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9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中药道地性研究中的应用1751-1757

摘要:作者在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化学原理、光学原理、信息学原理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道地性研究和道地药材鉴别的难点,进而指出近红外光谱的全息性特征,使其在道地性研究中具有极大优势。重点以道地药材的近红外鉴别和道地性研究为目标,借鉴农牧业、食品、烟酒等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明了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鉴别和评价,道地药材生境研究及评价,道地药材遗传特异性研究方面应用的现实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几个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研究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道地性现代诠释及道地药材鉴别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水分胁迫对夏枯草营养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1761-1764

摘要:目的:以夏枯草植株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处理(95%~100%,80%~85%,65%~70%,50%~55%,35%~40%)对其营养期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每天定时定量称重法处理夏枯草植株,测定相关指标,结合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水分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植株以SY2,SY3增长最快,生长最好,保护酶与调节物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同处理时间下,随水分胁迫梯度不同,保护酶与渗透调节物质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以SY2,SY3含量最低。结论:夏枯草保护酶与渗透调节物质是一个整体,共同对植株作用 营养期夏枯草生长所需水分以65%~80%为佳。超过此范围不利于夏枯草生长。

农杆菌介导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化半夏的研究1765-1767

摘要:目的:将木霉来源的内切几丁质酶以及β-1,3-葡聚糖酶基因片段转入半夏,使其获得抗真菌感染的特性。方法:以半夏外植体为受体,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为筛选标记,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内切几丁质酶基因ech42、葡聚糖酶基因gluc78以及2种基因的组合pCAMBIA(ech42+gluc78)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转化再生植株,通过PCR,RT-PCR检测转化结果。结果:经PCR,RT-PCR检测,表明3种外源基因已成功转化半夏,并在转录水平得到表达。连续多代的PCR追踪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遗传至T5代。结论:带有ech42,gluc78,pCAMBIA(ech42+gluc78)表达载体的根癌农杆菌可以分别转化半夏,并表达出相应的RNA,进行稳定遗传。

盾叶薯蓣航天诱变种子实生苗的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成分测定1773-1777

摘要:目的:筛选优质盾叶薯蓣种质资源,探讨卫星搭载对盾叶薯蓣变异效应。方法: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盾叶薯蓣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空间诱变后的2个居群盾叶薯蓣的种子活力、植株生长、染色体以及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研究。结果:空间诱变后种子表现为萌发提前,但对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明显,出现非整倍体和染色体加倍现象,二年生根状茎鲜重和薯蓣皂苷元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但三年生根状茎增重变缓,同时薯蓣皂苷元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卫星搭载对盾叶薯蓣的种子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改变了染色体结构,二年生根状茎鲜重和薯蓣皂苷元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提供了良好的选育材料,但三年生的根状茎鲜重增长变缓,薯蓣皂苷元有下降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促透剂对良肤乳膏中丹皮酚、白鲜碱、梣酮和甘草次酸的体外透皮吸收及皮肤滞留量的影响1778-178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促透剂对良肤乳膏中有效成分体外透皮吸收及皮肤滞留量的影响,筛选有效的促透剂。方法:选择氮酮、油酸、卡必醇、肉豆蔻酸异丙酯4种促透剂,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HPLC同时测定接受液和皮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不同促透剂对良肤乳膏中丹皮酚、白鲜碱、梣酮及甘草次酸的累积透过量、透皮吸收速率、时滞及皮肤滞留量的影响。结果:3%IPM对良肤乳膏中有效成分的促透效果较其他促透剂好,对丹皮酚、白鲜碱、梣酮、甘草次酸的促透倍数依次为1.52,1.24,1.73,3.21倍(P〈0.05),并且对甘草次酸的皮肤滞留量增加倍数为1.96倍(P〈0.05),对其他成分的滞留量影响不显著。结论:不同促透剂对良肤乳膏中不同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和皮肤滞留量的影响有差异,其中3%IPM既能促进良肤乳膏中4种有效成分的体外透皮吸收,又能增加甘草次酸的皮肤滞留量,可作为良肤乳膏的促透剂。

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子实体中麦角甾醇的实验研究1783-1785

摘要:目的:探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灵芝子实体中麦角甾醇的可行性。方法:用HPLC测定麦角甾醇的含量,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灵芝子实体中麦角甾醇的工艺条件。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麦角甾醇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5℃,夹带剂(95%乙醇)用量为1.0 mL.g-1,萃取时间1.5 h。结论:超临界CO2流体具有极性可调的优势,可有效萃取灵芝中的麦角甾醇。

基于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的槟榔炒制火候判别及其指标量化研究1786-1791

摘要:目的:引进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将经验指标数据化,实现槟榔炒制"火候"判别的客观数量化,为研究中药炮制共性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以槟榔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槟榔及炮制品,应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采集其颜色特征参数和气味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总结炮制经验,建立"火候"判别的数学预测模型和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L*a*b*色度空间的槟榔炒制火候判断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符合率为100%,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生品:L*(50.07~55.03),a*(4.136~6.906),b*(6.65~8.82) 炒品:L*(43.874~47.998),a*(3.816~6.732),b*(3.786~6.558) 焦品:L*(38.744~40.616),a*(1.11~3.01),b*(-1.434~0.538) 电子鼻采集不同炮制品的气味数据,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AD)和主成分分析(PCA),证明不同炮制程度的槟榔气味存在显著区别,建立了数学判别模型。结论:通过实验证明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均可区分不同炮制程度的槟榔样品,采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判别中药炮制的"火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深入研究中药传统理论提供了参考。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补骨脂提取工艺1792-1794

摘要:目的:优选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补骨脂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丹参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为指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提取工艺中乙醇浓度、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结果:丹参、补骨脂最佳合提工艺为加入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结论:优选的丹参、补骨脂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石杉碱甲胃膨胀片体外释放机制的初步研究1795-1798

摘要:目的:探讨石杉碱甲胃膨胀片的释药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PEO为骨架材料,PVA为助膨剂,MCC为填充剂,运用Ritger-Peppas方程释放指数n值,评价PEO,PVA,MCC等对释药速率的影响。结果:胃膨胀片的释药速率随PEO,PVA含量增高而变快,而MCC对释药速率没有明显影响。经处方筛选优化后制备的膨胀片,药物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机制是扩散和凝胶骨架溶蚀2种机制的协同作用结果的非Fick扩散。结论:PEO,PVA均可影响法石杉碱甲胃膨胀片中主药的释放,而MCC影响不明显。药物释药机制用Ritger-Peppas方程进行描述后,结论是释药机制符合非Fick扩散。

红波罗花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1799-1801

摘要:目的:对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植物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 应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波罗花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leucoseceptoside A(1),角胡麻苷(2),棘木苷(3),edgeworthin(4),1,2,4-三甲氧基苯(5),原儿茶酸(6),异香草醛(7)。结论: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猪殃殃酚性成分研究1802-1804

摘要:目的: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var.tenerum全草中酚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猪殃殃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乙酮(1),香草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对羟基桂皮酸(4),没食子酸(5),4-羟基古柯间二酸(6)。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并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1H-1H COSY,HMQC和HMBC)首次对其碳谱和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白英的化学成分研究1805-1808

摘要:目的:研究茄科茄属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探讨白英中部分甾体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3个甾体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人体肝癌细胞Hep G2试验。结果: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1),替告皂苷元(ti-gogenin,2),替告皂苷元酮(tigogenone,3),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醛酸甲酯(dios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iduronic acid methyl ester,4),4-甲基胆甾-7-烯-3β-醇(4-methyl-cholesta-7-ene-3β-ol,5),刺槐素-7-O-芸香糖苷(acacetin 7-O-rutinoside,6),1,5-二羟基-3-甲氧基-7-甲基-蒽醌(1,5-dihydroxy-3-methoxy-7-methyl-an-thraquinone,7),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1,3,5-trihydroxy-7-methyl-anthraquinone,8),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phy-scion-8-O-β-D-glucopyranoside,9),大豆脑苷Ⅰ(soya-cerebrosideⅠ,10),异香草醛(isovanillin,11),阿魏酸二十二酯(docosylfer-ulate,12)。低浓度下化合物2~4对Hep G 2无明显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对其生长抑制率增强。结论:化合物2,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对人体肝癌细胞Hep G2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紫红曲代谢产物中的甾体成分1809-1811

摘要:目的:研究药食两用紫红曲Monascus purpureu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红曲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3-oxo-24-methyl-enecycloarane(2),豆甾醇(3),7β-羟基豆甾醇(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6),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7),β-谷甾醇(8)。结论:以上8个化合物除化合物3和7外,其余均为首次从红曲菌属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北重楼的化学成分研究1812-1815

摘要:目的:研究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全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利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9个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胡萝卜苷(3),β-蜕皮激素(4),4-羟甲基-γ-丁内酯(5),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7),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1~9都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6~9对小鼠肺腺癌细胞都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8,9较为显著。

益母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人白血病K562细胞活性研究1816-1818

摘要:目的:研究益母草的化学成分,评价益母草化学成分体外抗白血病K562细胞活性。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柱色谱和大孔树脂等色谱方法对益母草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测试体外最低抑制浓度评价有关物质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纯化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洋槐双糖苷(quercetin 3-O-robinobioside,1),芦丁(rutin,2),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3),金丝桃苷(hyperoside,4),槲皮素(quercetin,5),芹菜素(apigenin,6),芫花素(genkwanin,7)和苯甲酸(benzoic acid,8)。结论:化合物1,3,4,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人白血病K562细胞活性。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关于召开2009年药物溶出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1818-1818

摘要:拟定于2009年9月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召开药物溶出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邀请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领域的中外专家,就会议主题进行专题讲座。现将会议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专题讲座:药物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中国药典2010年版简介;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研究发展等。

第三次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暨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征文通知(第二轮)1822-1822

摘要:第三届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暨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定于2009年9月18—20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协办。会议主要内容为中药资源生态学,特别是中药道地药材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本次会议将邀请中药学和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加。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中clemastanin B的含量比较1823-1825

摘要:目的:建立板蓝根中抗病毒有效成分clemastanin B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产地板蓝根中clemas-tanin B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11∶89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波长为225 nm,柱温为30℃。结果:clemastanin B在0.061 5~1.844 1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4%,RSD 1.4% 测得8批板蓝根中clemastanin B的质量分数为0.269~0.900 mg.g-1,其中以河北安国产板蓝根药材中clemastanin B含量最高,安徽阜阳、河北承德和安徽亳州产的次之,其他几个产地的含量相对略低,甘肃岷县产的最低。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板蓝根药材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