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孟子“以意逆志”《诗》学思想再审视1-5

摘要:孟子对《诗》的释义,一方面是大量的断章取义,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以意逆志”,强调尊重作 者的本义.看似相互矛盾的释义思路其实根源于孟子释《诗》的双重身份和目的.作为儒家思想的宣扬者, 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诗》的教化作用,因此释《诗》并不求作者本义,其释义实践多是断章取义;而作 为给弟子解《诗》的师者,他的目的是“解诗”而非“诗教”,以探求作者本义为旨归,其方法必然是“以意逆 志”.“以意逆志”是孟子的原创性思想,其立论根据是孟子的普遍人性论.

西晋诗歌中洛水之滨的情感世界与民俗风尚6-12

摘要:洛水之于西晋诗坛, 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洛水触发了西晋诗人的情感及对美的崇尚, 他们创 作出大量与洛水相关的诗歌主题.其一, 游仙与骋怀在西晋诗人笔下, 洛水是神仙居住、 游玩之所, 是勾起 诗人游仙情愫的绝佳媒介, 亦是西晋诗人的骋怀、 游览之地, 这类诗歌折射出西晋诗人对洛水神秘文化意蕴 及骋怀功能的体认;其二, 赠别与离情: 洛水之滨是西晋诗人的送别之地, 在洛水之滨创作的赠别诗, 流露出 西晋诗人真挚的离情, 与游仙、 骋怀诗一起, 折射出西晋诗歌中丰富的情感世界, 此为西晋诗歌“ 缘情” 风貌 之一斑;其三, 节庆与风俗: 西晋洛水之滨的上已节诗数量较多, 具有诗史价值, 能补正史有关上已节民俗记 载的不足, 可从中看出西晋民俗中的尚美之风, 此种尚美之风对西晋“ 绮靡” 诗风有一定程度的启引.

论李白纵横诗风对杜甫的影响13-19

摘要:在杜甫诗歌成熟过程中,作为其前辈的李白起到一定作用.这可以从杜甫早期怀念李白的诗 歌中看出.通过比较此一时期杜甫前后诗风的变化和李白的诗歌特质,可进一步证明杜甫主要受李白纵横 诗风的影响,导致其后出现一个七古创作的小高峰.杜甫不仅早期受李白纵横诗风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直到 晚期还不时流露出来.因而在比较李杜诗歌异同的时候,需要对此有所注意.

北宋亭台楼宇诗文所隐含的老庄意蕴20-24

摘要:北宋时期亭台楼宇诗文很有特色,不少诗文隐含着老庄的理念、情愫与意识.它们或借亭台楼 宇寄托道家之政治理想,或借亭台楼宇抒发自己的适性态度,或借亭台楼宇来表达自己的超越意识.适万物 之性而适己之性以超越物欲、是非,以此而入人间世,亭台楼宇诗文乃为一个很好的载体.

赵秉文的古体诗及其诗歌史价值25-30

摘要:赵秉文是金源文坛上的古体诗大家, 在其传世的2 1 4首古体诗作品中, 集中体现了他“ 师古” 的诗学主张, 其艺术用心是通过继承传统来加以创新, 从而“ 卓然自成一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 为形成七言古体雄奇纵放的体制与风格, 他师法太白之雄奇、 老杜之沉郁, 以及效仿东坡诗法; 二是在五言古 体诗的创作上, 赵氏向阮籍、 陶潜、 杜甫、 白居易、 韦应物等前贤名家学习, 从而形成沉郁简澹的风格.这种艺 术追求, 在金源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 赵氏古体诗诸体皆备, 风格各异.其次, 构建金代文坛的新 风, 一改明昌时期尖新浮艳之气, 倡导了宗唐复古的风雅精神.再次, 赵氏古体诗承前启后, 启发、 导引了元 好问古体诗风的形成.

陈震《读诗识小录》之结构论31-34

摘要:陈震《读诗识小录》阐诗之结构,内容丰富,效果明显.阐诗过程中常能独出机抒,时有妙文识 见;语言形象生动,笔墨含情.陈震阐诗之结构,充实了《诗经》文学阐释的内涵.

秋瑾诗词创作特征论35-41

摘要:秋瑾是一位近代革命活动家和女诗人, 生活于近代文化转型时期.她一生创作了不少诗词, 经过一百多年历史的沉淀, 对秋瑾的研究言说, 从当年的政治热点演化为历史、 文化视点.在漫长的阐释过 程中,文化中的秋瑾至今历久弥新.我们如何关注历史、 谱写文明, 成为聚焦的问题.在当今文化视野下审 视秋瑾诗词创作, 其特征极为明显.题材类型既丰富多样又有所选择, 体裁形式新旧并举且有所创造;“ 独” “ 怨”“ 愁”“ 情” 诸内容交集; 纤弱悲叹与慷慨激昂的风格共存, 刚柔兼济; 等等.秋瑾的诗歌继承了古代传 统, 又吸收融入了近代新诗风, 清丽中带有苍劲峭拔的特点,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而使她的诗歌创作以 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独创的表现特色开一代文坛之新风.

陈三立自辩说考论42-47

摘要:陈三立是民国诗坛的领袖,评论者通常视其为江西诗派.他虽没公开表示异议,但却曾私下进行辩 解,以阶段性的创作特征来回应诗坛上流行的整体性评价.这反映出他想淡化与江西诗派的关系,却又无法完全 否认的矛盾心理.他的遭遇也说明当读者所谓的某种知、不知、解、不解成为一种共识的时候,原本最具话语权的 作者既很难在公众视野中还原自我的理想形象、诗学取向和审美趣味,亦无法摆脱世人贴在身上的标签.诗派林 立、风格多样的诗歌江湖表面上看是诗人技艺、诗歌高下之争,实际上也是读者审美、好恶、话语的角逐.

学术失范,还是门户之见?-清代王文诰与冯应榴的苏轼诗歌注本关系探究48-56

摘要:清代出现了多种高质量的苏轼诗歌全注本,其中王文诰注本和冯应榴注本影响最大.王文诰 注本较冯应榴注本晚出,但颇有后来居上之势.冯应榴之孙冯宝圻指责王文诰对冯氏注本明贬暗窃、恣意删 削、笔语侮谩,掩盖了其祖父的功劳和成绩.百余年来,学界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故此问题成为一件文学史公 案.本文仔细分析王文诰、冯应榴二人在注释理念、注释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冯宝圻对王文诰的指责部 分成立,但也有不少失实之处,对此问题应该辨正看待,不应一概而论.

论经典诗法“流水对”的历史发展源流57-60

摘要:所谓“ 流水对” 是指诗歌中对仗的诗句或者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 在形式上是彼此对仗平行 的, 但内容上两个句子却有着连贯、 因果、 条件、 转折等不可分割的关系.“ 流水对” 这个名字, 是在古人对诗 歌写作技巧逐渐认识的基础上慢慢得来的.早在盛唐时, 人们已经发现了诗歌创作技巧中的“ 两句见意”.中唐时, 首次出现了“ 十字句” 的名字.宋代, 按照是否对仗的标准, 将“ 十字句” 分为“ 十字句” 和“ 十字对”, 而常见的“ 流水对” 是一个到元明时期才后起的名称.

近体诗中的“子类特殊形式”61-70

摘要:统计杜甫五律可知, 大部分“ 平平仄平仄” 句的节奏为2-1-2 ,虽二、 四叠平, 但因节奏点前 移, 第二、 三字平仄相反, 并不违反近体诗平仄相间的大原则.句中两个仄声的声调大都不同, 这-形式滥觞 于永明,“ 变而仍律”, 拗而常见, 是名副其实的“ 特殊形式”.

维吾尔口头爱情达斯坦的程式句法-以《艾力甫与赛乃姆》为例71-75

摘要: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维吾尔口头达斯 坦(包括叙事诗和史诗)的传唱与程式紧密相连.本文以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的《艾力甫与赛乃姆》唱 本?作为分析文本,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对其音节、韵律以及平行式等句法程式做一些分析,并指出这些程 式的运用不仅为达斯坦奇"提供了便利的演唱空间,也有利于听众的理解与接受.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论陈亮的“养气”思想及其对爱国词创作之影响--并论龙川爱国词的基本风貌76-80

摘要:陈亮屡屡提到“养气”,从他对“浩然之气”的解读可知,陈亮所谓“气”的两大内核是“勇”和 “才”,这是他抗战、事功思想的集中体现.陈亮提出“养气”思想是因为南宋朝廷萎靡不振、士人空谈性理的 社会背景.“养气”观作为陈亮思想的重要方面,会直接作用于写词的立意;而作者思想的强烈喷发,又形成 了龙川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最终塑造了龙川爱国词“饱有余而文不足”的基本风貌.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引证的《西江月》词的特点81-85

摘要:引证诗词是拟话本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经过数据统计与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西江月》词在 明末清初大多数拟话本小说引证的词作中占据最高比例,引证的《西江月》词主要担负发表议论和刻画人物 的功用,词作多用正体填制.透过引证的《西江月》词的三大特点,能够小范围地探究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 在创作上的继承和发展.

论家族女性词人群体的新气象86-91

摘要:明代中叶以后,女性词人创作由“个体书写”进入到了“群体书写”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闺秀 词人不仅在数量上超越前代,而且整体的创作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家族女性词人群体随之也出现了新的变 化.其一,晚明以降,家族女性词人群体多分布在环太湖流域,具有鲜明的家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二,明清 时期的女性词人群体不再局促于家庭一隅的文学创作,跨越地域与性别的文学交往促进了女性文学的传播. 其三,明遗民家族中涌现了一批女国词人,成为一个带有家族和性别色彩的特殊遗民文人群体.其四, 家族女性词人群体在文学创作上呈现了以“家族”为标记的新特质,即以家族唱和为创作契机,以家庭伦理 为写作主题,以家族合集为传播方式.

“地下”唱酬--“”时期的梦碧词社92-98

摘要:“ ” 期间, 以寇梦碧、 陈宗枢、 张牧石三人为核心的梦碧词社“ 地下” 唱酬, 以诗词慰藉苦难, 抒写 了动乱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苦闷, 展现了特定时期文人的心灵世界.在词学旨趣上, 他们以梦窗、 碧山为宗, 推 崇清季词学巨匠朱祖谋与郑文焯, 创作上主张情真、 意新、 辞美、 律严, 体现了传统词学在当代的新进展.

从《曲论》的修订看刘咸妍曲学思想的发展99-104

摘要:刘咸妍《曲论》初稿成于1923年,修订于1931年,修订的动因来自卢前.对比初稿和修订稿,可以看出,刘咸妍对初稿的主体即戏曲论的部分未作改动,说明在与卢前结识之前,其曲学基本思想就已成 型.而对于初稿缺少散曲论的不足之处,作者吸收了卢前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和补充,从而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自己的曲学理论.

中国韵文的当代价值及发展前景--评施议对《新声与绝响施议对当代诗词论集》105-108

摘要:中国韵文, 包括诗词歌赋, 经过三千年的发展演变, 新体、 旧体, 不断更替, 风骚、 雅颂, 兴盛、 衰 亡;诗运随着时运而前浪、 后浪互相推进.面对新世纪、 新时运, 中国韵文的当代价值及发展前景, 备受关注. 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正名开始, 就施议对《 新声与绝响一 施议对当代诗词论集》 一书所牵涉诗词自身的 被“ 异化”、 暴露与歌颂以及新体白话诗出路等问题展开讨论.立足当下, 反观过往以预示来者, 为新世纪中 国韵文的创作及研究, 提供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