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2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我国不同产区野生与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全国野生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范围,初步寻找影响甘草酸含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HPLC测定收集于全国9省区37个旗县165份野生甘草和1013份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分析产地、药用部位、栽培年限、土壤类型与质地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野生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平均为(4.43±1.32)%,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平均为(1.51±0.49)%,低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最低标准。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野生甘草中,根和根茎的甘草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一至四年生阶段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生后甘草酸含量快速增高,栽培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1341-1345

干旱胁迫及施加氮素对长春花生物碱的调控

摘要:目的:为了阐明不同的干旱条件及氮素水平对长春花叶片中4种生物碱(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碱、长春新碱)含量的影响,为提高长春花生物碱含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实验设置了CK(对照组即自然生长)、CN(对照+施氮素)、LK(轻度干旱)、LN(轻度干旱+施氮素)、HK(重度干旱)、HN(重度干旱+施氮素)6个处理组,探讨各处理组条件下长春花叶片全氮含量、碱性POD活性、TDC活性、4种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轻度干旱条件下POD,TDC的酶活性在处理的整个时期均提高,且胁迫的早期(0—21d),有利于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碱、长春新碱的积累,后期(28~35d)反而起抑制作用4种生物碱含量降低。施加外源氮素能有效提高各组长春花叶片中全氮含量、POD和TDC酶活性、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干旱+施加氮素(LN,HN)处理下有利于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的积累。结论:干旱胁迫及施加氮素对长春花叶片中POD,TDC的活性及4种生物碱的含量均能产生影响,轻度干旱条件下施加氮素(LN)对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碱、长春新碱含量的提高最为显著,是通过全氮含量及酶活性提高来调控的。
1346-1352

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

摘要:目的:对中国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传统药物学的调查和整理。方法:文献查阅、标本信息整理、野外资源调查和样品采集。结果: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中有26种(包括4个变种)植物在我国民间有药用的记录,同属不同种间相同的用药部位具有相似的用法、功效和主治,不同的用药部位有着不同的用药方法,不同的用药方法发挥着不同的功效和主治。结论:此次调查研究为中国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353-1359

白花蛇舌草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种子的质量检验方法,为制定白花蛇舌草种子检验规程和质量分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种子的质量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采用风选法对白花蛇舌草种子进行清选;种子千粒重测定宜选用千粒法,水分测定用低恒温烘干法,烘干时间为2h,发芽温度25℃配合8000lx光照,发芽床选沙纸床,生活力测定用电导率法。
1366-1371

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研究

摘要:该文采用JEM-100CX 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其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进行比较。叶绿体超微结构,5种蒲公英中叶绿体较大,基粒片层较多.类囊体规则、无淀粉粒等叶绿体特征决定植株光合作用较强。5种蒲公英Pn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气孔限制是光合“午休”的主要调节因素。其中蒙古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Pn,Gn,Ci含量均最高,亚洲蒲公英zasiaticum均最低。5种蒲公英Pn与Gs,Ci间呈正比例关系,Pn与Tr间呈反比例关系。另外Pn与其Chla,Chlb呈正相关,且与Chlb的关系较大。论证了蒙古蒲公英光合效率最高,是高光合速率蒲公英种,为蒲公英属资源评价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372-1377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人参皂苷Rg1 PEG修饰及其稳定性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经PEG修饰前后在大鼠离体胃中的稳定性。方法:取SD大鼠,禁食18h后,随机分为Rg1组和PEG—Rg1组,准确吸取Rg1胃灌注液和PEG-Rg1胃灌注液注射到离体胃内,37℃恒温振荡,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UPLC对样品中指标成分人参皂苷Rg1进行含量测定,观察比较人参皂苷Rg1与PEG—Rg1在离体胃中的稳定性差异。结果:Rg1在大鼠离体胃中的稳定性差,2h时测得Rg1为26.8%,降解73.2%,PEG—Rg1在大鼠离体胃中的稳定性提高,2h时测得Rg1仍有81.8%,仅降解18.2%。结论:PEG修饰之后可以提高人参皂苷Rg1,在胃中的稳定性,可以改善修饰之前游离的人参皂昔Rg1在胃中容易降解,稳定性差等问题。
1378-1382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封面图片简介

摘要: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ro.f.)Nees,别名榄核莲、一见喜。爵床科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味极苦。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节稍膨大。叶对生,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披针形,长2—11cm,宽0.5~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侧脉3-4对;叶柄短或近无柄。
1382-1382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丹参酮ⅡA二元载体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摘要:目的:将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a)和泊洛沙姆188联合应用于丹参酮ⅡA(TS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考察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和稳定性。方法:以纳米二氧化硅和泊洛沙姆188为二元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对其物相特征、溶出行为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纳米二氧化硅和泊洛沙姆188按1:3比例制备的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经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式存在于载体中;60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和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丹参酮ⅡA二元载体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其稳定性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383-1387

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CF—BSA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热力学参数△G,△H,△S,与CF作用前后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的变化,明确了CF在BSA上的结合位置,分析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CF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CF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25℃时的结合常数K为4.36×10^4L·mol^-1,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为3.09nm,结合过程主要表现为氧键作用,CF在BSA上的作用位点为site I,Mg^2+,Fe^3+,Cu^2+,Zn^2+的存在增强了CF与BSA的结合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CD光谱表明CF对BSA的空间构型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1392-1398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陆英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摘要:从陆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楂酸(1),12α,13-dihydroxyolean-3-oxo-28-oic acid(2),13-hydroxyolean-3-oxo-28-oicacid(3),3-oxo oleanolic acid(4),科罗索酸(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化合物1,2,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399-1401

金鸡脚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摘要:目的:研究金鸡脚Phymatopteris hastate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金鸡脚中的化学成分;采用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DPPH法评价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金鸡脚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咖啡酸乙酯(1),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3,7-O-α—L.二吡喃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4),核桃苷(5),柚皮苷(6),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反式咖啡酸(8),反式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肉桂酸(10),2-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肉桂酸(11),2-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肉桂酸(12),绿原酸乙酯(13),原儿茶酸(14)。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9,13,14显示了明确的抗氧化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未见文献报道,推测可能为化合物9与乙醇反应后的人工产物;化合物1—9,13,14显示了明确的抗氧化活性。
1402-1407

南湖菱壳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南湖菱壳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南湖菱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分别为4,23,24-三甲基胆甾-22-烯-3-醇(1),豆甾醇(2),α-香树脂醇(3),(+)-nyasol(4),齐墩果酸(5),熊果酸(6),常春藤皂苷元(7),3,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8),β-胡萝卜苷(9)。南湖菱壳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均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IC50 2.88mg·L^-1)和6(IC50 4.42mg·L^-1)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除化合物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08-1411

狭叶米口袋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狭叶米口袋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95%乙醇渗漉提取,采用反复硅胶柱,MCI,Sephadex LH-20,RP C18柱色谱分离等方法从狭叶米口袋地上部分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8个,分别为芹菜素(1),金圣草黄素(2),3’,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3),香叶木素(4),4’,7-二羟基黄酮(5),木犀草素(6),3’,4’,7-三羟基黄酮(7),槲皮素(8);酚酸类7个,分别为间羟基苯甲酸(9),反式阿魏酸(10),异香草酸(11),对羟基反式肉桂酸(12),水杨酸(13),反式对香豆酸(14),原儿茶酸(15),(S)-2-羟基苯丙酸(16);香豆素类2个,七叶内酯(17),7-甲氧基香豆素(18);其他类,菜豆酸(19),布卢门醇A(20),(6S,9R)-roseoside(21),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22)。结论:除化合物1,5,8,1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米口袋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412-1416

核桃种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核桃种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单体化合物分离,采用EI—MS,FAB.MS,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采用气质联用对核桃种皮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经典色谱方法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红景天苷(1),(6S,9S)-长寿花糖苷(2),(6s,9R).长寿花糖苷(3),blumenol C glucoside(4),byzantionoside B(5),5-羟基-2-甲氧基-1,4-萘醌(6),没食子酸(7),甘油-1-(9Z-十八碳烯酯)-2-(9Z,12Z-十八碳二烯酯)-3-(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酯)(8),甘油-1,2,3-三-(9Z,12Z-十八碳二烯酯)(9),甘油-1,2,3-三-(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酯)(10),甘油-1-十六碳烷酯-2,3-二-(9Z,12Z-十八碳二烯酯)(11),并通过GC—MS指认了35个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5,8—11首次核桃中分离得到,并首次采用GC-MS研究了核桃种皮中的挥发性成分。
1417-1421

毛白杨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对毛白杨雄株干皮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方法:毛白杨的新鲜干皮用甲醇提取,所得浸膏用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并通过波谱数据的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获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胡萝卜苷(2),苯甲酰水杨苷(3),鼠李柠檬素(4),樱花素(5),7-O-甲基香橙素(6),异大齿杨苷A(7),siebolsideB(8),樱花苷(9),micranthoside(10),α-D-葡萄糖(11),蔗糖(12)。结论:化合物4~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1422-1425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瑞香狼毒提取物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体外比较瑞香狼毒提取物ESC,ESC-1,ESC-2对NCI-H15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的活性;采用ELISA法观察凋亡通路Fas,Fas—L,TNF-α,TRAIL-R,Cyto—C,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SC,ESC-1,ESC-2可明显提高NCI—H157细胞的凋亡率;ESC可明显提高NCI-H157细胞caspase-3,8酶的活力,ESC-2可明显提高NCI—H157细胞caspase-3,8,9酶的活力;ESC,ESC-1,ESC-2可显著上调NCI-H157细胞Fas蛋白的表达,ESC可明显增高Fas/Fas—L;ESC,ESC-1,ESC-2可显著上调NCI—H157细胞TNF—α蛋白的表达。ESC-1可显著下调NCI—H157细胞TRAIL—R的表达。ESC,ESC-1,ESC-2对NCI—H157细胞Cyto—C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影响。ESC-1,ESC-2可显著下调NCI-H157细胞Smac蛋白的表达。结论:瑞香狼毒提取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与调控死亡受体途径通路蛋白有关。瑞香狼毒提取物诱导肿瘤细胞机制复杂,可能存在双向调节的作用,其诱导凋亡是综合调控的结果。
1440-1444

何首乌水提物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8d肝毒性研究——胆汁淤积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何首乌水提物(AEPM)28d连续给药对sD大鼠的肝损伤程度及胆汁淤积机制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AEPM60,30g·kg^-1,每天1次,连续28d。28d后观察一般状况、体重变化,检测血生化中肝功能相关指标,收集胆汁,计算胆汁流量、流速、密度及检测胆汁中主要成分变化情况。检测肝体比重变化情况及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AEPM对SD大鼠一般状况和体重无明显影响。肝损伤和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AEPM对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无明显影响,高剂量可致雄性大鼠血清中ALP,GGT,TBA明显升高(P〈0.05,P〈0.01),而TBIL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雄鼠给药组GGT也明显升高(P〈0.05)。AEPM对大鼠胆汁流量无影响,但高剂量可引起雄性大鼠胆汁成分(TG↑,TBIL↑,TBA↓)明显改变。AEPM高剂量组肝脏质量和肝脏系数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显示AEPM给药大鼠肝脏仅见部分肝细胞小灶性坏死,未出现严重病变。结论:AEPM可明显损伤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和干扰肝细胞功能,明显改变大鼠胆汁成分,在不诱发严重肝脏损伤前提下即可引起大鼠胆汁淤积相关指标改变。
1445-1450

白藜芦醇对RSV感染BALB/c小鼠肺泡灌洗液TNF-α,IL-1β,IL-6表达的调控趋势

摘要: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BALB/c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不同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l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调控趋势。方法:RSV滴鼻感染BALB/c小鼠,白藜芦醇灌胃给药进行干预,并于首次滴鼻后24,72,144h取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ELISA法检测其中TNF—α,IL—1β,IL-6含量变化及Res的干预效果。结果:RSV感染BALB/c小鼠24h后,BALF中TNF-α,IL-1β,IL-6表达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1),而Res组TNF—α(P〈0.01),IL—1β(P〈0.05),IL-6(P〈0.01)表达较RSV组明显下调;RSV感染BALB/c小鼠72h后,BALF中TNF-α(P〈0.05),IL—1β(P〈0.01),IL-6(P〈0.01)表达较正常组高,但TNF—α,IL—1β,IL-6总体表达量较24h组下降趋势明显,Res组IL-1β,IL-6表达较RSV感染组降低(P〈0.05),而TNF-α表达与RSV感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RSV感染BALB/c小鼠144h后,BALF中IL-1口(P〈0.01),IL-6(P〈0.05)表达较正常组高,而TNF-α表达较正常组无差异,Res组TNF—α,IL—1β,IL-6表达与RSV感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藜芦醇能显著抑制RSV感染BALB/c小鼠早期肺泡灌洗液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过度表达,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能使TNF—α,IL-1β,IL-6的表达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1451-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