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8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四川桑类中药的资源构成及开发利用策略研究2871-2875

摘要: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弄清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原植物组成、种质资源现状、现有栽种规模、近年主流栽培品种的变化情况以及川产桑类药材的产销现状;发现四川桑资源浪费严重,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桑树资源的策略。

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2875-2882

摘要: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调控释药速率和血药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及用药频率,提高患者顺应性。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和药物的低渗透量,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具有毒性低,促透能力强,可改善皮肤通透性,对亲水、亲脂药物均有促渗作用,低浓度高促透性的特点,在透皮给药系统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其来源、分类、促透机制、实际应用、选择评价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2882-2886

摘要: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纤维化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代中医药实验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干预信号转导等方面达到抗纤维化的目的。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化橘红害虫曲牙土天牛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2887-2891

摘要:目的 了解化橘红基地曲牙土天牛Dorysthenes hydropicus生物学特性,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及灯诱了解曲牙土天牛生物学及发生与为害特性。结果:曲牙土天牛在化橘红基地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出土盛期。成虫个体差异大,体长25~63cm;趋光性强,1个诱集点每晚可以诱集成虫2000多头;雌成虫抱卵量大,最多达543粒,成虫产卵于1~3cm深土中,卵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率达85%以上,幼虫在15—60cm土层内取食危害。结论:曲牙土天牛在广东危害化橘红、白木香等均为首次报道,对化橘红生产威胁极大,是化橘红基地重点防治对象。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形态比较2891-2895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药用白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植物学性状观测和比较,以期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对药用菊花的叶片形状、头状花序中舌状花和管状花的颜色以及数目等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合方差统计分析方法,对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叶片锯齿数、叶柄长度以及叶裂数三者为相对独立的性状,是不同药用菊花类型叶片形态的重要特征。根据植物学形态差异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可划分为7个类群。

遮荫对半夏光合特性的影响2896-2900

摘要:目的:以盆栽半夏为材料,研究遮荫条件下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方法:待半夏苗高15cm左右时,进行遮荫70%,90%和全光照(CK)处理,30d后以三叶半夏中间叶片为材料测定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半夏块茎鲜重、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中叶绿素a/b减小;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叶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下降,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产量(ФPSⅡ),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加,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结论:与对照相比,70%,90%遮荫条件下半夏株高、SLA,Chl,Pn,叶绿素荧光特征表现差异显著,其中,遮荫70%半夏块茎鲜重增加显著,为半夏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

烯效唑对川泽泻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2901-2904

摘要:目的:以四川道地药材泽泻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其产量、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技术检测块茎中主要药用成分泽泻醇A-24-醋酸酯和泽泻醇B-23-醋酸酯的含量。结果:移栽后36d(A1),56d(A2)期施药各处理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均出现B1〉B2〉B3〉B4〉B0的规律,各浓度施药处理生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A1期的要极显著高于A2期,A1期又以80mg·kg^-1处理效果最佳,且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为0.3168mg·kg^-1的条件下,各浓度处理均未测出残留污染。结论:在移栽后36d叶面喷施80mg·kg^1烯效唑最佳。

罹病西洋参根内主要人参皂苷含量的变化2905-2907

摘要:目的:研究根部病害对西洋参根不同部位主要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田间同一栽培地发生不同程度根腐病的西洋参根,采用HPLC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根韧皮部、木质部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结果:不同程度罹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Rg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发病严重的根韧皮部Re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木质部含量显著升高(P〈0.05);Rb1在中度及重度发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西洋参病根中Rg1,Re,Rb1呈现复杂的变化,导致Rg1,Re,Rb1在总皂苷中的比例发生变化。

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的2种方法比较2908-2910

摘要:目的:比较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中药微丸的特点。方法:对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微丸的原理、制备流程进行比较,并对2种方法所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进行粉体学、收率和体外溶出等考察。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体外溶出快。结论:2种方法均能制备当归补血微丸,但挤出滚圆法优于流化床包衣法。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2911-2913

摘要: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7,8-dimethylpyrazino[2,3-g]quinazolin-2,4-(1H,3H)-dione(1),腺苷(2),腺嘌呤(3),尿苷(4),胸腺嘧啶(5),尿嘧啶(6),roseoside(7),4'-O-二氢红花菜豆酸-β-D-葡萄糖苷甲酯(8),4-O-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9)和对羟基苯甲酸(10)。结论:化合物1和8为首次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

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2914-2917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蛹虫草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4,6,8(14)-四烯-3-酮(1),柠檬甾二烯醇(2),二十四烷酸单甘油酯(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虫草素(7),腺苷(8),N-(2-羟乙基)腺苷(9)。结论:化合物1—3,6,9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羌活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2918-2921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裂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干燥根茎和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裂叶羌活干燥根茎和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白菖蒲脑(1)、孕甾烯醇酮(2)β-谷甾醇(3)、香柑内酯(4)、佛手酚(5)、蛇床素(6)、异欧前胡素(7)、佛手柑素(8)、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9)、紫花前胡苷元(10)、7’-O-甲基异羌活醇(11)、羌活醇(12)、异羌活醇(13)、栓翅芹烯醇(14)、苯乙基阿魏酸酯(15)、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6)、反式-阿魏酸(17)、紫花前胡苷(18)、蔗糖(19)、γ-甲氧基异丁香酚(20)、3,4,5-三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1)、对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2)、4-乙酰氧基-3-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3)和对羟基.反式-桂皮酸(24)。结论:化合物1,14,20~24为首次从裂叶羌活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4为6,7-呋喃型香豆素,化合物20—24为苯丙素类化合物。

兜唇石斛酚类化学成分研究2922-2925

摘要:目的:对兰科石斛属植物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的酚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及反相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芳香族类成分,其中9个为芪类化合物:4,4’-二羟基-3,3’,5-二甲氧基联苄(1),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3),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4),3,5,4'-三羟基联苄(5),3,5-二甲氧基-4,4'-二羟基。联苄(6),2,5-二羟基4-甲氧基菲(7),2,4,7-三羟基-9,10-二氢菲(8)和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hircinol,9)和2个苯乙烷类衍生物: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10)和对羟基苯乙酸(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为首次从石斛属分离得到。

仙鹤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2925-2928

摘要:目的:对仙鹤草Agrirnonia pilosa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6),芹菜素(7),木犀草素(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3,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木通HPLC—ESI—MS指纹图谱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2928-2931

摘要:目的:以24批不同产地关木通的HPLC—ESI—MS指纹图谱为基础,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并对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关木通指纹图谱信息进行预处理,采用关木通HPLC-ESI-MS指纹图谱中的29个特征峰为基准,以各峰的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和质荷比作为数量化基础,采用SIMCA,SPSS11.5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比较SIMCA分类法和聚类分析法异同。结果:2种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对关木通样品进行产地鉴别。结论:综合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和多变量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可用于关木通的质量分析。

秦皮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2932-2935

摘要:目的:建立秦皮药材的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秦皮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Agilent Extend C18柱(4.6mm×250mm,5μm),甲醇-0.4%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60min,340nm;60~74min,254nm;74—75min,340nm,柱温40℃,流速1.5mL·min^-1。4个品种药材各测定10批,分别建立指纹图谱。结果:指纹图谱研究的各项参数均符合有关规定,苦枥白蜡树10批药材有15个共有峰,尖叶白蜡树10批药材有11个共有峰,白蜡树10批药材有11个共有峰,宿柱白蜡树10批药材有19个共有峰,秦皮药材40批药材有5个共有峰,与对照图谱相比较,每个品种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6以上。40批秦皮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0,40批药材中检测出4个有效成分(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及1个未知成分。结论:建立了苦枥白蜡树树皮,白蜡树树皮,尖叶白蜡树树皮,宿柱白蜡树树皮指纹图谱及秦皮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

HPLC测定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的含量2935-2937

摘要:目的:建立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30℃。结果:无刺枣苄苷Ⅱ在0.046—0.582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12批不同产地的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质量分数在0.013%~0.041%。结论:该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枣的质量控制。

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海马MARCKSmRNA表达变化的调节作用2938-2942

摘要:目的:观察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海马MARCKS 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缺血损害(PKC-MARCKS)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同种系体外微栓子注入法复制急性多发脑梗死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2只。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清脑滴丸133.28mg·kg^-1,尼莫地平7.25mg·kg^-1。各组于造模前3d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应用光学显微镜(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半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患侧海马MARCKS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海马神经细胞紧密整齐,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神经细胞分别有不同程度受损,但中药组损伤程度相对较轻;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海马MARCKSmRNA均过高表达,但中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清脑滴丸可以减轻急性脑缺血时海马组织损伤,下调MARCKSmRNA的过高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KC—MARCKS信号转导系统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