丙基-三苯基溴化鳞-聚乙二醇-聚己内酯(CTPP-PEG-PCL),并且采用自组装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姜黄素CTPP-PEG-PCL胶束,芘荧光光谱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考察粒径、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度;采用MTF实验进行肝星状细胞毒性评价。所得材料CTPP-PEG-PCL经^1H NMR表征确证其结构,CMC为2.252mg·L-1,胶束粒径约为190nm,含药量为(0.66±0.008)g·L-1,包封率(94±0.6)%,体外释放显示缓释特性,姜黄素胶束对肝星状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姜黄素原料药(P〈0.05)。表明CTPP-PEG-PCL胶束临界胶束浓度小,包封率高,肝星状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显著。
2109-2113

HPLC同时测定正天丸中芍药苷、阿魏酸、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

摘要:该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正天丸(钩藤、白芍、川芎、当归、防风等)中芍药苷、阿魏酸、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试验中采用InsertilODS-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由试验结果可知,芍药苷、阿魏酸、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在11.37-170.5,2.188~32.82,2.896~43.44,3.000-45.00mg·L-1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9,0.9999,1.0000,1.0000;回收率(n=6)分别为102.3%(RSD1.2%),99.71%(RSD1.9%),101.2%(RSD1.2%),99.40%(RSD2.4%)。按所建方法对5批样品中上述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均令人满意。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正天丸中芍药苷、阿魏酸、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质量控制。
2114-2117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大血藤中1个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摘要:大血藤来源于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的干燥藤茎。该研究通过HPD-100大孔树脂、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和制备液相等方法,从采自安徽黄山的大血藤藤茎中分离出2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7R,8s)-3,3′-5-三甲氧基-4,9-二羟基4′,7-环氧-5′,8-木脂素-7′-烯-9′-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O-香草酸-6-O-香草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乙醇-6-O-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3),枸橼苦素B(4),桂皮苷(5),(-)-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1—O-香草酸-6-(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对羟基苯乙醇-6—O-(E)-咖啡酰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树脂醇双葡萄糖苷(11),野菰苷(12),木通苯乙醇苷B(13),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4—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4),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4-O-β—D-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5),(-)-表儿茶素(16),毛柳苷(17),3,4-二羟基苯乙醇吡喃葡萄糖苷(18),绿原酸(19),原儿茶酸(2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118-2124

蒙药长松萝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长松萝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正相硅胶、SephadexLH-20、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以及结合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aR,9bS)-2,6-二乙酰基-3,4a,7,9-四羟基-8,9b-二甲基-1-氧代-1,4,4a,9b-四氢二苯骈呋喃酮(1),(+).松萝酸(2),苔黑酚(3),18R—hydroxydihydroalloprotolichensterinicacid(4),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5),扁枝衣酸乙酯(6),阿拉伯糖醇(7),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8),3-羟基-5-O-甲基-2-甲基苯甲酸(9),木栓酮(1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8为首次从松萝属地衣分离得到,化合物3,4,7为首次从长松萝中分离得到。
2125-2128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从中药粗提物中定向分离胡黄连苷Ⅱ的研究

摘要:胡黄连苷Ⅱ为神经保护的中药活性成分,但其传统的分离工艺较复杂,效率较低,溶剂用量大,环境不友好,而分子印迹技术是一门分子识别技术,其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因具有特异性结合位点而对目标分子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够克服传统分离技术的以上缺点。该研究以胡黄连苷Ⅱ为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胡黄连苷Ⅱ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微球不仅表面光滑,大小均匀,而且Scatchard分析得出胡黄连苷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 3.02mg·g-1,远远高于其空白印迹聚合物。充分证明利用沉淀聚合法可以合成形貌和靶向吸附能力均较好的黄连苷Ⅱ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用于从中药粗提物中靶向分离胡黄连苷Ⅱ及其结构类似物,有利于减少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环境友好,且操作简便,为中药胡黄连苷Ⅱ的高效分离提供了新的方法。
2136-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