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8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药及其成分干预肿瘤转移实验研究进展2583-2587

摘要: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止和阻断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抗肿瘤转移化疗药物疗效的局限性及其毒副作用,从中药中寻找安全性高、且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的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在干预肿瘤转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来对中药及其成分干预肿瘤转移的研究报道较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综述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黄芩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2587-2590

摘要:检索近年来黄芩汤及其加减方药效学和现代临床运用的研究文献,分析整理,探讨黄芩汤目前药效学及其现代临床运用研究的概况。黄芩汤具有抑菌、抗炎及免疫调节、解痉止痛、保肝降酶、抗促癌,以及抗病毒、退热和镇静的药效学作用。原方或其加减方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等胃肠道疾病。另外,还可用于内科、妇科、皮肤科部分杂病的治疗。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野生地黄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ISSR分析2591-2595

摘要:目的:分析野生地黄群落之间的遗传差异类型,比较RAPD和ISSR分子标记在分析地黄野生种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5份地黄材料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平均每条RAPD引物扩增出16.00条带,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9.08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89.58%和94.32%;聚类分析表明,55份地黄分成7大类群。结论:野生地黄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居群的相似性为0.63—0.98;ISSR标记比RAPD标记能检测到地黄种内更高的遗传差异性。

野葛叶片光合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2595-2598

摘要:目的:研究野葛叶片光合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方法:用英国产Ciras-Ⅱ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野葛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以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结果:野葛叶片的表观光量子速率0.0173μmol CO2·μmol^-1photon,暗呼吸速率2.9333μmol·m^-2·s^-1,光补偿点180μmol·m^-2·s^-1,光饱和点1600μmol·m^-2·s^-1;羧化效率0.0338μmol·m^-2·s^-1,光呼吸速率2.5μmol·m^-2·s^-1,CO2补偿点100μmol·m^-1,CO2饱和点1600μmol·m^-1。结论:光量子通量密度、叶片CO2浓度和叶片温度是影响野葛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种植密度对菘蓝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2599-260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菘蓝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菘蓝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定点采集菘蓝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结果与结论: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菘蓝主根根长和根直径生长均呈现“先快后慢”趋势;而单株叶片数增长却呈现“先慢后快”趋势;叶长和叶宽生长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单株叶片、根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在出苗后65~76d达到最高。不同种植密度下菘蓝叶片及根部产量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叶片及根部产量2个方面,25cm×7cm为适宜种植密度。

皖贝母试管鳞茎诱导技术的研究2603-2606

摘要:目的:研究离体条件下皖贝母试管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以单块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为指标,考察蔗糖浓度、水杨酸、活性炭和5℃低温预培养对皖贝母试管鳞茎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结果:50g·L^-1的蔗糖处理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杨酸对试管鳞茎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以5g·L^-1的活性炭处理形成鳞茎个数和鲜重优于其他处理,5℃低温预培养30-40d对试管鳞茎的形成和膨大效果最好。结论:低温预培养30~40d的皖贝母愈伤组织,接种于MS+KT2mg·L^-1+NAA2mg·L^-1+50g·L^-1蔗糖+5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中,鳞茎形成和生长发育效果最佳。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首届中国道地药材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2606-2606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竹节参总皂苷的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2607-2611

摘要:目的:优选竹节参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药材中总皂苷的转移率作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提取工艺;用正丁醇萃取合并醇溶-丙酮沉淀法纯化得到精制皂苷;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其中总皂苷和三萜苷元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提取工艺以药材粗粉10倍量的60%乙醇,浸泡2h后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h最佳;纯化工艺中以正丁醇萃取3次,以85%乙醇充分溶解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4~5倍量丙酮沉淀效果最佳。经纯化后总皂苷可达83.48%,其中三萜苷元齐墩果酸可达38.30%。结论:本工艺条件对竹节参总皂苷的提取收率高且稳定,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稳定性研究2611-2614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方法:以一定pH的缓冲溶液为反应介质,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定量加入到反应介质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类化合物浓度的变化,采用动力学方法建立姜黄素类化合物降解速率方程。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稳定性依次为: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结论:去甲氧基姜黄素对姜黄素产生稳定作用最强,为姜黄素的天然稳定剂。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煎出及其对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2614-2616

摘要:目的:研究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成分煎出和的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机理。方法:以HPLC测定黄连生物碱成分含量,采用大鼠非翻转肠囊实验和翻转肠囊实验,考察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随吴茱萸配伍比例的增加黄连煎液中生物碱成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黄连配伍吴茱萸后可使小肠吸收黄连生物碱作用得到改善,当黄连与吴茱萸配比为6:1时,黄连生物碱成分的小肠吸收最为明显。结论:黄连吴茱萸配比为6:1时,吴茱萸促进黄连生物碱的小肠吸收最强,小肠吸收是黄连吴茱萸配伍作用的重要环节。

O/W型微乳用于提取中药丹参的实验研究2617-2622

摘要:目的:探讨以O/W型微乳液为溶剂同时提取丹参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可行性。方法:以O/W型微乳为溶剂提取丹参,采用不同溶剂(微乳、不同浓度乙醇)进行不同提取方法(加热、微波、超声波)的提取实验,用HPLC测定丹参微乳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比较微乳对于丹参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薄层色谱方法对比不同提取液薄层图谱的异同。结果:用微乳加热提取丹参,可同时提取药材中70%以上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微乳的配方组成和提取方法对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利用微乳的特性,可同时提取中药中不同溶解性质的成分,为微乳用于中药提取的适宜性提供实验依据。

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秦皮提取工艺的研究2622-2626

摘要:目的:使用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用于秦皮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以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并建立网络模型,再利用遗传算法对网络进行多目标寻优,获得秦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9℃、乙醇体积分数50%、液固比7、提取时间94min,网络在此条件下的预测值为秦皮甲素提取量为9.617mg·g^-1,秦皮乙素提取量为2.195mg·g^-1,和实际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仅为-1.16%和-5.14%,具有较好的网络预测性。结论: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可用于秦皮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

绒毛阴地蕨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研究2627-2629

摘要:目的:研究绒毛阴地蕨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0-nor-21β-hopan-22-one(1),β-谷甾醇(2),木犀草素(3),thunberginol A(4),芹菜素(5),(6′-O-palmitoyl)-sitosterol-3-O-β-D-glucoside(6),β-胡萝卜苷(7),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hex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8),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9),蔗糖(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白花泡桐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2629-2632

摘要:目的:对白花泡桐花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花泡桐花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methyldiplacol(1),6-geranyl-3,3′,5,7-tetrahydroxy-4′-methoxyflavanone(2),高北美圣草素(3),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4),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结论: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短萼仪花叶化学成分研究2633-2635

摘要:目的:研究短萼仪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短萼仪花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O-[1-(3-甲基丁酰基)间苯三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2),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虎杖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没食子酸乙酯(6),苯甲醇O-(6-β-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获得,其中化合物2,3,5—7为首次从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绵参中苯丙素类成分的研究2636-2639

摘要:目的:研究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的化学成分。方法:乙醇总提物经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A等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各种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地黄苷martynoside(1),leucosceptosideA(2),枸橼苦素(citrusin B,3),(+)-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9-β-D-glucopyranoside(4),鹅掌楸碱(liriodendrin,5),velutinoside Ⅲ(6),苦奥诺苷B1(jionoside B1,7),stachysoside D(8)。结论: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绵参中分离得到。

藏药小叶毛球莸化学成分研究2639-2641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小叶毛球莸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并用理化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藏药小叶毛球莸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乙基桂皮酰胺(1),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2),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3),(2S)-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4),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5)和芦丁(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小叶毛球莸中分离得到。

红花药材的质量评价2642-2646

摘要:目的:对红花中色素类成分、腺苷及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进行分析,建立红花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对和指纹图谱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进行研究: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5℃,参比电极ISAAC(in-situ Ag/AgCl),工作电极为玻碳电极;辅助电极为铂电极;检测电位+800mV。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分析红花中腺苷的含量: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ln×250mm,5μm),流动相水-乙腈(95:5),流速1.0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n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花红色素的吸光度。结果:以21个共有峰为指标,建立了红花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定出7个色谱峰。32个红花样品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质量分数为0.35%-3.58%;腺苷的质量分数为0.03‰~0.49‰。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红花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