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5-9

摘要: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新形式。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配伍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组分,剔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有效组分配伍的意义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和安全有效,提高疗效,节省药材,减少毒副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创制成分清楚,机理明确的现代中药。现代对中药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有效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医药学面临的多基因复杂性疾病靠单一成分难以获得最佳疗效为有效组分配伍新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从传统有效复方中寻找最佳配伍,从成分清楚的单味标准组分中按中医理论组合最佳配伍,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中药研制的一贯模式,相信可以为中医学术进步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中国药学会百年庆典史料征集9-9

关于举办中国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学术研讨会的通知(第一轮)9-9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木通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10-14

摘要: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木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和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利尿、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关于缓控释制剂的处方优化指标15-17

摘要:体外释放度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生物等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缓控释制剂处方优化、稳定性考察、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缓控释制剂处方优化的指标,包括相似因子和偏离度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第六届德彪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17-17

植物化学分类学与数量分类学讲习班(第5期)招生通知17-17

中国中药杂志研究论文
药用菊花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18-2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CTAB法进行药用菊花的DNA提取,并用RAPD技术对22个类型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DNA进行检测,采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结果:筛选得到的26个引物共得到了233条扩增DN断,其中89.7%的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得到8.04条多态性片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药用菊花栽培类型间的差异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决定。

灵芝菌丝营养生长特征与子实体形成相关性研究21-23

摘要:目的:选择适于代料栽培的灵芝菌种。方法:利用培养皿及三角瓶进行固体及液体培养,后期以瓶栽结果验证。结果:易出多孔组织的菌株瓶栽时子实体形成快,孢子产量高。结论:菌丝阶段出现多孔组织的难易可作为代料栽培菌种选择的特性与依据。

五味子花芽分化过程中3种内源激素的消长24-26

摘要:目的:揭示内源激素与五味子花芽分化的内在联系。方法:以同一株系五味子超短枝顶芽及长枝的腋芽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芽分化不同时期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高浓度的GA3对五味子的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ABA可以促进五味子花芽分化和雌花形成;高浓度ZT对五味子花芽及雌花分化亦具有促进作用;低的GA3/ABA值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雌花分化。结论:内源激素与五味子花芽分化存在一定关系。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花粉粒形态比较研究27-30

摘要:目的:研究半夏不同居群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孢粉学资料。方法:借助扫描电镜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18个半夏居群的花粉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观测比较。结果与讨论:半夏各居群的花粉粒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17个有珠芽半夏居群花粉粒的平均值为17.42μm×14.86μm,其中花粉粒最大的姜堰居群为20.43μm×18.16μm,而最小的沛县居群仅有15.23μm×12.82μm,灵谷寺无珠芽半夏居群的花粉粒大小明显小于所有有珠芽半夏居群,仅有13.23μm×11.98μm;各半夏居群花粉粒表面均具刺状突起,但刺的长短、疏密及刺端和刺基变化因居群不同而有所不同;半夏花粉粒可能为有孔盖萌发孔类型。

半夏不同种质资源AFLP指纹系谱分析及其应用30-33

摘要:目的:获得更多半夏DNA指纹信息,验证AFLP与其他方法是否一致,为半夏及其他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亲缘关系研究、品种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分子水平生物学依据。方法:选择全国10个主要产地的野生或栽培半夏为材料,采用扩增酶切片段多态性址廿方法研究,用NTSYSpc 2.1软件包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遗传系统树。结果:筛选12对引物,共扩增出1673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利用总生物碱含量差异结果相吻合。结论:本研究所获得的特征带和缺失带体现了AFLP的高特异分辨率在中药半夏品种鉴定上的潜力,绘制的系统进化树不同种源之间遗传关系的远近与其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趋势一致。

芎归鼻用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与在体吸收特性评析34-37

摘要:目的:制备芎归鼻用喷雾剂,并研究其体外释药及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对芎归鼻用喷雾剂进行处方筛选;通过动态透析法考察其在Ringer液中的释药特性;通过在体大鼠鼻黏膜吸收试验考察其在体吸收特性。结果:最优处方为Pemulen TR-1 0.35%,EDTA0.2%,PEG4001%,黄原胶0.2%,三乙醇胺适量(调处方pH7.0)。其体外释药及在体吸收均符合Higuchi分布模型。结论:芎归鼻用喷雾剂的制备工艺基本可行,其体外释药与在体吸收有良好的相关性。

复方丹参缓释片中水溶性成分体外释放度研究37-40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丹参缓释片溶出度,探索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转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结果:通过对6个时间点进行取样测定,丹参缓释片水溶性成分能够比较均衡的释放出来,具有一致的均衡释放行为,从丹酚酸B的释放行为来看较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以人参皂苷Rg1的释放行为来看:较符合零级释放。结论:丹参缓释片水溶性成分溶出度具有良好的缓释行为。方法快速、简便稳定,可用于评价复方丹参缓释片水溶性成分体外释放度。

垂盆草中三萜类成分δ-香树酯酮的含量测定41-42

摘要:目的:用HPLC-ELSD测定中药垂盆草中三萜类成分δ-香树酯酮的含量,以期为中药垂盆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方法:Zorbax Sil(4.6mm×150mm,5μm)色谱柱,二氯甲烷-甲醇(99:1)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1,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0℃,氮气流速3.0L·min^-1。结果:δ-香树酯酮在2.12~10.6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药材中该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无干扰,能准确测定垂盆草中δ-香树酯酮的含量,为制订合理的中药垂盆草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了哥王中的1个新双香豆素43-45

摘要:目的:研究了哥王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西瑞香素(Ⅰ)、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Ⅱ)、胡萝卜苷(Ⅲ)、β-谷甾醇(Ⅳ)、伞形花内酯(Ⅴ)、芫花素(Ⅵ)、6'-OH,7-O-7'-双香豆素(Ⅶ)。结论:化合物Ⅶ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密花远志的化学成分研究(Ⅱ)45-47

摘要:目的:研究密花远志Polygala tricorn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化合物的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cnzcic acid,Ⅰ),丁香酸葡萄糖苷(ducosyringic acid,Ⅱ),1-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1-O-p-coumamyl-D-glucopyranose,Ⅲ),顺式松柏苷(cis-coniferin,Ⅳ),顺式丁香苷(cis-syringin,Ⅴ)和vacciniin(Ⅵ)。结论: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黄芩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47-5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索含量的HPLC-ECD检测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进行分离,Waters2465电化学检测器进行检测,检测电位为+800mV vs.ISAAC(in-situ silver/silver chloride),流动相为H2O-THF-H3PO4(80:10:0.2)与CH3OH等体积混合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10μL。结果与结论: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0.0456~1.14μg(r=0.9996),0.013~0.325μg(r=1.0000),和0.0095~0.0475μg(r=0.9999)。平均回收率(n=5)分别为97.9%(RSD2.3%),97.2%(RSD3.3%)和103.5%(RSD3.5%)。测定了14个不同种源、9个不同产地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对黄芩品质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