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的提取和测定方法研究概况357-360

摘要:综述了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的提取、纯化和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稀醇溶液对甘草酸的提取效果较好,添加稀氨水后可提高甘草酸的提取收率;超声波强化或微波辅助提取可提高甘草酸的提取效率并节约提取溶剂和提取时间,CO2超临界流体法无毒、高效且不需加热即可将甘草酸与溶质分离开来;TLC,HPLC,CE方法可实现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

血小板靶向中药有效成分及单体研究进展361-365

摘要:中药有效成分和单体针对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和释放等环节,抑制血栓形成,从而在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就以血小板为靶点的中药有效成分及单体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封面图片简介365-365

摘要: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全体被有黏性腺毛和柔毛;基生叶常丛生成莲座状,茎生叶互生,基部半抱茎,叶片长圆形,边缘羽状深裂或浅裂;花单生叶腋,常于茎端密集,花冠漏斗状,黄绿色,具紫色脉纹,雄蕊5,不等长,花药深紫色;蒴果藏于宿萼内,卵球形,成熟时盖裂;种子细小,扁卵形或扁肾形,表面具细密隆起的网状纹理。花期6~7月,果期8-9月。莨菪常生于林边、田野、路旁等处,有少量栽培。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内蒙古及东北、西北诸省区。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桔梗柱头、花粉活力及自交亲和性研究366-368

摘要:目的:为桔梗栽培及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田间定株、定花观察及人工去雄套袋授粉;花粉活力采用TIE染色法。结果:桔梗柱头寿命长达9d,但最佳授粉期为花冠开裂后4,6d,柱头呈微裂或明显裂开状态。花药开裂散粉在开花当天完成,开始散粉时花粉活力81.4%,3d后花粉活力降为27.6%,干燥剂中贮藏第3天花粉活力仍达64.4%。桔梗天然自花交结果率只有4.8%;但花期人工自株交结果率达62.7%,亲和指数达54.6,蕾期人工自株交结果率12.8%,亲和指数6.5。结论:雌雄蕊异熟及花粉寿命较短导致桔梗天然白花交结实率很低,采用人工授粉,桔梗花期自株交高度亲和;干藏方法可以较好延长桔梗花粉寿命。

土贝母组织培养的研究369-372

摘要:目的:研究土贝母茎段、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方法及其与土贝母皂苷积累的关系。方法:在MS或B5培养基上,试验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植物生长物质及其组合对土贝母茎段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附加2,4-D2.0mg·L^-1,NAA0.5mg·L^-1和BA1.0mg·L^-1;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附加2,4-D0.5mg·L^-1和NAA2.0mg·L^-1。愈伤组织在MS附加2,4-D2.0mg·L^-1,NAA0.5mg·L^-1和BA1.0mg·L^-1的培养基上积累土贝母皂苷的含量最高;在B5附加2,4-D2.0mg·L^-1,NAA0.5mg·L^-1和BA1.0mg·L^-1的培养基上经多次继代培养后,可形成较为均一、稳定的愈伤组织系。结论:建立了土贝母茎段、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方法,为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土贝母皂苷提供实验依据。

源库比改变对白首乌产量形成的影响372-375

摘要:目的:研究人为改变自首乌源库比后对产量、干物质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自首乌为材料,在生育期内人工摘除花蕾、果实或摘除主茎分枝,以不进行处理的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和时期的叶面积系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单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结果:在处理后前期,摘除主茎分枝虽然对叶片减少有补偿效应,单叶光合速率上升,但叶面积系数小,功能叶负荷大,叶绿素降鹅快,有早衰现象,物质积累低于对照。摘除花蕾和果实处理单叶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虽有降低,但叶绿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明显延缓了植株衰老,并且叶面积系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光合产物供应充足,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对根部的分配显著高于对照和摘除侧枝处理,所以该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摘除自首乌花蕾能增加叶面积系数,减缓叶片叶绿素降解,延长绿叶功能期,从而可以提高干物质积累和运往根部比例,提高产量和效益。

芎归散超临界CO2萃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评析376-379

摘要:目的:研究芎归散超临界CO2萃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熔融超声分散法制备芎归散超临界CO2萃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并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其在不同介质中的释药特性。结果:最佳处方为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F-68:单甘酯:5:2:1,包封率为96.3%,所得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245.8nm,平均zeta电位为-33.5mV,在生理盐水中的释药特性符合Weibull模型,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40%乙醇)中的释药特性符合单指数模型。结论:芎归散超临界CO2萃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基本可行,药物释放较完全。

综合评分法优化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制剂处方380-382

摘要:目的:优化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处方,制备中药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方法:以颗粒的流动性、片剂的崩解时间、片剂的硬度和片剂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综合评分法优化干法制粒制备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优化所得处方为微晶纤维素40%,羧甲基淀粉钠10%,糊精约15%。以此处方制备的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在崩解时间不超过3min,硬度为4.5kg,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参数‰为5min。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合理稳定,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具有明显的速释特征。

三黄泻心汤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表征383-385

摘要:目的:研究三黄泻心汤煎液(混悬液)中3种主要药效成分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酸的含量与存在形式。方法:用HPLC测定三黄泻心汤、其拆方配伍及单方煎液中3种成分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酸的含量。结果:在得到的200mL三黄泻心汤中含黄芩苷1211mg,小檗碱276mg,大黄酸25mg。尽管黄连中的生物碱与黄芩苷和大黄蒽醌会产生沉淀,但黄芩与黄连之间没有显著影响煎出液中的含量,黄芩能明显促进大黄酸的煎出,黄连与大黄之间则存在很强的抑制煎出的作用。结论:酸性成分与碱性成分之间,酸性成分与酸性成分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煎出的情况。

RP-HPLC测定西洋参叶皂苷碱降解物中20(S)-人参皂苷Rh2的含量386-388

摘要:目的:对西洋参叶皂苷碱降解物中20(S)-人参皂苷Rh2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RP-HPLC,ZORBAX EXTEND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5:15),流速1.2mL·min^-1,检测波长203nm,柱温25℃。结果:20(S)-人参皂苷Rh2的进样量在0.5~25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RSD1.0%。结论:该方法测定20(S)-人参皂苷Rh2简便快捷,准确度高,测定结果证实该降解方法20(S),人参皂苷Rh2的转化率高。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中莪术醇的含量389-390

摘要:目的:建立莪术中莪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方法,HP-5(0.32mm×30m,0.25μm)石英弹性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200℃,氢火焰检测器(FID)250℃,不分流,柱流量1.0mL·min^-1;程序升温:初始60℃,保持4min,以3℃·min^-1升至210℃。结果:莪术醇在40.0-2000μg·m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高,低浓度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01%(RSD 2.52%),96.46%(RSD 2.86%)。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样品处理较简单。

穿心莲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391-395

摘要:目的: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柱色谱、反相HPLC等从穿心莲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并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手段,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5-羟基-7,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2),5-羟基-7,8,2′,5′-四甲氧基黄酮(3),2′-甲氧基黄芩新素(4),5-羟基.7,8,2′3′-甲氧基黄酮(5),5,4′-二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6),二氢黄芩新素(7),5,7,8-三甲氧基二氢黄酮(8),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9),andrographidine C(10),5,7,4′-三羟基黄酮(11),5,7,3′,4′-四羟基黄酮(12)。结论:化合物6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8,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沙戟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395-397

摘要:目的:对新疆产沙戟的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及各种柱色谱法分离,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Ⅰ),山柰酚(Ⅱ),芹菜素(Ⅲ),柯伊利素(Ⅳ),异槲皮苷(Ⅴ),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Ⅵ),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Ⅶ)。结论: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沙戟属中分离得到。

猴耳环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397-400

摘要:目的:对抗炎中药猴耳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体外抗病毒活性追踪的方法,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聚酰胺、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tricetiflavan(5,7,3′,4′,5′-pentahydroxylflavan)(1),myricitrin(myri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2),quercitrin(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3),quercetin(4),methyl gallate(5)和gallic acid(6)。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陔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被发现有较好的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活性。

薄荷非挥发性成分研究400-402

摘要:目的:为促进薄荷的综合利用,对其非挥发性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和光谱法分离鉴定化合物。结果:从薄荷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刺槐素(Ⅰ)、椴树素(Ⅱ)、蒙花苷(Ⅲ)、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Ⅳ)、熊果酸(Ⅴ)、齐墩果酸(Ⅵ)、β-甾醇(Ⅶ)和胡萝卜苷(Ⅷ)。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地黄寡糖对3T3-L1脂肪细胞增殖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403-407

摘要:目的:探讨地黄寡糖对脂肪细胞增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3T3-L1前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采用地塞米松诱导3T3-L1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检测地黄寡糖对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影响。结果:在DMEM高糖培养基中,地黄寡糖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3T3-L1脂肪细胞增殖,作用呈明显量效关系;使3T3-L1前脂肪细胞及33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呈明显量效关系;地黄寡糖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结论:地黄寡糖可以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地黄寡糖对地塞米松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脂可平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氧自由基及主动脉ICAM-1表达的影响407-410

摘要:目的:研究脂可平对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氧自由基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高脂饲料复制SD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给以脂可平、辛伐他汀片混悬液灌胃,实验10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主动脉壁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两治疗组血脂、血清MDA含量均明显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不同程度的改善了主动脉组织病理损伤,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脂可平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粘附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益肾活血方对家兔血瘀模型纤溶指标与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411-413

摘要:目的:研究益肾活血方对家兔血瘀模型纤溶指标与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肾活血方大、小剂量组、血栓宁组,各组相应处理后分别取静脉血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黏度。结果:t-PA,PAI,Fbg,DD,红细胞压积(H)、全血表观黏度(ηa)、血浆黏度(ηp),正常组、益肾活血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宁组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益肾活血大、小剂量组与血栓宁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益肾活血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肾活血大、小剂量组及血栓宁组对血瘀模型纤溶指标与血液流变状态均有影响,且均强于血栓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