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9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1886-1889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夏枯草形态学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为夏枯草系统选育和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来自全国15份夏枯草种质的形态学性状进行相关、通径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夏枯草种质中6个形态学性状存在较大遗传变异;单株穗重与单株果穗数和单株叶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7.533%。结论:在夏枯草丰产种质选育中应重点关注生长势强、单株果穗数较多及果穗较长的株系。

乌拉尔甘草转鲨烯合成酶基因毛状根系研究1890-1893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甘草酸的合成调控途径及提高甘草酸合成水平。方法:将已克隆的乌拉尔甘草鲨烯合成酶基因(GuSQS1,GenBank登录号为:AM182329)通过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esA4的介导,转化甘草下胚轴并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建立的毛状根系经0.8mg·L^-1的除草剂(PPT)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blotting检测分析后,得到的转基因毛状根系经HPLC检测甘草酸(GA)含量。结果与结论:转基因毛状根中甘草酸的最高含量约为野生型毛状根的3.6倍。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中国中药杂志》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和引证数据1893-1893

摘要:1国外数据库收录 美国SciFinder数据库:进入医学索引MEDLINE;进入《化学文摘》(CA);荷兰Elsevier公司Scopus数据库;《国际药学文摘》(IPA);《毒物学文摘》(ToxFil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杜仲毛状根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桃叶珊瑚苷药用成分的研究1902-1905

摘要:目的:诱导杜仲毛状根的发生及筛选优良毛状根系。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诱导杜仲不同外植体产生毛状根,并利用HPLC测定桃叶珊瑚苷含量。结果:采用杜仲无菌苗胚轴经菌液浸染20min,共培养3d可得到最佳转化效果。液体培养的生长量优于固体培养,最有利于毛状根生物量和药用成分的积累,并筛选到桃叶珊瑚苷高产根系E1。结论:可通过毛状根的培养来获得桃叶珊瑚苷药用成分。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关于召开2009年药物溶出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1909-1909

摘要:拟定于2009年9月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召开药物溶出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邀请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领域的中外专家,就会议主题进行专题讲座。现将会议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银杏提取物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的研究1910-1913

摘要:目的:制备银杏提取物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溶胀性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直接粉末压片制备银含提取物缓释片。根据单因素试验中各因素对银杏提取物体外释放度影响结果,进行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以正相似因子法评价释放的差异。结果:羟丙甲基纤维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比、羟丙甲基纤维素的黏度、不同的稀释剂均对药物释放有一定的影响,而缓释片的硬度、片重等对药物的释放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以羟丙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骨架材料,制得持续释药12h的银杏提取物缓释片。

大黄5种饮片中游离蒽醌类成分比较研究1914-1916

摘要:目的:对大黄5种不同饮片中游离总醌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同时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5个主要成分含量;流动相甲醇-0.1%磷酸(85:15),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1,柱温35℃。结果:5个成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4%,98.11%,99.30%,98.00%,97.86%。结论:大黄炮制过程中5种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熟片、炭片含量较生品明显增加,而醋片、酒片含量下降,大黄不同饮片的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成分1917-1920

摘要:目的:研究延胡索Corydalisyanhusuo块茎60%乙醇提取物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潜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延胡索块茎6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可溶部分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7.醛基脱氢海罂粟碱(1),O-甲基南天竹碱(2),(+)-O-甲基球紫堇碱(3),d-紫堇碱(4),四氢黄连碱(5),8-氧黄连碱(6),巴马亭(7),四氢巴马亭(8)和去氢紫堇碱(9)。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生物样品中获得,首次报道了其核磁数据,化合物3为首次从罂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丰城鸡血藤化学成分的研究1921-1926

摘要:目的:分离和鉴定丰城鸡血藤的活性成分。方法:用溶剂法和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丰城崖豆藤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黄酮类化合物(1~8):毛蕊异黄酮(1),染料木苷(2),gliricidin(3),8一甲雷杜辛(4),阿夫罗摩辛-7—0-β一D一吡喃葡萄糖苷(5),澳白檀苷(6),异甘草素(7)和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烷-7一O一β一D一吡喃葡萄糖苷(8);2个为三萜类化合物,羽扇豆醇(9)和无羁萜-3β-醇(10)。结论: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探讨毛蕊异黄酮等在NMR测定中的溶剂效应,纠正了文献[1-2]中该化合物碳谱数据的一些归属错误。

剑川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1927-1929

摘要:目的:研究剑川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方法: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二萜生物碱:acoforine(1),acoforestinine(2),14—O一acetylsachaconitine(3),黄草鸟碱丙(vilmorrianineC,4),黄草乌碱丁(vilmorrianineD,5),塔拉萨敏(talatizamine,6),查斯曼宁(chasmanine,7),滇乌碱(yunaconitine,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升麻中的环菠萝蜜烷三萜成分1930-1934

摘要:目的:研究升麻Cimicifugafoetida根茎的化学成分和所得化合物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谱学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了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研究。结果:从升麻根茎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得13个环菠萝蜜烷二萜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5-O-乙酰基-升麻醇(1),升麻醇(2),升麻酮醇(3),26一去羟基阿科特素(4),类叶升麻苷A(5),23一表-26一去羟基阿科特素(6),阿科特素(7),12β-羟基升麻醇(8),升麻苷E(9),(23R,24S)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0),(23R,24S)升麻醇-3-0-β-D-吡喃木糖苷(11),升麻苷H-1(12)和升麻苷H-2(13)。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11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岩乌头根部的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PAF活性1935-1937

摘要:目的:研究岩鸟头根部的二萜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PAF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所得浸膏采用经典的酸.碱处理方法,得到总碱,总碱经硅胶,RP-18,SephadexLH-20等多种材料柱色谱分离,得到生物碱单体,再通过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对分离鉴定的生物碱进行抗PAF活性的检测。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二萜类生物碱,分别为sachaconitine(1),14-acetylsachaconitine(2),hemsleyanineC(3),circinasineA(4),talatisamine(5);化合物1和2显示了一定的抗PAF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和2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丹参粉末衍射鉴定与丹参酮ⅡA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1938-1942

摘要:目的:建立丹参中药材粉末衍射鉴定分析技术与丹参酮ⅡA成分的衍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获取9个不同产地或来源的丹参样品及1个丹参对照品的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通过对丹参酮ⅡA对照品的单一成分的衍射Fourier图谱获取其特征标记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量检测10个样品中的丹参酮ⅡA成分含量值;分析计算丹参中药材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图谱中的衍射特征峰强度与丹参酮ⅡA含量关系。结果:粉末X射线衍射不仪可以给出反映中药材粉末的Fourier指纹图谱,并呵实现对中药材中干分之一以上化学成分的定量含量检测。结论: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分析方法,呵朋于丹参中药材的粉末X射线衍射鉴定及丹参酮Ⅱ。的定量成分检测。

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研究1943-1948

摘要:目的:扩展中草药专属性对照物质(CSPD)的研究;建立粉防己的专属性对照物质并归属其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信号,用于粉防己药材基源鉴定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规范化的程序获取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并测定其1H—NMR和HPLC图谱;通过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化学成分,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实现’HNMR和HPLC图谱的解析。结果:所分析的9个不同来源的粉防己样品中,8个样品的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NMR和HPLC图谱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征性;另有1个样品与其他样品存在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从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中分得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tetrandrine-2'-N-β-oxide,tetrandrine-2’-N-α-oxide,(+)荷包牡丹碱、荷包牡丹酮和腺嘌呤等7个成分,经波谱分析鉴定了结构。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NMR和HPLC图谱主要显示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等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特征信号。结论: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NMR和HPLC图谱反映了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和整体组成,适用于其基源鉴定和质量评价。

栀子果实不同部位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比较研究1949-1951

摘要:目的:对栀子果实、果仁、果皮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法同时测定2个主要成分(genipingentiobioside,geniposide)含量,Kromasil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3%甲酸水溶液12:88,检测波长238nm,流速1.0mL·min,柱温35℃。结果:4个成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1%,98.47%。栀子果实不同部位中均含有这2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且含量有较大差异。结论:2种成分以栀子果仁中含量最高,为揭示栀子果仁、果皮的不同临床功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光叉叶委陵菜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1952-1954

摘要:目的:快速鉴定光叉叶委陵菜Potentillabifurcavar.glabrata中的酪氨酸酶抑制成分。方法:利用活性一高效液相色谱跟踪方法(bioassay—linkedHPLCmethod),通过接收器接样,并用酪氨酸酶抑制强度,快速查找有效成分。结果:光叉叶委陵菜的甲醇提取物及其正丁醇萃取物显示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从光叉叶委陵菜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即槲皮素4’-O-β一D一葡萄糖营。与已知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熊果苷(arbutin,IC50=0.28mmol·L。)相比,槲皮素一4'-O-β一D一葡萄糖苷化合物具有更强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0019mmol·L^-1。结论:该方法对中药及其复方药快速确定有效成分提供分析于段。

梓醇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1955-1958

摘要:目的:研究梓醇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10,100μmol·L^-1的梓醇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24h后,再用300μmol·L^-1H2O2损伤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的改变,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以及细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梓醇可明显改善细胞的形态变化,提高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维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并对H2O2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内T-SOD,GSH—Px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梓醇对H2O2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淫羊藿苷对HCY诱导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GRP78表达的影响1964-1967

摘要: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IC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建立HCY诱导的兔VSMC增殖模型,与不同浓度的ICA共同培养48h后,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PI双染法检测凋亡率;RT—PCR检测GRP78mRNA的表达;目的基因克隆、鉴定并测序。结果:0.2,0.4mg·L^-1的ICA可显著促进兔VSMC凋亡,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与半胱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RT—PCR结果显示:0.2,0.4mg·L^-1的淫羊藿苷作用于VSMC48h后,GRP78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半胱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测序结果表明,来源于VSMC的全长648bp的基因片断与兔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高度同源。结论:ICA促进GRP78mRNA表达,诱导免VSMC凋亡,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