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3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物质基础组分性质表征专题

银杏内酯组分结构优化实验研究

摘要: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发现当前药学工作者对“中药组分”的概念出现各家各说的现象。那么中药组分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中药组分”应该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相对清楚,具有一定纯度含量且内部结构明确的中药优化组分。该试验通过对银杏内酯组分中4个报道成分进行配比,结合体内外药效药理实验,从而初步确定银杏内酯优化组分结构。该实验设计可以为今后中药组分优化和配比结构确定提供研究思路及依据。
1856-1859

相似性分析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二萜醌组分内各代表性成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相似性,从而为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表征奠定基础。方法:以丹参二萜醌组分为模型药物,借助指标成分法测定组分在不同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基于向量夹角余弦(cosine)和格鲁布斯(Grubbs)法对各成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进行相似性分析,评价其相似程度。结果:丹参二萜醌组分内代表性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均相似,这种相似不仅表现在变化趋势上,还表现在数值上。结论:相似性评价反映了组分内代表性成分性质值间相互偏离和分散的程度,适用于组分的研究;相似性评价能够增加组分性质评价和表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能优化组分的结构。
1860-1864

质量权重系数整合法表征整体银杏黄酮组分在水中及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

摘要:目的:整合表征银杏黄酮组分整体在水中及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平衡溶解度。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和3类成分在水和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进一步通过质量分数权重系数整合法,整合表征银杏黄酮组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结果:银杏黄酮组分水溶性良好,在pH7.8时平衡溶解度达到最大,即408.29mg·L-1。可以初步预测银杏黄酮组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其组分的制剂成型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结论:比较直接加和法和质量分数权重系数整合法表征银杏黄酮组分性质值,发现质量分数权重系数整合表征中药组分性质更为科学合理,通过该尝试性试验可以为中药组分的性质表征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1871-1875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传统中(藏)药物防治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缺氧、低气压、高寒、干燥、强紫外线等特殊环境因素的应激反应,乃急进高原地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它的预防至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传统中(藏)药物已被公认为防治急性高原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些单味中(藏)药或复方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该文就防治高原病的中(藏)药物进行分类综述。
1876-1880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内源IAA代谢调控的研究

摘要:采用新型LED冷光源设置不同光质条件,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内源IAA含量和其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多糖积累情况,研究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内源IAA水平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揭示光质作用于灵芝的效应及机制,为灵芝菌丝体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蓝光处理菌丝体生长稳定,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优势明显;红光处理在灵芝菌丝体生长前期能显著提高其内源IAA水平,加快其生长;绿光处理菌丝体生长缓慢,鲜重少,但其折干率大。不同光质对灵芝菌丝体IAA代谢相关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蓝光处理灵芝菌丝体IAA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色氨酸合成酶活性变化均为前期高而中后期低;黄光处理菌丝体IAA含量居中,但其IAAO、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最大。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影响灵芝菌丝体生长,同时对其内源IAA水平也有显著影响。
1887-1892

多产区川芎内生真菌菌群组成的PCR—DGGE分析

摘要:研究采用PCR—DGGE和DNA测序技术,探究了四川5个不同产区间川芎内生真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不同个体、不同产区间的差异,同产区不同个体川芎内生真菌的相似程度较高,不同产区间的相似程度较低;道地产区都江堰市石羊镇川芎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较其他4个产区丰富,同时与其他产区相似度均很低,存在其他产区未见的特有种。综合分析认为在四川5产区中,都江堰市石羊镇的川芎内生真菌种群最为多样且群落结构相对固定,这可能是川芎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1893-1897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摘要:为了了解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的状况,探索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快速鉴定方法。利用PDA培养基进行中药材污染真菌的分离与纯化。根据真菌基因组ITS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从15种湖北市售中药材上分离得到50株真菌,污染率为93.3%。利用分子鉴定方法成功鉴定了其中的27株。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现象较为普遍,各菌属污染中药材情况不同,其中以曲霉属真菌的污染较严重,存在潜在的风险。该实验所设计的引物通用性较好,可用于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鉴定。
1910-1914

蚂蟥与梨形环棱螺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ICP—AE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蚂蟥、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无机元素、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和分析蚂蟥与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的营养成分,为蚂蟥人工饲料的研究以及资源开发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蚂蟥、螺蛳体液、螺蛳全肉中总蛋白量分别为65.01%,32.12%,43.31%,粗脂肪的量分别为5.317%,8.828%,4.896%,蚂蟥总蛋白、粗脂肪、总糖的量与螺蛳体液和全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氨基酸和无机元素,三者中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2.6,221.59,40.78mg·g-1,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7.51,14.5,32.03mg·g-1,抗氧化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81,5.91,9.73mg·g-1;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前3位均为Glu(谷氨酸)、Asp(天冬氨酸)、Leu(亮氨酸),钙(Ca)、磷(P)、镁(Mg)等大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微量元素锌(Zn)、硅(Si)、铁(Fe)的含量排列很相似。实验结果提示可以考虑将蚂蟥作为新资源食品进行开发,同时可为其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依据。
1915-1918

不同规格鹿茸商品药材中氨基酸含量分析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规格鹿茸商品药材中氨基酸的含量,从氨基酸含量方面对不同规格鹿茸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化法,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样品中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8种氨基酸线性方程r均大于0.997,平均回收率均在99.1%-108.1%,RSD均小于2.0%;39个不同品种规格鹿茸药材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及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腊片氨基酸含量较高,头茬茸较二茬茸氨基酸含量高,与传统分类相一致。结论:该方法可用于鹿茸药材氨基酸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
1919-1923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基于UFLC/Q—TOF—MS分析麸炒白术的物质基础

摘要:该文基于UFLC/Q-TOF—MS建立麸炒白术的化学成分图谱,应用Markeview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以生麦麸为空白,比较白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PCA分析,可以很好地区分白术麸炒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并鉴定了包括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白术三醇,苍术酮以及1个未知成分在内的6种麸炒前后质量分数变化较大的化合物。白术内酯-Ⅲ脱水、脱氢形成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可能是麸炒白术药材健脾作用的物质基础。
1929-1933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辣椒黄酮苷A的化学结构

摘要:该文对辣椒Capsicumannuum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硅胶,SephadexLH-20,MCIGELCHP-20P,HPLC等)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UV,IR,MS,1D-和2D—NMR)进行结构鉴定。从辣椒果实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辣椒黄酮苷A(1),尿苷(2),腺苷(3),7-羟基-6-甲氧基桂皮酸乙酯(4)和7-羟基桂皮酸乙酯(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木犀草素-7-O-[2"-O-(5″′-O-芥子酰基)-β-D-芹糖]-β-D-葡萄糖苷,命名为辣椒黄酮苷A。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34-1937

柔毛淫羊藿叶黄酮类成分研究

摘要:对柔毛淫羊藿Epimediumpubescen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LH-20,MCI柱色谱及制备、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柔毛淫羊藿叶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脱水淫羊藿素(1),淫羊藿次苷Ⅱ(2),2′″-0-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3),去甲基脱水淫羊藿素(4),宝藿苷Ⅱ(5),朝霍素B(6),粗毛淫羊藿苷(7),苜蓿素(8),山柰酚(9),大豆素(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1)。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淫羊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10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42-1946

应用反相高效制备液相同时分离川芎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和H

摘要:利用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pre—HPLC),从川芎中分离制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和洋川芎内酯H,并进行结构鉴定。制备色谱条件:Shim—PackPrep-ODS色谱柱(20.0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冰醋酸溶液(50:50),体积流量5mL·min-1,进样体积1mL,检测波长278nm。经分析HPLC测定纯度,用uV,MS,NMR等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鉴定结果确定为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和洋川芎内酯H。质量分数大于98%。该方法简便、快速,制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和洋川芎内酯H质量分数很高,既适于用作对照品,也可满足新药研发的需要。
1947-1950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黄芩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鉴别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道地、非道地黄芩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产地、生长方式(野生栽培)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为黄芩道地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成分组峰面积模式对指纹谱数据进行评价。结果: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指纹谱轮廓特征明显不同。现代道地产区河北承德的黄芩指纹谱除内蒙古赤峰(现代非道地产区)的样品指纹谱特征与其相似外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黄芩产区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山西长治、晋中的黄芩样品化学特征相似;现代非道地产区甘肃定西、陇南,陕西商洛的黄芩药材指纹谱特征相似;野生黄芩的阿替苷含量高于栽培黄芩。结论:利用指纹图谱轮廓特征可对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进行鉴别区分,该研究结果可为黄芩药材质量控制,以及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的药性药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951-1960

HPLC测定野菊花药材中8种黄酮和有机酸的含量

摘要:建立同时测定野菊花药材中绿原酸、咖啡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及木犀草素等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HPLC,ShimpackVP-ODS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A)-0.3%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6nm;柱温35℃。8种成分在40min内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5,n=7);平均回收率均在97.03%-102.3%(RSD〈2.0%,n=6)。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和重现性良好,为野菊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961-1965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醋制降低甘遂乙酸乙酯部位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甘遂醋制降低乙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ICR正常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给予甘遂与醋甘遂乙酸乙酯部位,取小鼠血清和肝匀浆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力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甘遂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显著增高(P〈0.01)。与甘遂组比较,醋甘遂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甘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AST,ALT,LDH酶活力均明显增高(P〈0.01,P〈0.001),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SOD活力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01),肝组织中Na+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与甘遂各剂量组相比,醋甘遂高、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中AST,ALT,LDH酶活力(P〈0.05,P〈0.001),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SOD活力(P〈0.001)和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显著增加肝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结论:醋制能明显降低甘遂对肝脏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甘遂对肝组织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减轻氧化损伤而实现。
1966-1971

红景天、蛹虫草、大黄配伍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Ⅴ——调节糖代谢紊乱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红景天、蛹虫草、大黄配伍(中药复方FF16)改善IRF小鼠葡萄糖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形成胰岛素抵抗合并糖耐量低减的IRF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IRF、罗格列酮(Rosi)组和FF16组。以禁食血糖水平测定、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F)评价动物的糖代谢状态;采用胰岛素耐量试验(ITT)、血胰岛素测定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糖代谢相关蛋白GSK3β,p-GSK3β的表达。结果显示,中药复方FF16能够改善IRF小鼠的糖代谢紊乱,使葡萄糖耐量试验AUC_IPGTT较IRF组降低22.3%;能显著增加IRF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使胰岛素耐量试验AUC_ITT降低22.1%,HOMA.IR指数降低49.5%。FF16使IRF小鼠肝脏Akt磷酸化水平升高116.4%,GSK13β磷酸化水平升高24.9%。推测中药复方FF16可通过增强IRF小鼠肝脏糖原合成,改善机体糖代谢紊乱状态。
1972-1976

白头翁皂苷调控RA模型大鼠FLSSFRP2表达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白头翁主要活性成分白头翁皂苷(pulchinenoside,PULC)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模型大鼠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synoviocytes,FLS)SFRP2表达的调控。方法:采用大鼠关节炎评分法和足爪肿胀评分法评价PULC对RA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MTT法检测PULC灌胃治疗后对FLS增殖抑制作用。RT—PCR,Westernblotting检测PULC灌胃治疗对FLSSFR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对Wnt通路关键基因β-catenin,Wnt通路下游效应基因C.myc的调控作用。结果:RA模型大鼠FLS中SFRP2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经PULC灌胃治疗后,RA模型大鼠FLS中SFRP2表达上调,β-catenin和C-myc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结论:PULC通过对Wnt通路的调控抑制RA模型大鼠滑膜异常增殖。
1977-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