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0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主编专论

加速中药研究的创新步伐

摘要: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奏,各国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抢占各个科技高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制订好战略和战术,是每一个国家把握未来的首要选择。我国既面临新科技革命和新兴战略产业兴起的大好机遇,又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能源匮乏、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变化等一系列挑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加速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步伐,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所肩负的时代责任。我们愿意和同道们一起研讨这一重要的问题。
2047-2047
中国中药杂志药典标准研究

RP-HPLC法同时测定关黄柏中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及黄柏酮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同时测定关黄柏中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和黄柏酮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法梯度洗脱。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345 nm(检测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210 nm(检测黄柏酮);流速l mL.min-1;柱温25℃。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和黄柏酮峰面积积分值Y与进样量X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4%,101.17%,96.22%,98.90%,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对关黄柏药材市场品进行了含量测定。结论:该方法用于测定黄柏药材中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和黄柏酮的含量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2061-2064

HPLC测定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lltima-C18(4.6 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3%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王不留行黄酮苷在0.102-1.539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RSD 0.81%。10批样品含量测定表明,王不留行黄酮苷质量分数为0.46%-0.57%。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为王不留行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
2072-2074

岩白菜和厚叶岩白菜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岩白菜药材中有效成分熊果苷、岩白菜素、儿茶素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药材质量评价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流速为1.0 mL.m in-1,检测波长为275 nm,对岩白菜属植物岩白菜和厚叶岩白菜的主根、须根和叶片等不同部位中的熊果苷、岩白菜素、儿茶素含量进行HPLC分析比较。结果:岩白菜和厚叶岩白菜中的熊果苷、岩白菜素、儿茶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植物不同部位中的熊果苷、岩白菜素、儿茶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主根和须根中岩白菜素的含量较高,而叶中熊果苷的含量较高。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以同时测定熊果苷、岩白菜素和儿茶素的含量,为岩白菜属植物的科学研究及药材质量评价奠定基础。
2079-2082

紫苏子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目的:制定紫苏子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生药学研究,水分测定法,薄层色谱法及HPLC色谱法。结果:对紫苏子的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对15个不同产地的紫苏子活性成分迷迭香酸、木犀草素和芹菜素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并对迷迭香酸进行了HPLC定量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制定了紫苏子的质量控制标准。
2087-2090

草豆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草豆蔻药材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方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草豆蔻药材中山姜素(alpinetin)、乔松素(pinocembrin)、小豆蔻明(cardamonin)和桤木酮(alnustone)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以Ultimate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为固定相,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0 nm,柱温30℃。结果:草豆蔻药材中山姜素、乔松素、小豆蔻明和桤木酮的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4个指标成分在进样量25.5~509(r=0.9999),24.9~498(r=0.999 9),26.1~521(r=0.999 9),50.2~1003 ng(r=0.999 9)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7.95%,97.36%,97.50%,98.02%,RSD均小于1.9%。结论:通过对9批不同来源的草豆蔻药材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证明该方法简单灵敏,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全面评价草豆蔻药材质量提供了参考。
2091-2094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本刊近况简介

摘要:国外数据库收录 美国SciFinder数据库: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荷兰Elsevier公司Scopus数据库;《国际药学文摘》(IPA);《毒物学文摘》(ToxFil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等。
2109-2109
中国中药杂志药典标准研究

HPLC测定穿心莲内酯原料药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HPLC测定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穿心莲内酯在0.5-5.0μg线性关系良好(r=1.000),低、中、高3浓度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99.5%,100.8%(n=3)。结论:本方法简便、精确且准确,可用于穿心莲内酯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2113-2115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丹参中丹参酮Ⅱ_A含量的数据分布特征与差异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变化规律,寻找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并收集了1997年以来不同产地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数据,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丹参野生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近50%栽培品丹参酮ⅡA低于0.2%;数据的统计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数据差异较大,其中以四川产地的数据分歧最大;野生丹参的变异系数低于栽培品,不同产地栽培丹参的变异系数不同,反映出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不同;市购样品的变异系数大于自采样品;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丹参酮ⅡA结果偏低。
2119-2123

叠鞘石斛不同品系农艺性状比较及品质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叠鞘石斛4个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为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dq-1,dq-2,dq-3,dq-4等不同品系的茎长、茎粗、叶长、叶宽、长宽比、叶面积等进行调查,采收期测定茎的鲜重、干重以及对多糖、总生物碱等品质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4个不同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dq-1,dq-2株型较高,dq-3株型中等,dq-4株型较矮。dq-2单茎最重,为7.81 g;多糖含量最高,为14.33%。dq-3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0.486%。各农艺性状间相关程度高或显著,与多糖、总生物碱等品质性状相关程度低或不相关。结论:不同叠鞘石斛品系多糖和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可根据不同用途加以选择使用。
2124-2128

厚朴与凹叶厚朴群体遗传学研究

摘要:目的:对厚朴与凹叶厚朴的群体遗传学进行研究,为中药厚朴的质量控制提供分子生药学方面的依据。方法:对厚朴与凹叶厚朴15个居群应用2个叶绿体基因间序列psbA-trnH和trnL-trnF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计算厚朴与凹叶厚朴单倍型频率,用程序HaploNst分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应用TCS version 1.13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状进化树。结果:厚朴与凹叶厚朴均无特有单倍型存在,但单倍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已开始出现遗传分化的趋势,NST略大于GST。结论:厚朴与凹叶厚朴在遗传上已出现遗传分化的趋势,但尚未完全分化成彼此独立的单系。
2129-2132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菌种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粗提物的体外抗真菌、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银杏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性提供依据。方法:首次对天目山地区野生银杏植株树皮、枝条、树叶进行了内生真菌的分离;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银杏内生真菌粗提物抗病原真菌活性。采用DPPH法测试银杏内生真菌粗提物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活性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研究发现,共计9株(16.1%)内生真菌粗提物的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薰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活性较好。其中以天目山野生银杏树皮中分离得到的青霉属T-1-2-1菌株粗提物抗真菌活性最佳,对4种供试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抗红色毛癣菌的MIC80为4 mg.L-1,与阳性对照氟康唑的抗菌活性相当;共计5株(8.9%)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较好,其中,以毛壳属T-3-2-2、炭角菌属T-6-5-7菌株抗氧化活性最好。结论:银杏内生真菌是一个潜在的、丰富的抗菌、抗氧化新药资源库,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2133-2137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学术征文通知

摘要:“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将于2010年11月25~2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现将有关征文等事项通知如下。
2137-2137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甘草酸二铵-壳聚糖纳米粒制备与药效学评价

摘要: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壳聚糖纳米粒(DG-CS NPs),评价其制剂学性质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喷雾干燥法制备DG-CS NPs,正交设计法优化;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特征。硫酸葡聚糖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以疾病活动指数法评价DG-CS NPs的治疗效果。结果:DG-CS NPs大小在300-600 nm,载药量为(51.25±1.75)%。DG-CS NPs的药物释放受环境pH的影响,对UC具有显著的治疗与改善效果。结论:喷雾干燥法制得DG-CS NPs对UC模型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2138-2141

银杏叶提取物多元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摘要:目的:通过往磷脂复合物中添加另一种水溶性载体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多元磷脂复合物,以期提高银杏叶提取物-磷酸复合物的体外溶出度。方法:以泊洛沙姆-188为载体,以溶出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溶剂法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多元磷脂复合物。应用DSC和X-衍射技术对所制得的多元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并测定其体外溶出度及在不同溶液pH溶液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衍射图谱显示成功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多元磷脂复合物,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其油水分配系数提高的同时,体外溶出度得到显著增加。结论:采用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方法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多元磷脂复合物,在提高银杏叶提取物亲脂性的同时显著改善其溶出度,为进一步研究多元磷脂复合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提供参考。
2146-2150

均匀设计法优选桂枝茯苓丸方药的半仿生提取工艺条件

摘要:目的:优选桂枝茯苓丸方药的半仿生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将方中含挥发性成分中药超临界萃取后的药渣与方中茯苓混合,以芍药苷、肉桂酸、苦杏仁苷、茯苓酸、总多糖、干浸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选其半仿生提取法(简称SBE法)的工艺条件。结果:优化条件为3煎用水pH依次为4.98,7.35,8.00,煎煮总时间为4.99 h。结论: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其SBE法工艺条件为3煎用水的pH依次为5.0,7.5,8.0;煎煮时间依次为2.0,1.5,1.5 h。
2151-2156

HPLC多波长法同时测定血府逐瘀颗粒中多指标成分的含量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血府逐瘀颗粒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多波长法对苦杏仁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和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结果表明苦杏仁苷进样量在0.115 4-0.923 2μg、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样量在0.021 9-0.175 4μg、芍药苷进样量在0.395 2-3.161 6μg、阿魏酸进样量在0.042 6-0.340 8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78%,99.60%,98.90%,100.31%(RSD分别为1.7%,2.9%,2.0%,1.8%)。结论:所建立的定量方法快速简单,方法可靠,可作为血府逐瘀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2157-2160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HLJDTAF)对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低糖低氧损伤胎鼠皮层神经细胞模拟脑缺血,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神经细胞内钙含量,观察HLJDTAF对细胞内钙超载的抑制作用。并分别采用谷氨酸(Glu),KCl,A23187,乙酰甲胆碱(MCh)和咖啡因(CAF)处理神经细胞,以分析药物的作用环节。结果:HLJD-TAF对低糖低氧处理所致神经细胞钙超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对200μmol.L-1谷氨酸,50 mmol.L-1剂量的K+,0.05μmol.L-1钙离子载体A23187处理细胞引起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正常外钙情况下和零外钙情况下,HLJDTAF对5 mmol.L-1CAF和Mch诱导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HLJDTAF可显著抑制神经细胞拟缺血损伤后的钙超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多途径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从而拮抗脑缺血损伤。
2166-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