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黄丝郁金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621-623

摘要:目的:了解黄丝郁金生长发育规律,为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取样进行调查测定。结果:根据郁金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郁金的个体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出苗期、苗期、叶丛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充实期。郁金一生形成8片叶,叶面积在苗期增加较慢,叶丛期迅速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苗期和叶丛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到叶部,块根膨大期主要分配到根茎,块根充实期主要分配到块根。结论:可根据黄丝郁金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杭菊花挥发性成分的表征分析624-627

摘要:目的:分析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早小洋菊、迟小洋菊、大洋菊、异种大白菊和小汤黄)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早小洋菊、迟小洋菊、大洋菊、异种大白菊和小汤黄挥发油中分别检出179,167,209,211和270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54,56,60,55和65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73. 40%,64. 14%,65. 19%,53. 55%和62. 89%。结论: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1,3,3-三甲基环己-1-烯-4-甲醛、冰片、α-姜黄烯、α-甜没药萜醇、顺式石竹烯、桧脑、安息香酸苄酯、β,β-二甲基苯丙酸甲酯、2,4-癸二烯醛和二十一烷;其中桧脑含量最高,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1. 96%,10. 51%,10. 95%,13. 28%和10. 77%,为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中最具特征的成分;其次是β,β-二甲基苯丙酸甲酯,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 51%,1. 86%,2. 52%,4. 89%和2. 51%。杭菊花栽培类型不同,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各有区别,结果为杭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黄芩温度敏感凝胶剂的研究628-631

摘要:目的:研制黄芩温度敏感原位凝胶。方法:采用搅拌子法测定相转变温度并测定黏度,从而确定处方。测定了凝胶的眼刺激性。采用荧光示踪法观察了眼部滞留时间。结果:确定质量分数20%的泊洛沙姆407和10%的泊洛沙姆188作为黄芩温度敏感原位凝胶的基质。黄芩温度敏感原位凝胶对兔眼无刺激。凝胶的眼部滞留时间是(150±8) min。结论:黄芩温度敏感原位凝胶达到了滴入眼内形成凝胶并且延长滞留时间的目的。

采用聚酰胺除辛芍冻干粉针中赤芍提取物鞣质的工艺研究632-635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聚酰胺法除鞣质工艺。方法:以有效成分芍药苷转移率、鞣质检查、局部刺激性和小鼠异常毒性试验为评价指标,通过聚酰胺除鞣质吸附、解析工艺优化,比较传统除鞣质法和聚酰胺除鞣质法除鞣质效果。结果:聚酰胺法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鞣质,芍药苷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而且异常毒性显著降低,制剂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结论:聚酰胺法除鞣质为中药注射剂除鞣质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氨液水解法用于提高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工艺研究635-638

摘要:目的:探讨氨试液水解法用于提高黄芪甲苷含量的最佳工艺条件;比较氨解前后黄芪总皂苷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氨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以黄芪甲苷含量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比色法测定氨解前后黄芪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浓氨试液与药材的配比对氨解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最佳氨解工艺参数为:浓氨试液与药材配比1∶5,氨试液浓度为2%时,于90 ℃水浴回流 2 h,黄芪甲苷含量较原药材提高约16倍。比色法结果显示氨解前后黄芪总皂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氨解法可显著提高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且氨解过程并未影响黄芪总皂苷的含量。说明该法可使其他类型的皂苷转化为黄芪甲苷,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均匀设计法筛选广藿香有效部位巴布剂的基质处方638-641

摘要:目的:筛选广藿香有效部位巴布剂的基质处方。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和透皮速率为评价指标,各基质及其用量为因素和水平进行U17(17^11)的实验,得出最优配比组成。结果:巴布剂最佳配比为卡波姆U10-聚丙烯酸钠(Noverite^TM7 s)-甘油-山梨醇-高岭土-柠檬酸-三氯化铝(1. 0∶5. 0∶20∶2. 0∶2. 0∶0. 25∶0. 2)。结论:该基质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适宜的释药速率以及与广藿香提取物良好的相容性。

HPLC测定中药成分溶度参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642-648

摘要:目的:创立HPLC测定中药成分溶度参数的理论与方法。方法:运用色谱理论及Hildebrand-Scatchard溶解度理论创立HPLC法测定化合物的溶度参数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溶度参数的咖啡因验证该理论并对大黄类成分进行测定。HPLC条件,色谱柱为Alltech Apollo C18柱(4. 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咖啡因270 nm,大黄类成分254 nm;柱温25 ℃;进样体积10 μL。结果:建立了保留时间与溶度参数关联的数学表达式,用此测得咖啡因的溶度参数为28. 31 J^1/2·cm^-3/2,与文献28. 84 J^1/2·cm^-3/2基本一致,用此法测得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溶度参数依次为39. 70 J^1/2·cm^-3/2,39. 08 J^1/2·cm^-3/2,38. 37 J^1/2·cm^-3/2,36. 42 J^1/2·cm^-3/2。结论:HPLC法能同时测定多个成分的溶度参数,这为研究中药的配伍溶解规律,单味中药剂改工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斜方复叶耳蕨的化学成分研究649-650

摘要:目的:对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homboidea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方法: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和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6个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素-3-O-α-L-鼠李糖苷(2)、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素-3,7-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素-3-O-β-D-芸香糖苷(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夏枯草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其在居群间分布特征研究651-653

摘要:目的:探讨夏枯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在不同居群、不同部位间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对不同居群、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液固比为25∶1,以35%的乙醇在86 ℃水温下回流提取3. 5 h,可获得夏枯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效果。不同居群总黄酮含量变异幅度为2. 16%~10. 29%;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根中最低;果穗去除种子后总黄酮含量平均高出27. 6%。结论:响应面法对夏枯草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可行;不同居群间总黄酮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44种中药中1,2,3,4,6-五-O-倍酰-D-葡萄糖含量的测定656-659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44种中药中1,2,3,4,6-五-O-倍酰-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D-glucose,PGG)的含量。方法:以乙醇-水溶液(50∶50)为提取剂,在50~60 ℃的温度下超声1 h,从中药中提取PGG;采用Diamonsil C18(4. 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 5 %醋酸水溶液(18∶82),紫外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 0 mL·min^-1。结果:PGG在1~150 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 999 4)。五倍子、牡丹皮、赤芍、白芍等17种中药中均含有PGG,且在五倍子、牡丹皮、赤芍、白芍中PGG含量较高。结论:本实验用简单快捷的方法考察了44种中药中PGG的含量,并准确测定了五倍子等17种含PGG中药中PGG的含量,为从中药中分离、纯化PGG以及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中国中药杂志》近况简介659-659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对缺氧/复氧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660-664

摘要:目的:研究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对缺氧/复氧损伤时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4 h复氧12 h损伤模型。用0. 128,0. 064,0. 032 μmol·mL^-1栀子苷,0. 028,0. 014,0. 007 μmol·mL^-1黄芩苷和0. 024,0. 012,0. 006 μmol·mL^-1小檗碱分别作用于损伤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图象定量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NF-κB)亚单位p65的表达,计算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面积,比较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计算核移位百分率和细胞核与细胞浆的透光度比值比较NF-κB核移位的变化。结果: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和核移位显著高于正常组(P〈0. 01)。所有给药组的平均吸光度值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给药组的平均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 01)。所有给药组的核移位百分率低于模型组且高于正常组(P〈0. 01,P〈0. 01)。所有给药组细胞核与细胞浆的透光度比值高于模型组(P〈0. 01)。结论: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等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能够保护缺氧/复氧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其保护机制之一是抑制NF-κB蛋白表达和核移位。

广东凉茶颗粒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664-669

摘要:目的:研究广东凉茶颗粒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拘束模型组、维生素C 250 mg·kg^-1给药组、广东凉茶颗粒500,250 mg·kg^-1给药组。18 h拘束负荷后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分别用赖氏法测定小鼠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组织和血浆丙二醛(MDA)水平,HPLC法测定谷胱甘肽(GSH)含量,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Griess化学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和荧光酶标仪测定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结果:与拘束负荷模型组相比,广东凉茶颗粒可以明显降低因拘束负荷引起的小鼠血浆ALT活性(92. 75±1. 91 vs 39. 29±2. 56,32. 69±1. 46) U·L^-1,保护拘束负荷诱发的应激性肝损伤。此外,广东凉茶颗粒有效地提高应激小鼠肝组织中ORAC指数、GSH含量、GSH-PX及GST活性,降低MDA和NO水平。结论:广东凉茶颗粒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来自于减少拘束负荷小鼠氧化应激水平和改善组织脂质过氧化过程。

白芍总苷对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669-671

摘要: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不同剂量(10,30,100,300 μg·mL^-1)的TGP作用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2 h后,加入脂多糖(LPS)刺激20 min或1 h,Western blot方法分别观察NF-κB抑制蛋白IκBα在胞浆中的含量及NF-κB亚基p65在胞核中的含量,同时检测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TGP显著增加了LPS刺激后的巨噬细胞胞浆中IκBα蛋白的含量,同时显著减少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含量,并对LPS诱导的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TGP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的活化,其机制与TGP抑制IκBα蛋白的降解,阻遏NF-κB p65蛋白的核转移和抑制NF-κB与DNA的结合密切相关。

大黄对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保护机制的研究672-675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保护机制。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抽取24只分为模型组(12只)及大黄煎剂组(12只),另取12只不造模大鼠为正常组。大黄煎剂组给予生药10 g·kg^-1灌胃,其余两组每日给予同等容量纯净水灌胃。8周后,取血测定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取胸主动脉环观察不同累积浓度的乙酰胆碱(Ach)对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血管收缩的抑制率。另留取一段胸主动脉制备病理切片,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大黄煎剂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明显抑制升高的血浆ET-1(P<0.05);升高NO的水平(P<0. 05);但均达不到正常组的水平(P<0. 05)。模型组血管环对NE的收缩反应明显强于正常组及大黄煎剂组(P<0. 05),且大黄煎剂组对NE的收缩反应亦强于正常组(P<0. 05)。在相同Ach浓度下,模型组及大黄煎剂组胸主动脉环对Ach的舒张作用明显弱于正常组(P<0. 05),而大黄煎剂组强于模型组(P<0. 05)。大黄煎剂组能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ICAM-1及VCAM-1表达(P<0. 05)。结论:大黄具有降低大鼠ET-1及升高NO的作用,能够保护糖尿病大鼠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且能够抑制ICAM-1及VCAM-1的表达,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黄芪对糖尿病小鼠肾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676-680

摘要: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黄芪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黄芪治疗组、未经治疗糖尿病肾病组、正常组小鼠肾脏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 用生物信息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RT-PCR 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2张芯片相比,经黄芪治疗后糖尿病小鼠肾脏发生显著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共有88个基因同时发生改变,其中81个表现为相反方向的改变,7个表现为相同方向的改变。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功能有:物质代谢、炎症与免疫反应、信号转导等。结论:黄芪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基因水平上起到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对物质代谢相关基因影响更为明显。

委陵菜抗糖尿病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研究680-682

摘要:目的:以四氧嘧啶模型小鼠结合提取分离方法鉴定委陵菜降血糖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方法:将委陵菜的95%乙醇提取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得到各提取部位,以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考察各部位的抗糖尿病作用,并对其中抗糖尿病最强的部位进一步分离纯化,进一步检测化合物的抗糖尿病作用。结果:委陵菜F部位与委陵菜黄酮给药后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1),说明委陵菜F部位与委陵菜黄酮具有明显的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委陵菜黄酮降血糖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盐酸苯乙双胍。结论:F部位是委陵菜降血糖的有效部位,委陵菜黄酮是委陵菜降血糖的有效成分。

正清风痛宁肠溶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683-685

摘要:目的:研究2种正清风痛宁肠溶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两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12 只家兔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湖南正清风痛宁肠溶片(受试制剂)或西安正清风痛宁肠溶片(参比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拟合处理数据。结果:2种药物在家兔体内药-时曲线呈一室模型,Tmax分别为(0. 81±0. 34) h和(0. 60±0. 30) h,Cmax为(11. 16±0. 58) μg·mL^-1和(11. 90 ±1. 44) μg·mL^-1,AUC0→t为(61. 58±6. 70) μg·h·mL^-1和(60. 56±6. 67) μg·h·mL^-1,2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 77±15. 63)%。结论:2种正清风痛宁肠溶片具有生物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