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9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红景天Rhodiola rosea不同地理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2279-2284

摘要:目的:研究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地区红景天属植物定名种红景天Rhodiola rosea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野外采集18个不同居群红景天样本,进行AFLP分析,用POPGENE v1.31(32-bit)及SPS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从2套AFLP酶切系统(EcoRI/MseI)中筛选9对引物组合中共扩增出238条谱带,其中228条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数(Na)为1.488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390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17 0,Shannons信息指数(I)0.310 8,多态性比率(P)为52.71%,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64;用UPGMA聚类分析,可将18个居群分为2个大类群。第Ⅱ大类群由6个居群组成,且均分布于海拔3 175 m以上;结论:海拔高度3 150~3 250 m分布的红景天居群遗传变异最为丰富,无论就地还是迁地保护该区域,对于拯救红景天种质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淹水胁迫对药用菊花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2285-2289

摘要:目的:了解药用菊花对水淹胁迫的反应,筛选可靠的评价耐涝性指标。方法:以小白菊、长瓣菊、红心菊为研究对象,进行淹水处理,分析淹水胁迫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随淹水胁迫处理加深,各参试药用菊花类型总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随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红心菊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小白菊及长瓣菊CAT含量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呈现先增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淹水4 d解除胁迫,3 d后各生理生化指标均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淹水4 d对参试药用菊花类型产生严重伤害;3种类型药用菊花耐涝性为红心菊〉小白菊〉长瓣菊;MDA,CAT的变化趋势与耐涝性表现相符,可作为药用白菊花耐涝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氮磷钾肥和密度对青蒿生长和青蒿素产量的影响2290-2295

摘要:目的:试验研究氮磷钾肥、种植密度及其组合对青蒿生长、青蒿素含量与产量的效应,为青蒿栽培青蒿素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16(45)正交设计田间试验。结果:在合理用量范围氮磷钾肥显著增加青蒿生物量、叶产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氮钾对青蒿素含量提升效应较磷强;高量的氮有利于叶产量,但过量的氮容易引起青蒿素含量降低,从而不利青蒿素产量;高磷钾用量虽没有负效应,但进一步正效应并不显著。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青蒿单株生物量、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但适度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生物量、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并有利光合产物形成叶产量;过高的密度会显著降低青蒿素含量而不利群体青蒿素产量。本试验16个组合处理间,青蒿叶产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相差很大,其中处理12(N肥3P肥4K肥2密度3)为最优组合,可以获得最高小区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且青蒿品质最优。结论: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和采用适度密度对青蒿优质高产栽培至关重要,在试验所在青蒿产区,适宜的施肥为氮300 kg.hm-2、磷(P2O5)150~300 kg.hm-2、钾(K2O)210 kg.hm-2,密度为2.5万株/hm2。

西洋参锈腐病菌拮抗放线菌F05发酵培养基的优化2296-2298

摘要:目的:从老参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西洋参锈腐病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F05,对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最佳培养基组成。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培养基组分。结果:优化结果碳源为玉米秆粉,氮源为磷酸氢二铵,无机盐为硫酸镁、磷酸氢二钾,质量分数分别为3.720 6%,0.531 2%,0.035 5%,0.040 0%,优化后活菌生物量为1.57×109CFU.mL-1。

青蒿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及总量间相关分析2299-2304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蒿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与单株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及总量间相关关系,为高产高青蒿素含量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四川野生和引种的青蒿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单株产量、青蒿素含量和总量进行考察和测定,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相关关系。结果:单株茎秆干重与单株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枝数和茎直径与单株产量间为显著正相关;花蕾期、始花期和盛花期则与青蒿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始花期和盛花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茎秆干重、秆直径和花蕾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紫红色茎秆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和总量显著高于深绿色茎秆者。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0.061 21-0.000 08X1+0.303 78X3-0.000 51X4-0.000 31X5(F=20.15,P〈0.000 1),青蒿素含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58 49-0.000 99X1-0.240 79X3+0.133 62X6-0.007 19X7+0.014 54X9(F=46.55,P〈0.000 1),单株青蒿素总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2.670 01-0.002 49X1+0.98873X3+0.30037X6+0.01113X9(F=22.62,P〈0.0001)。结论:选育高产、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重点选择茎秆紫色、粗壮,株高较高,分枝数和花期适中,分枝角度较小的材料。

半夏内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2305-2307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内生菌类群的多样性。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半夏的内生真菌、细菌、放线菌,同时采用点植法、插片法和印片法对分离真菌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多年生和一年生的半夏根茎叶样品中共获得内生菌84株,其中内生真菌48株、细菌31株、放线菌5株,内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4科、15属。结论:半夏内生菌多样性丰富,同时不同部位内生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存在差异。

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甘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研究2308-2311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草种源种子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规律,探讨地理变异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为甘草种子区划和种子调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现地调查收集种源种子材料,采用PEG法设置水势梯度,通过室内发芽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特性。结果:各种源种子的发芽能力对水势降低的敏感程度存在相当显著的差异,总体呈现随着地理经度的增加,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变异趋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低,年降水充沛地区种源的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敏感,而年降水量少、年均温高的地区的种源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的不敏感。结论: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草种源种子萌发特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地理变异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

酸碱对药大黄与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伍的化学研究2312-2315

摘要: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黄柏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黄柏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小檗碱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蒽醌类成分及小檗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降低趋势明显,乙醇提取变化不明显,且提取量不及水提取。水煎煮单药与对药之间变化趋势尤其明显,而小檗碱的变化趋势较蒽醌类成分更明显。结论:大黄、黄柏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黄柏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硝石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封蜡密度测定法测定矿物药及其煅制品的密度2316-2318

摘要:目的:用封蜡密度测定法测定中药常见矿物药及其煅制品的密度,研究和建立中药煅制品松(酥)脆程度的检测方法。方法:以密度为检测指标,考察直接密度测定法、封蜡密度测定法测定矿物药及其煅制品密度的准确度,优选密度测定方法。结果:直接密度测定法与封蜡密度测定法测得的自然铜生品、赭石生品、煅自然铜、煅赭石的密度有显著的差异(P〈0.01),直接密度测定法比封蜡密度测定法测得的自然铜生品、赭石生品、煅自然铜、煅赭石的密度平均增加1.66%,9.43%,96.72%,9.02%。结论:直接密度测定法不适用于矿物药及其煅制品的密度测定,而封蜡密度测定法准确度高,较适用于矿物药及其煅制品的密度测定。

常用亲水膨胀材料性能及其用于推拉型渗透泵片的初步研究2319-2321

摘要:目的:考察常用亲水膨胀材料替代聚氧乙烯作为推动层的膨胀推动剂用于制备推拉型渗透泵控释片的可行性。方法:将各材料分别压片考察其静态吸水后体积膨胀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制备相应的推拉型渗透泵片、计算相似因子f2值,比较其体外释放度相似性。结果:所考察的各材料作为推动层的膨胀剂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体外释药行为,且12 h累积释药率均达到80%以上。结论:综合考虑释药曲线线性和12 h累积释药率,以羟丙甲基纤维素K15M(HPMC K15M)-羧甲纤维素钠(CMCNa)(1∶1)替代聚氧乙烯(PEO)最佳。

马钱子碱聚乳酸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评价2322-2324

摘要:目的:制备和评价马钱子碱聚乳酸载药纳米粒(B ru-PLA-NPs)。方法: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B ru-PLA-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药评价。结果:制得的B ru-PLA-NPs的平均粒径为95 nm,多分散指数为0.362,Zeta电位为-15.68 mV。B ru的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与B ru溶液相比B ru-PLA-NPs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的B ru-PLA-NPs粒径小,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双指标信息显著相似序列聚类分析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无水乙醇提取物红外指纹图谱2325-2330

摘要: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方中成药鉴别及质量控制的理论方法——双指标信息显著相似序列聚类分析。方法:根据作者等建立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构建了双指标信息方程,将共有遗传信息和变异信息综合成单一信息量,综合刻画生物样品的性质。确定双指标信息显著相似序列并用于聚类分析。结果:将该法应用于组成极其相似的桂附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无水乙醇提取物红外指纹图谱分析,可以精细准确地将2种复方中成药分类。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指标信息显著相似序列聚类分析法,是一种优良的适用于生物复杂体系的模式识别方法。

杨梅叶蚊母树化学成分研究2331-2333

摘要:目的:研究杨梅叶蚊母树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等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2),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3),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甲酯(5),没食子酸乙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8)。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正确归属了化合物1的13C-NMR数据。

钩吻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2334-2337

摘要:目的:对钩吻Gelsemium elegans的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3个酚酸类化合物,2个黄酮类化合物,2个香豆素,2个果糖衍生物,1个核苷类化合物。分别为tamarixin(1),tamarixetin 3-O-β-D-galactopyranoside(2),东莨菪苷(3),东莨菪内酯(4),尿嘧啶核苷(5),咖啡酸(6),咖啡酸乙酯(7),阿魏酸乙酯(8),乙基-α-D-呋喃果糖苷(9),和乙基-β-D-吡喃果糖苷(10)。结论:化合物1~3,5~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5~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版纳藤黄化学成分的研究2338-2342

摘要:目的:研究版纳藤黄Garcinia xipshuanbannaensi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柱色谱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bannaxanthone E(1),大叶藤黄醇(xanthochymol,2),异大叶藤黄醇(isoxanthochymol,3),环大叶藤黄醇(cycloxanthochymol,4),osajaxanthone(5),gentisein(6),mangostinone(7),山柰酚(8),槲皮素(9),牡荆素(10),2″-O-acetylvitexin(11),3-乙酰齐墩果酸(12),(-)-表儿茶素[(-)-epicatechin,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结论:化合物4~9,11~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陵水暗罗枝、叶中的阿朴菲生物碱2343-2348

摘要:目的:对陵水暗罗Polyalthia nemoralis枝、叶中的阿朴菲生物碱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测细胞毒活性。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MrlT法测试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阿朴菲生物碱,分别为bidebilineA(1),annobraine(2),lanuginosine(3),鹅掌楸碱(1iriodenine,4),oxostephanosine(5)。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到,1,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对多种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中国中药杂志》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和引证数据2348-2348

摘要:1 国外数据库收录 美国SciFinder数据库:进入医学索引MEDLINE;进入《化学文摘》(CA);荷兰Elsevier公司Scopus数据库;《国际药学文摘》(IPA);《毒物学文摘》(ToxFil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LC-ESI-MS快速同时测定冬虫夏草中主要核苷类成分2349-2352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测定冬虫夏草中腺嘌呤、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LC-ESI-MS法,采用选择性离子检测(SIM)和电喷雾离子化(ESI),色谱条件为ShimadzuVP-ODS色谱柱;流动相为水-甲醇-甲酸(92∶7∶1),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和2-氯腺苷为内标。结果:腺嘌呤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2 64X+0.006 22,线性范围为0.8~130.0 mg.L^-1,r=0.998 7;腺苷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9 7X+0.014 6,线性范围为0.5~124.5 mg.L^-1,r=0.999 1;虫草素线性回归方程为Y=0.194 2X+0.018 6,线性范围为0.5~128.5 mg.L^-1,r=0.999 4;腺嘌呤、腺苷和虫草素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76%,99.37%和99.26%。结论:方法灵敏、快速和选择性好,可用于同时快速测定冬虫夏草中腺嘌呤、腺苷和虫草素含量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