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黄庭坚研究专栏
山谷词风及其影响1-5

摘要:黄山谷是北宋著名词家。其风格以清壮为主,兼具冶艳色彩。其主体风格是对苏轼豪放词的延续与发展。其冶艳风情之作,也不乏哀感顽艳之佳品,所谓笔墨劝淫的说法,是一个伪命题。山谷词对姜白石词无疑有较大影响,其后历明清以至夏承焘先生的词作,仍可看出其影响的延续。

读黄庭坚词杂记6-9

摘要:黄庭坚词在用韵方面,基本上是严格的,但有个别作品阑入方言,少数作品有前后鼻音混用、入声用韵颇为宽松的现象,其原因与诗严词宽的用韵要求有关,亦与当时语音发展变化相关,与作者在音律追求方面的相对粗疏亦不无关系。又,黄庭坚有的赠妓词如《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一如秦观的某些词作,"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值得重视。又,黄庭坚托为小龙女所作《荆州亭》词,从多方面说明,实为抒发己情之自制词。

千篇继涪皤,灵襟融造化——陈三立对黄庭坚的承传与创新10-15

摘要:陈三立对黄庭坚极为喜好而推崇,他起初在长沙学汉魏六朝诗,后在武昌选定黄庭坚作为效法的重要对象。学黄庭坚诗之风神、格调、气味,亦学其句法与字面,但不追求形迹之似。比较陈三立与黄山谷诗风之异同,既有承传又有所创新,逐渐自成面目。陈三立还极力奖掖并指导年轻一辈人学黄庭坚。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诗经·关雎》新解16-20

摘要:对《诗经·关雎》题旨的阐释历来争议不断,其中的关键在于基本文意的疏解有误。从词语的习惯用法和生活情理推断,"求之不得"实乃"不得求之"的同义转述,"不得"乃"不能"之意,表示"君子"因条件所限而不能追求"淑女";"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则是"君子"分别从情感和物质两个层面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丽想象。而在比兴手法的视角下,揭示出"流""采""芼"的真实内涵,从而还原采荇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历史场景。

魏晋六朝拟篇乐府诗初探21-28

摘要:魏晋六朝文人有大量的拟篇乐府诗,这种创作现象经历了萌芽、发展、高潮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了由文人个体的自我抒情向文人集团的共同娱乐转化的文学发展过程,体现了文人文学技巧的相互较量,并由此确立了乐府诗"感物—兴情"的创作范式。我们应该重新评价拟篇乐府诗的文学史意义。

《文选》与其广、续、补遗之作文体分类之比较29-33

摘要:由于时代变迁、观念演进、实际创作情况的不同,使《文选》与其广、续、补遗之作在文体立类、归类和收录范围上呈现出了或同或异的面貌。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看到随时代思潮而演变的文体观念、文体意识对《文选》广续补遗之作在文体上的影响,同时从这些总集立类、归类的变化上也可以反映出文体发展史上某些特定的规律。

论“老杜”之“老”34-37

摘要:人们亲切地称呼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老杜",体现了人们对他深深的热爱之情,"老"字包含了人们对杜甫诗歌风格和性格形象的理解。杜甫诗歌的审美取向,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苍瘦劲健之美,导致其诗风容易走向苍老;宋人在心理和诗歌创作理论上亲近杜甫,又使得"老杜"的称呼被人们广泛传播和接受。

从正变到句法:唐代先后两种南北二宗论新探38-43

摘要:诗中"南宗""北宗"的区分,始自旧题王昌龄的《诗格》。其后旧题贾岛的《二南密旨》中云:"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两种南北二宗论之间既有传承,又有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建立在诗歌代变这一现象上。王说以"正变"区分南北宗,而《二南密旨》中则将"正变"观念寓于全书,以句法区分南北宗。《二南密旨》对王昌龄的南北二宗说进行改造,提出了更富包容性的文学观念解释当时的文学史上出现的新现象。

靖康之难与陈与义诗学观的转变44-48

摘要:作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早期师法黄庭坚、陈师道,研习江西诗法,追求句法的新奇拔俗;靖康之变,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较为广泛接触了社会现实,诗学观发生了明显转变,由过去专注于杜甫诗歌艺术转向继承杜甫忧国爱民的精神,反对刻意为诗,主张冲口直致。深刻认识到"华屋从来不关诗"的道理,倡导悲壮老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风。

陆游“戏作”诗的独创性49-56

摘要:陆游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高产诗人之一,创作了大量的"戏作"诗。《剑南诗稿》中"戏作"诗数量多、题材广,展现了陆游以"戏"为题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豁达开朗的心境与成熟练达的个性化诗风。无论是诙谐风趣或闲适平淡的诗风,其所折射出的均为一代爱国诗人陆游"戏作"背后的深沉悲慨之痛,幽默调侃并不是陆游"戏作"诗的主要风格。陆游的"戏作"诗立意深刻、取材广泛、风格变化多端,这些正是其"戏作"诗立足于自身并继承前人创作基础上的独特性之所在。

论湖湘派对汉代诗歌的接受57-63

摘要:湖湘派,又称"汉魏六朝派",该派主要成员王闿运、邓辅纶、邓绎等人都主张以古为师,充分肯定汉代诗歌的价值,对汉代诗歌的分期、发展、特点、影响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在创作实践上严格践行他们的复古理论,在晚清诗坛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湖湘派关于汉代诗歌的认识与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邱菽园诗歌的南洋地理文化底蕴64-69

摘要:星洲大诗人邱菽园凭借着长期寓居南洋的经验,努力开拓南洋诗境。他的诗歌以新加坡为立足点,将地理空间扩展至与之相连接的马六甲海峡,并赋予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此外,通过岛居生活的描写,邱菽园也传达了南渡诗人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趣和生命关怀的坚守情操。

“海东文献,推为初祖”——沈光文入台与诗歌创作时间再考70-75

摘要:自从全祖望以"海东文献,推为初祖"来赞誉沈光文后,三百年来对沈光文的赞誉不绝如缕。但是直到目前,我们对沈光文何时入台仍然无有定论,这也成为一些学者质疑沈光文"初祖"的理由。实际上,在沈光文《大醉示洪七峰》一诗中已经告知我们入台时间,为顺治十四年(1657)。这个时间与其他记载亦相吻合。另外既然是"文献初祖",那么沈光文所遗文献哪些是关于台湾的书写?哪些作品为居台时所作?经考证,《台湾舆图考》《台湾赋》《东海赋》《檨赋》《桐花赋》《芳草赋》等是在台湾书写的关于台湾的作品,而占文学作品主体的诗歌则大多写于寓居金门时。

论“永明体”之为文章之体76-81

摘要:学术界对"永明体"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再思考,以廓清"永明体"这一命题的真正内涵。"永明体"指文章之体,并非仅指诗体,更不是仅指五言诗。如此一来,势必打开以"永明体"为五言诗体的局限,而将眼光放至更加宽广的"文章"的范围去考察,则"永明体"对于文学史的意义便不仅仅局限于对五、七言近体诗律化所作的贡献,而对于后世四言诗以及赋、颂、赞、箴、铭,甚至章奏类文体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于唱和诗用韵的考察82-87

摘要:唱和诗的用韵,经历了一个由唱酬双方互不关联到相互关联、并由宽泛到严密的过程。诗歌史上唱和诗的用韵,有和诗不和韵、依韵(与原唱同一韵部)、和韵(与原唱同韵部,且回避原唱用字)、用韵(用原唱诗韵脚之字,但不管次序)、次韵(亦名步韵,依次用原唱诗韵脚之字)五种情况。其发展过程大体为:秦汉至魏晋和诗不和韵;依韵和诗始于南朝江淹;步韵和诗始于北魏,开一代风气者则为中唐元稹、白居易,至北宋苏、黄则蔚然成风。和韵诗亦有佳作,但次韵类写作毕竟易使表情达意受到羁绊,故今人写作唱和诗应回归盛唐,采取多样、灵活的用韵形式。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花间集》的地理意象88-96

摘要:地理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客观地理物象,《花间集》中的地理意象主要可以分为边塞、江南、荆湘等部分。边塞意象偶见叙说边关战事,多见与江南一起构成遥远空间下的寂寞相思。江南意象主要以艳阳芳草体现怀古沧桑感与闲愁。除了巫山意象表现艳情外,荆湘意象多是以阴雨绵绵展现伤情。潇湘地区的年降水量和春日降水量都远多于江南,这应是两类地理意象不同词情指向的重要原因。可见《花间集》中的地理意象大多并非辅助艳情抒写,反而是有效地扩展了词情,开宋词先声,这是地理与文学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轼《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本事考证97-99

摘要:苏轼《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一词之本事,本无确切记载,自王水照选注的《苏轼选集》出版后,学界多认为这是元丰六年重阳节苏轼为徐君猷送别而作。这种依个例的巧合来证明《西江月》写作时间和本事的方法并不能使人信服。将这首《西江月》中的典故与意象与苏轼的往期诗词对比研读,则这首词更像是元丰六年为怀念好友王巩而作。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赋学专题
张衡《二京赋》的风俗世态书写及其审美趣味100-106

摘要:东汉张衡在《二京赋》中对京都风俗世态进行生动摹写,表现出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在赋中并未直接呈现,而是通过作者的批判式言说间接表现出来,即将感性的审美趣味渗透于理性认识中。其根本原因在于赋家非依赋作而腾达,在与政治权力的适度疏离中,保持人格之独立,使作品成为个人思想自由驰骋的场域,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