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7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377-1381

摘要:探索建立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通过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分析中药、化学合成药与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模式异同点,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道地药材和药性理论研究的体会,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相对于化学合成药来说,中药与生物制剂在物质组成形式、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相似性,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应借鉴生物制剂而不是“套用”化学合成药。提出了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新设想。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中国中药杂志》诚聘特邀审稿人1381-1381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凤尾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1382-1387

摘要:凤尾蕨属植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化学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二萜及其苷、黄酮及其苷、倍半萜、挥发油等类型的化合物。本属部分植物的粗提物具有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特别对一些单体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研究较为透彻。作者对凤尾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对凤尾蕨属植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概论1388-1392

摘要:药用植物野生抚育是目前绿色药材生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本研究简要介绍了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概念、意义和研究现状,并从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出发,就基地选址、品种选育、种群调节、数模测产等方面及其方法做了介绍,为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基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欢迎订阅2008年《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392-1392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丹参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Ⅲ——丹参金属硫蛋白MT-2基因的分析1393-1395

摘要:目的:获得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的表达特性研究。方法:利用cDNA芯片技术,从不同时期毛状根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读码框,Prosite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域。用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丹参组培苗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得到2个MT基因全长序列,分别编码80和79个氨基酸,具有Type2型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分别命名为SmMT-2a和SmMT-2b,两者具有71.25%的同源性。半定量RT-PCR表明,MT基因在丹参组培苗根、茎、叶中均有转录水平的表达,叶中表达量高于根和茎。结论:首次得到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濒危药材肉苁蓉产地适宜性数值分析1396-1401

摘要:目的:分析濒危药材肉苁蓉产地适宜性。方法: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N—GIS-Ⅰ),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及新疆北疆野生肉苁蓉分布区的最适宜生长环境因子为依据,分析了肉苁蓉在全国适宜产地。结果: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5省区分布着肉苁蓉的适宜产区,共包括159个县市,总面积为675354.9km^2。其中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新疆北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北部、宁夏中北部是肉苁蓉适宜分布集中区。结论:肉苁蓉适宜区分析结果覆盖了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全部区域,并且与历代本草记载的肉苁蓉产地及现代肉苁蓉引种的成功实践相吻合,证明TCMGIS—Ⅰ系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濒危药材肉苁蓉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半夏炮制解毒机制的研究Ⅰ1402-1406

摘要:目的:阐明半夏炮制时采用8%明矾水或pH〉12碱水炮制的解毒机制。方法:以药典规定的明矾浓度和碱液浓度浸泡生半夏,并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草酸钙含量、家兔眼刺激性实验等。结果:生半夏经过药典规定的8%明矾水浸泡或以10%的Na2CO3浸泡后,刺激性成分草酸钙针晶被锈蚀溶解,不溶性草酸钙含量从1%以上急剧下降到0.5%以下,半夏的刺激性也随之下降;半夏炮制后草酸钙含量降低到0.5%以下几乎不引起刺激性。结论:8%明矾水或pH〉12以上的碱水炮制可以使生半夏药材中具有强刺激性成分草酸钙针晶的针形晶体破坏,含量降低,刺激性毒性降低;茜草、山药等无刺激性药材中草酸钙针晶的晶形、质地和含量与半夏具有非常大的差异。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安宫牛黄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1406-140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安宫牛黄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反相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mm×250mm,5μm),乙腈-6mmol·L^-1 KH2PO4水溶液(pH4.6)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nm。结果: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50—110.00,5.00—153.00,6.40—191.00mg·L^-1;质量检测下限分别为0.77,1.53,1.43ng;栀子苷的回收率为104.44%,RSD为1.79%;黄芩苷的回收率为96.98%,RSD为1.76%;盐酸小檗碱的回收率为101.08%,RSD为3.1%。结论:采用该方法同时测定安宫牛黄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微囊防潮效果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探讨1409-1412

摘要:目的:考察喷雾干燥工艺对乌药鞣质微囊防潮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造成影响的机制。方法:喷雾干燥制成的乌药鞣质微囊置于一定温湿环境中12h,绘制吸湿曲线以研究进风温度、供液速度、雾化气流速与微囊防潮效果间的规律;并从微囊溶剂残留量、成膜过程膜收缩行为和微囊粒径3个方面研究造成这些规律的机制。结果:微囊防潮效果随着进风温度的提高、供液速度的降低、雾化气流速的降低而增强;反之则减弱。造成这种影响是由于微囊中溶剂残留量、囊壁致密程度以及微囊粒径不同而造成的。结论:喷雾干燥制备微囊不同工艺参数制得的微囊的物理状态不同,其防潮效果也不同。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检测中药红曲的桔霉素含量1412-1415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中药红曲中微量毒性成分桔霉素的方法。方法:采用复合提取剂提取红曲样品,熔融石英毛细管柱50μm×45cm(有效长度40cm);缓冲体系为20mmol·L^-1硼砂含10mmol·L^-1脱氧胆酸钠(pH9.3),进样压力34.5kPa,分离电压15kV(恒压方式),柱温25℃,检测波长212nm。结果:桔霉素检测的回归方程为Y=9434+16781X(r=0.990);最低检测限为0.5mg·mL^-1,相对回收率98.8%~101.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83%~1.54%和1.86~5.09%。结论:本法灵敏准确,简便易行,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中药红曲桔霉素含量的检测。

中华青荚叶化学成分研究1416-1418

摘要:目的:研究中华青荚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华青荚叶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肉桂酸(1),gult-5-en-3β-ol(2),木栓酮(3),α-香树脂醇(4),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4,5-二甲氧基-1,2邻苯醌(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川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1418-1420

摘要:目的:系统研究川芎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芎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酸(1),咖啡酸(2),东莨菪素(3),芹菜素(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和葡萄糖(8)。结论:1~8均为从川芎的地上部分首次分到,3—8均为从川芎中首次分到。

美丽红豆杉中非紫杉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1421-1425

摘要:目的:研究美丽红豆杉针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美丽红豆杉的针叶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axamairinA(1),taxamai—finB(2),sciadopitysin(3),(-)matairesinol(4),ponasteroneA(5)。结论: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滇重楼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1425-1428

摘要:目的:研究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根茎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鉴定为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葡萄糖苷(1)、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3)、乙基-α—D-呋喃果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5)、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重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滇重楼的根茎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1—3,5和6对小鼠肺腺癌细胞LA795都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和6最显著。

甘草酸铋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及机制研究1429-1432

摘要:目的:研究甘草酸铋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和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复制3种实验性胃溃疡动物模型(大鼠幽门结扎致胃溃疡模型、大鼠乙醇致胃溃疡模型和小鼠束缚水浸应激致胃溃疡模型)。将大鼠分成甘草酸铋700,350,175mg·kg^-1剂量组、甲氰咪胍(200mg·kg^-1)阳性对照组和0.1%EDTA空白对照组;小鼠分成甘草酸铋980,490,250mg·kg^-1剂量组。测定胃黏膜损伤指数、胃液分泌量,胃液酸度,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胃组织前列腺素(PGE2)相对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甘草酸铋能使胃液量、胃酸浓度、胃黏膜损伤指数减少(或降低);血清NO含量和胃组织前列腺素含量增加。结论:甘草酸铋对实验性胃溃疡具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黏膜微循环有关。

湿迪胶囊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1432-1435

摘要:目的:观察湿迪胶囊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雄性,随机分为正常组(0.5%CMC-Na溶液)、模型组(0.5%CMC—Na溶液)、地塞米松组(0.45mg·kg^-1)、白芍总苷组(150mg·kg^-1)以及湿迪胶囊(以生药计)高(5400mg·kg^-1)、中(2700mg·kg^-1)、低(1350mg·kg^-1)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氟氏完全佐剂建立AA模型,并分别给予灌胃治疗,观察各组的足跖肿胀度,测定炎性肿胀足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及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脾及胸腺指数,并观察踝关节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湿迪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可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大鼠右后足跖的原发性肿胀和左后足跖的继发性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湿迪胶囊高、中、低剂量组SOD总活力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GE2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湿迪3个剂量组的胸腺和脾脏指数均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湿迪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减轻AA大鼠的病理变化。结论:湿迪胶囊能明显抑制滑膜组织的炎症,减轻细胞的损伤程度,因而对AA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黄芪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肠黏膜肥大细胞活性及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影响1436-1440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肠黏膜肥大细胞活性及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黄芪高,低剂量组(20,10g·kg^-1)。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动物肠黏膜病理学变化,测定小肠组织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а)及组胺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肠黏膜肥大细胞(intestinal mucosal mast cells,IMMC)数量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Chiu’s评分,类胰蛋白酶表达,IMMC数目,MDA,TNF—а明显升高及SOD活性、组胺明显降低且出现明显脱颗粒现象;黄芪能减轻上述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Chiu’s评分与小肠组胺浓度呈负相关,与TNF—a浓度呈正相关,SOD活性与组胺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肠黏膜损害,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活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