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2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药用植物不定根培养的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中药现代化,药用植物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中药产业的需求,因此亟需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开辟新的途径,药用植物不定根大规模培养是实现中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如何建立良好的不定培养体系是药用植物不定根培养的关键。该文主要从植物激素、外植体、蔗糖、接种量、无机盐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药用植物不定根培养的影响因素。
3691-3694

微生物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摘要:中药的发酵炮制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起源于古老的酿酒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发酵炮制中药在民间应用极其广泛,对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经自然发酵加工而成的中药品种有六神曲、半夏曲、红曲、淡豆豉、百药煎、片仔癀等。该文对发酵炮制中药的历史起源、主要品种、微生物在炮制中的作用、加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总结,并对中药发酵炮制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3695-3700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筛选及分类鉴定

摘要:目的:从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is.内生真菌中筛选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菌株。方法:利用乙酰胆碱酯酶水解α-萘乙酯的产物和固蓝B盐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对59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发酵产物进行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筛选,并通过18srDNA和5.8s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对目标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蛇足石杉内生真菌LQ2F01在抗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筛选中呈现阳性颜色反应,18srDNA和5.8s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分类表明该菌株属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结论:蛇足石杉内生真菌LQ2F01表现出和宿主植物相同的抗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在天然药物开发以及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3701-3705

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培养人参不定根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对人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角度的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对人参不定根生长及人参不定根有效成分皂苷和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不同生物反应器培养人参不定根中,适合培养人参不定根生长的最佳反应器类型为120。圆锥型鼓泡式生物反应器。测定120。圆锥型反应器内的人参不定根生长呈典型的“s”型曲线。人参不定根在第40天得到最大的生物量,并且鲜重、干重、干重增殖倍数都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13.15g,9.62g,63.13倍。人参不定根总皂苷和多糖质量分数为2.25mg·g^-1。和2.73%。结论:适合培养人参不定根的最佳反应器为120。圆锥型鼓泡式生物反应器。该实验为工业化生产人参有效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3706-3711

福建金线莲与菌根真菌互作过程中的蛋白质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差异研究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结合MALDI-TOF/TOF质谱方法研究了接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sp.的福建金线莲的蛋白组。结果:MALDI-TOF/TOF质谱分析了27个差异蛋白点,在数据库中以绿色植物为检索范围,确定了22个差异蛋白,功能大多涉及植物的信号传导、代谢调节等,光合作用及物质代谢中的功能蛋白及酶类等也有涉及。结论:菌根真菌通过影响植物的调控系统作用于植物,积极的调控使得植物物质代谢、光合作用等增强,进而表现出植株健壮、抗性增强;研究还表明植物与菌根真菌互作时可能发生某些基因的沉默。
3717-3722

巫山淫羊藿分蘖芽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巫山淫羊藿的组培快繁体系,为实现其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巫山淫羊藿分蘖芽为外植体,MS,B5,WPM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NAA,GA,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芽的诱导与增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芽适宜的消毒方法为75%乙醇消毒30S,再用0.1%HgCI:连续2次消毒(4+2)min,污染率可控制在5%以内,存活率为75%。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WPM+6-BA2.0mg·L^-1+NAA0.1mg·L^-1+GAl0.5mg·L^-1,诱导率为75.5%,且基本培养基和6-BA对诱导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WPM+6-BA2.0mg·L^-1+NAA0.5mg·L^-1,增殖系数为3.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IBA0.5mg·L^-1+0.05%活性炭,生根率为90%,每株3—6条根,苗生长健壮。结论:筛选出了分蘖芽适宜的消毒方法及不定芽诱导、增殖和生根适宜的培养基,建立了巫山淫羊藿分蘖芽的组培快繁体系。
3723-3727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红豆杉EST—SSRs标记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红豆杉Taxus cuspidata转录组进行EST—SSRs发掘和研究。方法:提取红豆杉叶片cDNA,应用454 GS FLX Titanium测序,采用Newbler Assembler Software软件对序列(high—quality sequences)进行从头拼接,获得一致件序列(unique sequences)。用Simple Sequence Repe Identification Tool(PerlScript)对一致性序列进行分析,检索SSRs模体;采崩PRIMER3设计扩增引物。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红豆杉81148条ESTs,经拼接得到20557条uniquese—quenees,从中发现了753个EST—SSRs。依据其邻近序列设计引物,共有519条EST—SSRs获得了扩增引物。存红豆杉EST—SSRs中随机挑选序列构建小样本,克隆测序结果表明87.5%的序列与Sanger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首次获得了红豆杉属EST—SSRs,为红豆杉的种质资源培育、功能基因及基因组差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3728-3733

柘树悬浮培养细胞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SephadexLH-20等分离和纯化技术,从柘树悬浮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依据其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1,3,5-三羟基4-异戊烯基[口山]酮(1),怀特酮(2),6-异戊烯基芹菜素(3),甘草黄酮C(4),柘树黄酮C(5),erythrivaroneA(6),derrone(7),红花素(8),染料木素(9)和香橙素(10)。其中化合物1为[口山]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10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是从该植物中未曾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3734-3737

桑树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桑树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桑树悬浮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异补骨脂查尔酮(1),染料木素(2),norartocarpetin(3),阿尔本A(4),光桑酮E(S),桑呋喃F(6),chalcomoracin(7),桑酮j(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6为首次从桑树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3738-3742

基于双向位点特异性PCR的金银花真伪鉴别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筛选获得金银花真伪鉴别SNP位点并建立双向位点特异性PCR方法,用于鉴别金银花和其常见伪品以及两者的混杂品。方法:通过对GenBank收录的忍冬属植物叶绿体trnL—trnF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金银花真伪鉴别SNP位点;并依据该SNP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对84份金银花基原植物及其市售饮片、伪品进行双向位点特异性PCR扩增,并根据真伪品的特异性条带进行金银花药材鉴别。结果:退火温度为61℃时,正品均出现468bp的条带,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水忍冬、金银忍冬、郁香忍冬、新疆忍冬、繁果忍冬等9个伪品均出现324bp的条带,在正品DNA中掺入5%以上伪品时同时出现正品和伪品条带。结论:双向位点特异性PCR可以鉴别金银花真伪品及两者的混杂样品。
3752-3757

根癌农杆菌介导sHSP基因对半夏的遗传转化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的半夏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半夏试管苜的叶柄为外植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索r酚类物质、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及共培养时间等对半夏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不经过预培养阶段,用含AS40mg·L^-1。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15min后共培养3d时可有效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将转化后的叶柄接到含有100mg·L^-1 Kan和350mg·L^-1 Carb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30d左右在叶柄的两端分化出抗性的试管小块茎。对抗性转化柿株进行Gus染色和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sHSPR已经整合到半夏基因组中。
3758-3762

黄芪与其混伪品的ITS序列分子鉴定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与其混伪品之间的DNA分子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黄芪药材13份,替代品红芪2份,混伪品紫花苜蓿3份和蜀葵1份,所有样品进行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相应的序列,同时从GenBank下载蓝花棘豆、锦鸡儿2种伪品的ITS序列。用MEGA4计算其种间的K-2-P距离,最后利用ITS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测得了19份样品的ITS序列全长,分别为蒙古黄芪646~650bp,膜荚黄芪为646~650bp;红芪为664bp;紫花苜蓿为659bp;蜀葵为728bp,在GenBank中注册,获得登记号。通过以ITS序列重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黄芪与其混伪品有效的区分开。结论:ITS序列能够成功鉴定黄芪及其易混伪品,可以作为黄芪与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
3773-3776

甘草鲨烯合酶基因多态性对其编码酶催化效率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甘草鲨烯合酶(squalenesynthase,SQS)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编码酶催化效率的影响,为揭示优质甘草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甘草总RNA;PCR扩增其SQS基因编码序列;测序后分析SQS序列的多态性;将具有明显差异的4个甘草SQS序列(SQSlC,SQSlF,SQS2A,SQS2B)连人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121;IPTG诱导蛋白表达,纯化后用于体外酶促反应;GC.MS鉴定产物并比较相对含量。结果:甘草sQsl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arpolymorphisms,SNPs)、插入与缺失多态性(InDel)、选择性剪接(AS)多态性;SQS2基因只存在SNPs。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SQSl非保守替换占53.94%,结构域中有2个位点突变;SQS2非保守替换占60%,结构域中有1个位点突变。在4种编码酶的体外酶促反应中,利用GC—MS均能检测到产物生成;SQSlF编码酶积累鲨烯的能力高于其他序列。结论:甘草SQS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其编码酶催化效率差异显著,这可能是优质甘草形成的分子基础。
3777-3783

甘草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其编码酶催化效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利用GC—MS方法分析甘草不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型表达蛋白的催化效率,为揭示甘草HMGR多态性在优质甘草药材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从甘草中克隆的4种HMGR基因突变型构建表达载体,转化EscherichiacoliBL21,进行诱导表达、检测、纯化及体外酶促反应,采用TLC及GC—MS对反应产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L/V型突变(-HSL,-HSV)催化活性近似,GA插入型突变(GALLV,GALSV)催化活性近似,但插入型突变的催化活性显著高于前者,是前者的2倍左右。结论:甘草功能基因HMG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甘草优质药材形成的分子基础。
3784-3788

不同发育阶段对黄芩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黄芩生长发育及其活性成分积累的关键物候期。方法:将从山东莱芜收集的黄芩种子分别在北京房山和山东莱芜进行播种,选择萌芽期、展叶期、花果中期、花果末期、枯黄期收集黄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测定其主根长度、根鲜重、根径、茎长度。利用HPLC测定根中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利用RT—PCR方法分析根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l,PAL2,PAL3)、肉桂酸4-羟基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oyl—CoAligase,4CL)、查尔酮合成酶(chaleonesynthase,CHS)、葡萄糖苷酸酶(glucu—ronidase,GUS)和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ate:baicalein7-0-glucuronosyltrans伯rase,UBGAT)的转录水平。结果:从幼苗期至展叶期,黄芩地上部生长较快,而根部的生长主要集中在花果中期至枯黄期。黄芩整个生长发育阶段总黄酮含量的变化不显著、黄芩苷含量逐渐上升、黄芩素含量逐渐下降。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PAL,4CL在枯黄期表达水平量最高;CHS转录水平则在花果中期-花果后期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后在枯黄期下降。结论:结合黄芩活性成分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展叶期和枯黄期可能是影响黄芩生长发育和活性成分含量的主要物候期。
3793-3798

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黄芩愈伤组织的生物量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索有利于黄芩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的激素组合。方法: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测定愈伤组织的生物量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愈伤组织中黄芩苷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80nm,室温。结果:采用6.BA1.5mg·L^-1+NAA0.5mg·L^-1诱导培养的黄芩愈伤组织中黄芩苷含量较高,达到49.78mg·g^-1,生物量为29.34g/瓶。结论:通过筛选适宜的外源激素组合可以促进黄芩愈伤组织生物量的提高和次生代谢物黄芩苷的积累。
3799-3802

太子参不定根组织培养的研究

摘要:目的:对太子参不定根的培养条件进行系统的优化。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接种量、蔗糖浓度、无机盐浓度、培养天数、逐级扩大培养以及不同角度鼓泡式反应器对太子参不定根生长的影响,并对不定根中皂苷、多糖和氨基酸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每1L培养基接种的不定根鲜重为6g时,太子参不定根的干重增殖倍数达到最大值;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太子参不定根干重增殖倍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培养基中的无机盐浓度对不定根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4MS最有利于不定根的生长;太子参生长呈“s”型曲线,在第28天生物量达到最大。结论:接种量、蔗糖浓度、无机盐浓度、逐级扩大培养以及反应器角度都会显著影响太子参不定根的生长,不定根中的皂苷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栽培的太子参,而多糖含量低于栽培的太子参。
3803-3807

地黄叶片试管块根诱导体系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蔗糖和植物生长物质对地黄叶片试管块根诱导的影响,建立从地黄叶片诱导试管块根的高效体系。方法:以85—5地黄试管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先经生根诱导,后转接至正交设计的培养基中,诱导地黄试管块根。结果与结论:NAA对试管地黄诱导影响显著,其次分别为蔗糖和6-BA,以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地黄试管块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3mg·L^-1+NAA0.1mg·L^-1+蔗糖70g·L^-1。该研究为今后利用地黄试管块根进行人工种子和次生代谢研究提供了高效的培养体系。
3812-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