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Biotherapy

  • 31-1725/R 国内刊号
  • 1007-385X 国际刊号
  • 1.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肿瘤生物治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专家论坛
以PD-1/PD-L1为靶点的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213-220

摘要:免疫检查点的研究在近几年实现突破性进展,PD-1/PD-L1信号通路与免疫逃逸机制密切相关,针对阻断PD-1/PD-L1通路免疫检查点的治疗在肺癌中取得明显效果。从Checkmate-017、Checkmate-057研究到KEYNOTE-010研究和OAK研究,逐步奠定了PD1/PD-L1抑制剂作为化疗失败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的地位;PD-1/PD-L1抑制剂可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其他免疫治疗等方式,在肺癌综合治疗中起到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带来了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也对肿瘤疗效评价模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带来挑战。另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也有力地推动了精准医疗的进展。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基础研究
Sphk1基因对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结肠癌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221-228

摘要: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igosine kinase 1,SphK1)基因下调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诱导的结肠癌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SC条件培养液(MSC-CM)和对照培养液(Control-CM)分别干预RKO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i-67抗原(Ki-67)、MMP-2/9、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用慢病毒shRNA载体转染RKO细胞抑制SphK1的表达,观察抑制SphK1的表达对MSC-CM诱导的RKO细胞增殖、迁移以及MMP-2/9、CD44和CD13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SC-CM可时间依赖性促进RKO细胞的增殖(P〈0.05),并明显增强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和细胞中Ki-67、MMP-2/9、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均P〈0.05或P〈0.01)。慢病毒shRNA转染明显抑制RKO细胞SphK1的表达,抑制SphK1的表达可显著抑制MSC-CM对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促进作用(均P〈0.05或P〈0.01),且明显抑制MSC-CM诱导的Ki-67、MMP-2/9、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结论:MSC-CM可促进RK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下调SphK1可通过抑制MMP-2/9、CD44和CD133的表达逆转MSC-CM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

敲除CIAPIN1基因提高白血病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229-235

摘要:目的:探讨靶向干扰细胞因子诱导凋亡抑制因子1(cytokine induced apoptosis inhibitor 1,CIAPIN1)基因表达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靶向CIAPIN1基因的shRNA干扰载体;使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荧光评价CIAPIN1-shRNA组(CIAPIN1-shRNA转染)和scramble-shRNA组(scramble-shRNA转染K562细胞)干扰效率;伊马替尼(imatinib)处理两组K562细胞后,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shRNA干扰可有效抑制CIAPIN1表达,CIAPIN1-shRNA组的CIAPIN1 mRNA表达量为scramble-shRNA组的(29.74±4.03)%、CIAPIN1蛋白表达量前者为后者的(21.57±2.18)%。CIAPIN1表达下调能显著抑制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CIAPIN1-shRNA+imatinib组的细胞克隆形成数为(15.60±1.03)个/视野,克隆半径为(2.63±0.55)μm,均小于scramble-shRNA+imatinib组(P〈0.05或P〈0.01)。CIAPIN1-shRNA+imatinib组的细胞G1期细胞比例比scramble-shRNA+imatinib组明显增多,S期细胞比例较scramble-shRNA+imatinib组明显减少(均P〈0.01)。CIAPIN1-shRNA+imatinib组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敲除CIAPIN1能抑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Bcl-xl、Bcl-2、Mcl-1表达,诱导细胞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21、Bid、Bim表达,且与伊马替尼具有协同作用。结论:CIAPIN1表达下调可明显提高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该作用主要通过阻滞K562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实现。

四环素调控livin RNA干扰系统对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236-239

摘要:目的:探讨四环素调控(Tet-on)livin RNA干扰系统对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更优的肺癌干预调控系统。方法:构建Tet-on livin shRNA慢病毒载体,在裸鼠右上肢背部皮下注射肺腺癌A549株细胞建立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Tet-on livin shRNA慢病毒载体注射瘤体干预livin表达,并以四环素腹腔注射诱导处理,了解Tet-on调控livin RNA干扰效果并观察其抑制肺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经四环素诱导,Tet-on livin RNA组移植瘤组织中liv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TL组及Tet-onNC组,且Tet-on-livin RNA组瘤体质量明显低于CTL组及Tet-on-NC组[(5.31±0.86)vs(8.22±0.63)、(7.17±0.54)g,P〈0.05];提示该调控系统可显著下调livin的表达,并抑制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且该调控系统毒副作用小,未发现裸鼠死亡。结论:Tet-on livin RNA干扰系统在四环素诱导下可抑制肺癌生长,具有靶向性、可调控的特点,为以livin蛋白为靶点的肺癌靶向治疗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

FANCF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240-245

摘要:目的:建立三阴性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并考察FA/BRCA通路相关基因FANCF在该细胞株紫衫醇耐药中的作用。方法:以药物浓度递增法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成为紫杉醇耐药细胞株,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耐药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生长周期,qRT-PCR检测FA/BRCA通路相关基因FANCF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相关蛋白的表达。对MDA-MB-231敏感细胞和紫杉醇耐药细胞中FANCF的表达进行敲减,并在mRNA和蛋白水平进行敲减效果验证,以CCK8法检测紫杉醇对该两种细胞的IC_(50)。结果:MDA-MB-231细胞紫杉醇诱导3个月后的耐药指数为9.9,该细胞的G0/G1期细胞增多且S期细胞减少,细胞中FANC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ANCF敲低后无论MDA-MB-231还是MDA-MB-231/PTX细胞的凋亡增加,对紫杉醇敏感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FANCF基因在乳腺癌紫杉醇耐药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是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miRNA通过Mcl-1基因调控HBV阳性肝癌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246-251

摘要:目的:探讨干预HBV阳性肝癌细胞相关miRNAs对肝癌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qPCR检测HepG2.2.15(HBV阳性)和HepG2.vc(HBV阴性)肝癌细胞中miR-29、miR-101和miR-193b的表达,以HepG2.2.15细胞中低表达的miRNA合成相应的miRNA mimics,并将目标miRNA mimics分别转染至HepG2.2.15和HepG2.vc细胞;qPCR检测两种细胞中目标mi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标miRNA mimics转染前后Mcl-1蛋白表达。同时分别向转染和非转染的HepG2.2.15和HepG2.vc细胞中分别加入(1×10~(-9))~(1×10~(-3))mol/L的索拉菲尼,72 h后测定索加菲尼对细胞作用的IC_(50)值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HepG2.vc细胞比较,HepG2.2.15细胞中miR-193b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miR-193b mimics转染前比较,HepG2.2.15和HepG2.vc细胞中miR-193b的表达均有显著升高(P〈0.05)。与HepG2.vc细胞比较,HepG2.2.15细胞中Mcl-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miR-193b mimics转染后,HepG2.2.15和HepG2.vc细胞中Mcl-1蛋白表达较两者转染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miR-193b mimics转染后,索拉菲尼可显著增加两组细胞的凋亡率(P〈0.01),同时其对两组细胞作用的IC_(50)值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0.215±0.028)vs(0.391±0.025)mol/L,HepG2.vc细胞:(0.315±0.027)vs(0.654±0.019)mol/L;均P〈0.01]。结论:HBV相关肝癌细胞中miR-193b的低表达可能是癌细胞对索拉菲尼敏感性降低的原因,Mcl-1可能为miR-193b的靶点,miR-193b mimics与索拉菲尼具有显著协同作用。

乌苏酸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252-257

摘要:目的:探讨乌苏酸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乌苏酸、吉西他滨单独用药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采用细MTT法检测细胞半抑制浓度(IC_(50)),确定药物给药浓度;以乌苏酸(2μmol/L)、吉西他滨(0.2μmol/L)单独及联合作用于PANC-1细胞,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PANC-1细胞存活率,PI染色后PANC-1细胞中检测细胞凋亡,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PANC-1细胞迁移和伤口愈合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乌苏酸组与吉西他滨组单独及联合用药组细胞中P-JNK、Bcl-2、IL-6、P-Stat 3、NF-κB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乌苏酸和吉西他滨对胰腺癌PANC-1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_(50)分别是13.67和2.78μmol/L,据此选择它们的实验浓度分别为2和0.2μmol/L。两者联合用药比分别单独用药能更显著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活性[(46.47±5.07)%vs(78.38±8.65)%、(76.12±3.23)%,均P〈0.05],能更明显诱导癌细胞凋亡[(39.78±7.01)%vs(20.35±8.51)%、(20.35±8.51)%,均P〈0.01]和抑制细胞迁移能力(P〈0.01),同时更显著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IL-6的表达及促进P-JNK的表达。结论:乌苏酸和吉西他滨协同增强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及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IL-6、P-Stat 3和促进P-JNK蛋白表达有关。

宫颈癌HeLa细胞内SKP2结合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预测258-262

摘要:目的:通过免疫共沉淀与质谱分析技术从宫颈癌HeLa细胞中获取与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结合的蛋白质群体并预测其生物功能。方法:以免疫共沉淀与Western blotting技术建立SKP2免疫共沉淀体系,以SDS-PAGE和银染技术获得SKP2结合蛋白的特异条带,通过质谱分析技术获得可能与SKP2结合的蛋白群体,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筛选得到的蛋白进行GO分析与KEGG分析。结果:HeLa细胞内存在一定水平的SKP2蛋白表达,可进行免疫共沉淀反应;成功建立了SKP2免疫共沉淀体系,并获得SKP2结合蛋白样品;针对差异的凝胶条带进行质谱分析,共鉴定出SKP2结合蛋白563个;设定筛选条件后,获得可信度较高的SKP2蛋白270个,进行GO分析与KEGG分析后初步预测了结合蛋白参与的细胞功能和信号通路。结论:从宫颈癌HeLa细胞中成功筛选获取SKP2结合蛋白,为后续筛选靶标结合蛋白和寻找细胞靶向药物奠定了基础。

FBXW7基因点突变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263-269

摘要:目的:探讨FBXW7基因点突变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FBXW7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过表达的重组载体,并将其转染HCT-116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FBXW7蛋白表达情况。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HTCA)检测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转染野生型FBXW7基因的HCT-116细胞中FBXW7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转染突变型FBXW7基因的HCT-116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质粒载体p EZ-M90的HCT-116细胞)及空白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特殊处理的HCT-116细胞)(均P〈0.05)。转染野生型FBXW7的HCT-116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相较于其余各组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FBXW7基因点突变可使其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从而促进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其凋亡。

Tim-4促进子宫颈癌细胞SiHa侵袭与迁移及其可能机制270-274

摘要:目的:探讨Tim-4促进子宫颈癌细胞侵袭与迁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与子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系H8中Tim-4的表达水平。在较低表达Tim-4的Siha细胞系感染携Tim-4的慢病毒载体,荧光显微镜观测Siha细胞系转染Tim-4的表达水平。用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检测Tim-4对子宫颈癌细胞系Siha的侵袭与迁转移能力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iha细胞转染Tim-4后MMP2、MMP9、E-cadherin、N-cadherin的变化。结果:子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与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系H8相比高表达Tim-4。成功构建携Tim-4慢病毒载体的Siha细胞系;Tim-4明显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系Siha的迁移与侵袭能力,且影响了MMP2、MMP9及N-cadherin、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论:过表达Tim-4可促进子宫颈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Tim-4促进Siha细胞EMT转化有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临床研究
左半结肠癌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比较275-280

摘要:目的:研究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23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以手术日期或病理确诊日期为随访起点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随访,以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8月1日。结果: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在首发症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术前是否贫血、p53阳性率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88,4.188,24.305,11.956,4.221,4.001;均P〈0.05)。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中位生存时间均未观察到。左半结肠癌、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74.3%。Ⅰ期、Ⅱ期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HR=1.759,P〈0.05)和肿瘤分期(HR=2.104,P〈0.01)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生存时间未见不同,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可能为结直肠癌患者OS的影响因素。

IL-7和IL-21修饰的NK-92MI细胞对其自身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的影响281-287

摘要:目的:研究经IL-7和IL-21修饰后的NK-92MI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及其对正常人外周血中T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工程将IL-7和IL-21基因片段构建到电转载体上,通过电转的方式构建了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以细胞计数法和CFSE/7-AAD流式术分别对NK-92MI、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性进行比较。将正常人PBMC与NK-92MI、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体外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T细胞的表型变化;同时检测正常人活化后的T细胞与NK-92MI、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共存时相互的细胞毒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比较。结果:成功构建了高表达IL-21的NK-92MI/IL-21细胞和同时高表达IL-7和IL-21的NK-92MI/IL-7&21细胞;NK-92MI、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对Jurkat和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没有变化,但是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相对于亲本细胞NK-92MI的体外增殖活性有所提高;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对PBMC中T细胞的活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活化后的T细胞与NK-92MI、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相互之间几乎无细胞毒性;同时,当T细胞和3种NK细胞共存时,T细胞不影响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结论:基因工程修饰的NK-92MI/IL-21和NK-92MI/IL-7&21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有所提高,它们对外周血T细胞的活化有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T细胞和NK-92MI细胞之间无细胞毒性,同时活化T细胞的存在不影响NK-92MI细胞的细胞毒性。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综述
胰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288-292

摘要: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在胰腺癌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对免疫检查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等分子的研究。已有大量疫苗应用于胰腺癌:靶向KRas、MUC-1/CEA、WT1(Wilms tumor-1)、热激蛋白、多肽疫苗以及VEGFR2等,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的有全肿瘤疫苗(如algenpantucel-L)、端粒酶多肽疫苗(GV1001)、GVAX瘤苗和WT1疫苗等。T细胞也可以控制胰腺癌的进展,大多数免疫疗法在胰腺癌的临床前期实验中依靠改进T细胞功能来提高疗效,但未来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Th17细胞及其在肿瘤免疫中作用的最新进展293-299

摘要:人体免疫系统是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组成。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抗原入侵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CD4+辅助性T(CD4+T helper,CD4+Th)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组成部分。最近新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和Th2细胞亚群且能特征性分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被命名为Th17细胞。Th17细胞参与很多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的发展过程,可通过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23、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来发挥免疫效应和炎症效应。但是Th17细胞是否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发挥促肿瘤还是抑肿瘤效应等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h17细胞分化调节过程的相关机制,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旨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AIM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对免疫治疗的意义300-304

摘要: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定位于细胞质中,可作为模式识别受体感受释放到胞质中的dsDNA,通过与ASC接头蛋白结合形成炎性小体,从而激活Caspase-1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成熟,启动固有免疫应答或细胞焦亡(pyroptosis)。AIM2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多种肿瘤中有异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能调控急性电离辐射和化疗引发的结直肠炎症。炎性小体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AIM2能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异常增殖,PIK3/Akt通路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AIM2能促使IFN-γ和IL-1β分泌,激发抗肿瘤免疫应答。AIM2还能调控肠道干细胞扩增,调节肠道菌群。AIM2的缺失与CRC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其表达在CR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预后价值。研究AIM2炎性小体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对探索和优化CRC免疫治疗过程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DNA羟甲基化酶基因TET1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305-309

摘要:TET1(ten-eleven-translocation 1)是一种羟甲基化酶基因,该酶能够催化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形成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在DNA甲基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TET1的低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可作为癌症治疗潜在标志物,表明TET1可作为肿瘤抑制基因。此外,除了它的双氧酶活性外,TET1还可以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变,并充当调节基因转录的辅助活化因子,如癌症的低氧应答基因的调节因子。这表明TET1也可做为癌基因促进肿瘤的发生。因此,在癌症和发育生物学中,TET1的调控机制是十分复杂的,TET1基因突变也已有报道。本文就TET1在肿瘤发生中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综述,深入阐述TET1的作用对拓展DNA去甲基化机制的认识及发现肿瘤治疗新靶标具有重要价值。

多功能核蛋白P54nrb/NonO在肿瘤中的作用310-314

摘要:P54~(nrb)/NonO是一种能够行使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核蛋白,在人体多种组织和细胞系中广泛表达并具有高度的种间保守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P54~(nrb)/NonO在多种肿瘤中的作用报道逐渐增多,然而其具体的肿瘤生物学作用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P54~(nrb)/NonO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鼻咽癌、肺癌、血液系统肿瘤等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个案报告
阿帕替尼联合多靶点抗原肽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肾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一例315-317

摘要:肾癌居泌尿系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我国肾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每年约有23 000人死于肾癌~([1]),80%的肾癌为肾细胞癌,25%~57%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肾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都依赖肿瘤的血管的生成,VEGF/VEGFR2信号通路是调控血管生成的主要途径。近来,靶向VEGF/VEGFR2及其下游通路mTOR已成为晚期转移性肾癌治疗的标准药物,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2-4])。阿帕替尼(apatinib)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