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学术探讨、讲座、综述、病例报告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4-3865
  • 国内刊号:21-1569/R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162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2
  • 综合影响因子:0.507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脓毒症专栏

儿童脓毒症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摘要: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存在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感染高度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项标准中至少2项,其中1项为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即可诊断为脓毒症。脓毒症需要与非感染因素造成的炎症反应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原发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儿童脓毒症的诊断标准虽明确,但是为了更适于病理生理学、检验学和流行病学,有学者新近提出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概念,为脓毒症的诊疗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89-292

儿童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策略

摘要:脓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292-297

脓毒症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摘要:脓毒症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脓毒症的病死率。根据流行病学、患者年龄、感染部位、地点等判断可能的病原,进行初始经验治疗,并根据病原培养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是脓毒症治疗的基础,治疗当中还要考虑抗生素的PK/PD特性,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如提高机体免疫力、病灶清除等,抗生素疗效不佳时要注意重新评估诊断是否正确。
298-301

不同年龄儿童脓毒症的免疫和病原

摘要:脓毒症是全球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儿童脓毒症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多数来源于成人的研究,其实儿童脓毒症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不同年龄的儿童各项生理指标不同,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感染的病原体也因年龄而不同,甚至疾病死亡的高危因素也不尽相同。本文描述了儿童脓毒症当前的诊断标准,诊断儿童脓毒症需要考虑到患儿免疫状态、可能病原体以及致使病情危重或者增加死亡风险的因素。
301-305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实验论着

催产素对于应激孕鼠母性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催产素对应激孕鼠母性攻击行为的影响以探讨其保护性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孕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催产素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10只,待孕期第14天至分娩日给予强迫游泳实验,每日1次,其中低、中、高剂量催产素组每次应激前于腹腔分别给予0.3、1.0、2.0 mg/kg催产素(均稀释成1 mL的溶液);生理盐水组应激前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并于分娩后第3天进行攻击行为观察,比较各组行为指标如撕咬次数、攀压次数、攻击次数、攻击持续时间、攻击潜伏期等的差异。之后分别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上核、室旁核催产素神经元核团损伤变化以及催产素表达状况。结果在撕咬次数方面,中、高剂量催产素组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攻击总数方面,高剂量催产素组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持续时间方面,中、高剂量催产素组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潜伏期方面,中、高剂量催产素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E染色显示,视上核中可见,4组之间在核团神经元核染、数量、密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旁核中可见,生理盐水组与高剂量催产素组在核团灰密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催产素组和生理盐水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视上核中低剂量催产素组与生理盐水组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催产素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旁核中,中剂量催产素组与生理盐水组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催产素组和生�
306-310

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小鼠组织病理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水平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小鼠病理及气道重塑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和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卵清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复制哮喘模型,于第21天起,在每次激发前1h分别给予模型组和用药各组以纯净水及药物灌胃,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置。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及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TGF-β1和P—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小鼠气道病理切片观察模型组的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程度高于正常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干预组与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正常组相比,TGF-β1蛋白在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TGF-β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干预组与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与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P-Smad3蛋白在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
311-315

本刊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摘要: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15-315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模型中p38MAPK和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6~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每组6只。制备支气管哮喘模型,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分别给予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免煎制剂每日0.72、2.89 g ,按20 mL/kg配制成水混匀溶液灌胃每日2次,连续10 d;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γ干扰素(IFN‐γ)含量以及肺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变化,并观察BALF中炎症细胞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升高和IFN‐γ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下降和IFN‐γ水平升高;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降低,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38MAPK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p38MAPK磷酸化、调节T h1/T h2平衡失调、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316-319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综述

与哮喘气道重塑相关的神经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摘要:神经信号转导通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等对呼吸道的相关细胞组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从而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转录因子(NF‐κB)、Ras同源基因Rh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Rho/ROCK)、Janus激酶/STAT 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等几个神经信号转导通路与哮喘气道重塑病理性改变及其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哮喘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开阔思路。
320-322

中医治疗矮小症临床文献分析

摘要:矮小症是儿科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归咎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肾,旁责心肝。在防治矮小症方面,无论中西医都基本达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共识。同时有临床报道显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矮小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存在中医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临床经验尚未形成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323-32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特点研究概况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特点的研究概况。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范围为20030101/20131231,获得国内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特点有关的相关文献,对11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关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特点有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文献中96篇提及肺炎支原体西医发病机制,其中提及免疫机制91篇,病原直接侵入机制4篇,呼吸道细胞吸附机制11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篇;文献中共38篇文献提及肺炎支原体中医病机特点,其中以肺脾不足、木火刑金为主的文章有2篇,肺气郁闭、肺络痹阻为主的文章有5篇,痰热绞结、肺气郁闭为主的文章有14篇,肺气郁闭、血行瘀滞为主的文章有8篇,耗营动血、血瘀气郁为主的文章有1篇,脾虚生痰、痰饮内聚为主的文章有3篇,肺脾两虚、正虚邪恋为主的文章有4篇。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西医发病机制主要倾向于免疫学发病机制,涉及免疫逃逸、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中医界各学者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机认识有各自的意见,但尚缺乏统一规范化的病机分型。
325-327

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摘要: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其病因尚不明确,患儿发病前多有感染史或接种疫苗史。感染并不是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感染导致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活化,使得血小板破坏增多。此外,血小板抗体作用于骨髓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IT P属于Ⅱ型超敏反应,治疗缺乏特效药物,针对超敏反应过程多靶点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具体包括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副反应明显,疗效有限。本文就近几年关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病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作一综述。
328-330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临床研究

水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肌力肌张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水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与水疗训练结合,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MFM‐88)、B型超声检测股四头肌肌肉厚度(MTQ)、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评定肌张力(MAS)。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股四头肌肌肉厚度、下肢肌张力均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水疗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肌力及肌张力。
331-333

布拉氏酵母菌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效果及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的影响。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补液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治疗4 d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IL‐8、TNF‐α水平等。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79.17%(3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中IL‐8、TNF‐α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效果显著,血清IL‐8、T N F‐α水平下降明显,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334-335

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的发病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分析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肠道外损害的发病比例、各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肠道外损害96例,其中合并存在呼吸道症状52例,心肌损害73例,肝功能损害42例,良性惊厥13例,脑炎5例,2个系统以上损害64例。泌尿系统损害32例。并发呼吸道症状者52例。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外损害广泛,主要表现为心肌损害,其他为呼吸系统、肝功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预后良好。提醒临床医师重视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损害表现,积极干预、治疗。
336-338

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患儿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每日按体质量5~10 mg/kg (0.2~0.4 mL/kg ),最高剂量不超过25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250 m 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5~7 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338-339

早产儿胆红素脑病3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病因及I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0例早产儿胆红索脑病患儿,记录入选病例的胎龄、体质量、日龄、基础疾病、并发症及入院时胆红素水平,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头颅MRI表现,听力监测情况,治疗转归。结果30例患儿平均出生体质量(1388.5±259.02)g,平均胎龄(32.43±0.97)周,其中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15例(50%),34周以下的早产儿11例(36.7%),另有4例(13.3%)胎龄不详。其中男婴17例(56.7%),女婴13例(43.3%)。平均入院日龄为(7.34±5.4)d,其中在出生7d以内入院的11例(36.7%),14d以后入院的19例(63.3%)。30例入院后测得的胆红素峰值为(378.1±175.8)mmol/L,其中24例(80%)伴发其他疾病,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感染12例(50%)、ABO溶血7例(29.2%)、围产期窒息3(12.5%)等,21例(70%)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住院期间7例(23.3%)患儿接受了换血治疗,白蛋白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也很常见。随访23例(76.6%),失访7例,失访率为23.3%,住院和随访期间共死亡5例,占随访患儿的21.7%。结论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与早产儿的胎龄、体质量及其他高危因素如缺氧、感染、酸中毒及高碳酸血症、寒冷损伤、低白蛋白血症、低血容量等密切相关,并可在血清胆红索较低的水平上发生。
340-342

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21/30);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33%(1/29),明显少于对照组33.3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率更高,有效降低治疗手足口病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