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8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用蛹虫草固体发酵法高效生产虫草素的研究2159-2162

摘要:目的:研究并建立用蛹虫草固体发酵方式高效生产虫草素的最佳方法。方法:通过对不同菌株在固体发酵过程中各生长期的虫草素含量变化进行跟踪测定以及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影响虫草素产量和含量的各影响因子(包括菌种、生长期、培养基配方和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优化。结果:JF-1是虫草素生产的最佳菌株,现蕾期是收获提取虫草素的最佳时期;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水料比1.1:1(mL·g^-1营养水中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的用量分别为22.6,6.0,25.4g·L^-1水pH6.6;最佳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4400lx,每13光照时间18h,温度18—22℃。结论:用以上方法固体发酵生产虫草素,经过约13d的培养,培养基中虫草素达到0.60%,比传统液体发酵方法的最高产量高近2倍,并且培养时间缩短2d。

干旱胁迫下苍术幼苗生理特性变化研究2163-2166

摘要:目的:探讨干旱胁迫下苍术幼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方法: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幼苗,检测幼苗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15%和25%PEG胁迫下,苍术幼苗体内MDA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且高浓度胁迫下增加幅度较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于胁迫后3d和1d显著提高;SOD,POD,CAT,APX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高浓度变化幅度较大,POD,APX均于胁迫后3d达到峰值,SOD,CAT活性高峰期根据浓度大小而不一致。结论:干旱胁迫下苍术幼苗可通过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来降低水势以适应干旱胁迫;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使之相互协调以提高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干旱胁迫伤害。

绞股蓝属植物及其混淆品乌蔹莓的PCR-RFLP鉴别研究2167-2170

摘要:目的:寻找简便、可重复的分子标记方法对绞股蓝属Oynostemma植物及其混淆品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进行鉴别。方法:对7种常见药用绞股蓝属植物及其混淆品乌蔹莓的6个cpDN段进行PCR扩增,再利用TaqⅠ,HpaⅡ,EcoRⅠ,RsaⅠ,HhaⅠ,HindⅢ等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扩增片段进行消化。结果:36种DN段/内切酶组合中,trnK1f-trnK2r片段与RsaI组合可将乌蔹莓从绞股蓝属植物中区分出来,产物清晰、结果稳定。结论:PCR—RFLP分析方法可有效区分常见绞股蓝属植物与其混淆品乌蔹莓。

半夏试管块茎银染mRNA差异显示条件的建立及优化2170-2174

摘要:目的:建立半夏试管小块茎DDRT—PCR反应最佳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半夏试管小块茎相关基因表达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半夏试管苗的叶柄、试管小块茎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模板。Mg^2+,dNTPs,引物和DNA聚合酶等因素,对DDRT—PCR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s150μmol·L^-1,Taq酶0.6u,锚定引物2μmol·L^-1,随机引物1μmol·L^-1,Mg^2+ 2.5mmol·L^-1,2μL10×buffer和2.5μg的cDNA模板。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raq酶〉cDNA模板〉dNTPs〉Mg^2+〉引物。

泰国葛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优化研究2175-2179

摘要:目的:研究泰国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嫩枝为外植体,通过调整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种类和配比、以及向培养基中添加特殊化合物,以期选择出适合的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MS+IBA0.05mg·L^-1+BA0.5mg·L^-1利于诱导出芽,可用于初代培养;Ms+IBA0.02mg·L^-1+BA0.2mg·L^-1和MS+BA0.1mg·L^-1可用于增殖和继代培养,25d繁殖系数3.0;1/2Ms+IBA0.1mg·L^-1+LAA0.2mg·L^-1+C(特殊化合物)10mg·L^-1适于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76.9%。生根苗春、夏季移栽,成活率81.0%。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泰国葛种苗的快速繁殖。

荒漠肉苁蓉变异类型的探讨2179-2181

摘要:目的:通过药材性状和结构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进行荒漠肉苁蓉中“油苁蓉”作为变异类型的探讨。方法:药材性状和结构直接观察肉苁蓉新鲜及晒干或阴干的表面颜色和质地,以及横切面颜色、质地、中心髓部大小及维管束排列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有效成分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材粗多糖含量。结果:“油苁蓉”与一般荒漠肉苁蓉在新鲜茎的颜色、药材表面颜色和质地以及横切面颜色、质地、中心隧部大小及维管束排列存在明显的不同;“油苁蓉”药材松果菊苷含量是一般荒漠肉苁蓉的2.5倍,毛蕊花糖苷含量是3.8倍;多糖得率是1.6倍,多糖含量是2倍。结论:根据药材性状和结构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油苁蓉”和一般肉苁蓉差异明显,“油苁蓉”是荒漠肉苁蓉一种稳定的变异类型,与生态环境条件和地理分布无关。

双波长融合HPLC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丹皮酚的含量2182-2184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六味地黄丸中的马钱苷和丹皮酚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ZorbaxSBC,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线性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6nm(马钱苷),274nm(丹皮酚);使用matlab编程进行谱图融合。结果:马钱苷与丹皮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362~1.09(r=0.9998);0.0450~1.35μg(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RSD1.4%)和103.0%(RSD1.9%)。结论:该方法为六味地黄丸的质控提供了更简便、合理、可靠的质控方法。

赤芍总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处方优化研究2185-2187

摘要:目的:研制赤芍总苷微孔渗透泵控释片,考察衣膜处方与体外释药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均匀设计法获得释药速率与衣膜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回归方程预测并优化处方。结果: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和准确性较好,据此制备的赤芍总苷微孔渗透泵片符合零级释药方式(r=0.9902)。结论: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处方快捷、高效。

不同酯化度果胶对苦豆子总碱水凝胶骨架片体外释放的影响2188-2192

摘要:目的:制备苦豆子总碱水凝胶骨架结肠定位释放片,研究不同酯化度果胶对其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不同酯化度果胶骨架片,分别考察其在模拟胃液、肠液中6h释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Kollicoat MAE 30DP包衣,分析其在模拟胃液、肠液、盲肠液介质中的释放行为。结果:不同酯化度果胶能够明显影响其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释放。采用Kollicoat MAE 30DP包衣的低酯果胶配方E能够使苦豆子总碱中槐定碱结肠释放,近似零级释放模型,属骨架溶蚀释药机制。结论:肠溶包衣的低酯果胶骨架片靶向性强,能够使苦豆子总碱定位释放,从而提高疗效。

斑点免疫印迹法快速测定水蛭炮制品中水蛭素水解产物含量2193-2195

摘要:目的:测定4批次水蛭炮制品水蛭素水解产物含量,建立斑点免疫印迹法评价相应生药材药效成分明确的中药炮制品质量新方法。方法:以鼠抗水蛭素单抗为一抗,应用斑点免疫印迹法对水蛭炮制品中水蛭素水解产物作定性检测,杂交信号应用Quantityone软件作定量分析。结果:4批次水蛭炮制品所含水蛭素水解产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96.51,165.47,95.58,298.05μg·g^-1。结论:不同批次水蛭炮制品之间水蛭素水解产物含量差异显著,斑点免疫印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无需大型设备,可用于水蛭与类似中药材炮制品的品质评价。

当归中藁苯内酯二聚体的分离和结构鉴定2196-2201

摘要:目的:研究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利用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当归中分离鉴定了8个藁苯内酯二聚体,分别鉴定为levistolideA(1),川芎酽内酯O(2),(3Z,3Z′)-6.8′,7.3′-双藁苯内酯(3),tokinolideB(4),isotokinolideR(s),当归双藁苯内酯A(6),E,E′-3.3′,8.8′-双藁苯内酯(7)和当归双藁苯内酯B(E,E′-3.3′,8.8′-异双藁苯内酯,8)。结论:其中化合物7是首次从当归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8为新化合物。

毛建草化学成分的研究2201-2203

摘要:目的:对六盘山地区毛茛科植物毛建草Ranunculus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提取后分别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位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毛建草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滨蒿内酯(scoparone,1)、小麦黄素(tricin,2)、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3)、木犀草素(1uteolin,4)、白头翁素(anemonin,5)、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6)、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7)、小毛茛内酯(tematolide,8)、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mxy-7,8-dimethoxyflavone,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沙冬青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2204-2206

摘要:目的:研究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和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NMR和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沙冬青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间羟基苯甲酸(1),对羟基苯乙酮(2),β-谷甾醇(3),(-)-丁香脂素(4),(+)-落叶松脂醇(5),blumenolA(6),blumenol B(7),β-胡萝卜苷(8),松柏苷(9),丁香苷(10)。结论:该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沙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安徽产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表征分析2207-2211

摘要:目的:分析6种栽培类型安徽产菊花(早贡菊、晚贡菊、黄药菊、滁菊、小毫菊和大毫菊)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早贡菊、晚贡菊、黄药菊、滁菊、小毫菊和大毫菊挥发油中分别检出247,226,246,182,216和122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75,54,78,50,53和43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5.67%,82.80%,81.38%,73.22%,71.51%和72.87%。结论:除滁菊外,其他5种菊花中单萜含量较倍半萜高;早贡菊和晚贡菊在挥发油成分上没有差异,醋酸马鞭草醇酯为两者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32.10%和37.85%;1R-樟脑是黄药菊的主要成分,其次是甜没药醇氧化物A,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8.70%和12.58%;β-芹子烯和龙脑是滁菊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7.85%和12.84%;桉叶素是小毫菊的绝对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21.33%;大毫菊中马鞭草烯氧化产物占挥发油总量的25.32%,菊油环酮占挥发油总量的8.26%。从整体来看,安徽产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樟脑烯、龙脑、龙脑醋酯、1R-樟脑、左旋-4-萜品醇、α-松油醇、桉叶素、顺式-石竹烯、氧化石竹烯、杜松脑、β-倍半水芹烯、α-姜黄烯和β-金合欢烯等。这些结果为安徽产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天然虫草与虫草菌丝体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2212-2214

摘要:目的:建立虫草及虫草菌丝体的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以磷酸缓冲盐(pH6.5,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nm;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方法学考察符合规定标准,确定了10个共有峰;该方法能很好的鉴别不同产地虫草及虫草菌丝体。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目前虫草内在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RP-HPLC同时测定淡竹叶中4种黄酮苷的含量2215-2218

摘要: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淡竹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0.05%冰醋酸(35:65)为流动相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40nm,柱温25℃。结果:4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及RSD分别为荭草苷103.2%,2.1%;异荭草苷101.6%,2.7%;牡荆苷98.4%,2.3%;异牡荆苷99,2%,1,8%。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为该类药材的入药及资源利用提供了依据。

蓬莪术药材醇提取物LC-MS指纹图谱的研究2218-2221

摘要:目的:建立蓬莪术药材醇提取物的LC—MS指纹图谱评价方法。方法:以四川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蓬莪术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冷浸法提取蓬莪术有效成分,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指纹图谱(LC-MS-FPS),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版)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四川种植的蓬莪术药材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有良好的相似度,生成的指纹图谱,有14个共有特征峰。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紫外光谱及LC-MS所得分子量信息比较,4~6号峰和9号峰分别鉴定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莪术烯醇和莪术酮。结论:建立的蓬莪术醇提取物的LC-MS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马兜铃酸-Ⅰ所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2222-2226

摘要:目的:探讨加入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否改善马兜铃酸-Ⅰ(AA-Ⅰ)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为研究对象,在正常培养组(对照组)、AA-Ⅰ(10mg·L^-1)刺激组(AA组)和不同时机加入EGF处理组之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台盼蓝染色后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A-Ⅰ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强,AA-Ⅰ(10mg·L^-1)刺激24,48h后对存活细胞的细胞周期分析可见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减少31.4%和87.4%,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达对照的1.32倍和3.73倍(均P〈0.05)。EGF(20μg·L^-1)刺激24h后细胞数达对照组的1.36倍(P〈0.05),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9.7%,S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增高2.9%和6.7%,表明EGF具有促进细胞周期的作用。与AA-Ⅰ组相比,无论预先(preEGF)、同时(EGF)或刺激后(postEGF)加入EGF,AA-Ⅰ所致的细胞增殖抑制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也未能明显改善其导致的细胞周期异常。结论:AA-Ⅰ(10mg·L^-1)能够显著抑制损伤后存活HK-2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外源性EGF(20μg·L^-1)能够明显促进正常细胞增殖,但不同时机加入EGF均不能改善AA-Ⅰ所致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