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曹操乐府诗中的散文化因素1-5

摘要:摘要曹操只注重协调乐律而相对弱化文字声韵的创作方法,使乐府诗在脱离音乐成为徒诗时,呈现出韵脚不规律或缺失、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节奏关系松散等散文化倾向。

王维《相思》诗的版本演变与异文阐释6-10

摘要:摘要王维《相思》诗版本多样,异文现象复杂,通过对《相思》诗版本的梳理与异文的考证,可知《相思》诗异文情况至宋代已经基本出现,明清两代新出现的“春来”与“愿君”版本直接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选编与今本的定型;异文的产生与时代、政治、选家的诗学主张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

白居易“送春”的生命体验与“春尽日”的诗意营造11-15

摘要:摘要白居易在“三月晦日”的基础上,营造出“送春”的诗意纪念日——“春尽日”。白居易强烈的“送春”生命体验赋予了“三月晦日”和“春尽日”浓郁的生命崇拜情结、纪念日意义和仪式内涵。“春尽日”在自居易的诗歌中最早产生,与白居易强烈的“送春”生命体验是分不开的。虽然将“三月晦日”作为春天的消逝的终点,是中晚唐人普遍的认识,但是白居易首先将这种认识营造成了一个诗意的节日。这种诗意的营造凝结了诗人晚年对三月晦日“送春”生命体验的审美记忆。“春尽日”自白居易发明之后,经韩俚、徐铉、寇准、苏轼、戴复古等人的承袭,最终成为“送春”诗歌中普遍吟咏的主题。

《全唐诗》“沧洲”意象发微16-21

摘要:摘要“沧洲”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扬雄的《檄灵赋》,本义指东海。在汉魏六朝文中,亦多指东海(沧海)。因其常以“沧洲支伯”出现,与“箕山许由”相应,故唐代以后,诗人以“沧洲”意象入诗,多表示隐逸之所或隐逸之情。《全唐诗》中存在“沧洲”与“沧州”混用现象,“沧州”系北魏熙平二年(517)始设之州名,与“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混用,容易致误。

宋诗总集三论22-27

摘要:摘要随着历代宋诗总集编撰的大量出现,宋诗总集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样:按所选诗歌的时限来分,有跨代宋诗总集与断代宋诗总集;按所选诗歌的内容与范围来分,有综合性宋诗总集与专题性宋诗总集;按编写目的与作用来分,有研究性宋诗总集与普及性宋诗总集;按编写体例来分,有分类宋诗总集、分体宋诗总集、分韵宋诗总集、以人系诗宋诗总集及以事系诗宋诗总集;另外还有以某一总集为“母本”的续补与删选宋诗总集。在编选宗旨上,或存录文献,或标榜门派,或方便初学,或表彰乡贤,或宣传诗学主张,或寓亡国哀思。宋诗总集有着丰富的文学批评价值,又辑录、传播宋代诗人诗作,尤其是那些名不见经传,无别集传世的诗人之诗,从而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论《古诗源》对《采菽堂古诗选》诗学思想的承袭28-33

摘要:摘要《采菽堂古诗选〉与《古诗源》均为清初古诗选本,后者声名显赫而前者寂寂无闻。通过对古诗风貌的构建、对温柔敦厚的解读和对唐诗之源的探求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古诗源〉对〈采菽堂古诗选》的诗学思想存在明显的承袭现象。沈德潜《古诗源〉乃杂揉、调和《古今诗删〉与《采菽堂古诗选》而成。

《我友诗话》考探——兼论王易的早期诗论34-39

摘要:摘要《我友诗话》是民国学人王易早年撰写的一部诗话。其中包含了有关王易生平及诗学理论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深入考探,得以较完整地梳理了王易早年的部分行迹,理清了王易与汪辟疆及其他京师大学堂诗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并根据诗话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对王易早期的诗论进行了初步分析。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钟德祥的词学思想40-44

摘要:摘要钟德祥是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一位有名的广西诗人,也是一位不为人知的重要词评家。他在王鹏运的影响下填词、评词,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倡雅正、好白石、主自然、重人品等四个方面。他论词能出入浙、常二派,兼收并蓄,富有包容性;其以“涩”药“滑”,又以“拙”补“涩”的鲜明意识,既体现了自觉补偏救弊的努力,也为词学的健康发展指示了方向。其丰富的词学思想既有王鹏运的影子,又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值得重视。

郑文焯词及词学研究综述45-51

摘要:摘要郑文焯为清末民初词坛四大家之一,毕生致力于词学创作与词学批评。随着清词研究的深入,郑文焯词作及词论受到学界重视,对其研究趋向深入。本文系统梳理了自上世纪以来郑文焯词学研究的成果,以期学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赋学专题
荀子《赋篇·佹诗》辩体述论——兼论“赋”之文体学意涵在先秦的萌芽52-57

摘要:摘要荀子〈赋篇〉在中国赋学史上首次以“赋”名篇,往往被视作“赋”的源头。但〈赋篇〉中有〈佹诗〉及其小歌,遂引发“诗”为何是“赋”的问题。通过引述分析前入研究成果,并结合“赋”在先秦时代的用例考察,得出结论:“赋”在先秦已具备口述文学的某些特征,已有文体学意涵的萌芽。荀子〈赋篇〉之名乃取其“口述文章”之义,与后世“赋”的文体学概念无关。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论陆机《羽扇赋》的隐喻空间58-62

摘要:摘要陆机《羽扇赋》是一篇独特的象喻性文本。这篇赋隐喻了陆机的现实遭遇及其相应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心态、政治意图。它的形式结构隐喻了南北文化的隔阂,赋中的章华台是陆机士族心态的托喻,陆机借饶有趣味的结尾隐晦地吐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但在西晋门阀制度下,陆机的政治理想终究无法得到实现。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现代旧体诗词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与抗战歌曲63-68

摘要:摘要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至1945年抗战胜利,十多年间,中国所作抗战歌曲约有四千多首,曲调含中外古今,歌词多为应时新创。在歌词创作中古典诗歌形式占有一定分量,《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均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而其中宋词尤为突出。在以古典诗词形式创作抗战歌曲的作者群中,卢前最具自觉性,数量亦居前列。这类歌曲在鼓吹、张扬时代精神,奋起抗击外族侵略的伟大民族战争中,同样起到了投枪、匕首的作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问题讨论
“情生于文”和“意随笔生”69-75

摘要:摘要谢榛认为,标志着诗歌独特性的“辞后意”是“情生于文”和“意随笔生”的结果。从语言建构论角度看,“情生于文”一方面指传统文学语言对诗人情感经验的建构,另一方面更指诗人创作过程中的“意随笔生”,即语言的创造生成作用。从这一角度看,谢榛的“情生于文”和“意随笔生”这对概念极大地突出了语言的建构性和创造性,在中国乃至世界诗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专题考辨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问题论析76-92

摘要:摘要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木兰诗》故事能“属之于隋”么?——向齐天举先生献疑93-96

摘要:摘要《木兰诗》故事反映的并不是隋代的名物制度,木兰故事不可能发生在隋恭帝时或在隋恭帝时开始流传,整个隋代也没有足以产生《木兰诗》的环境和背景。

韵文学新书架96-96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峰所著《江苏词文化史论》,由凤凰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该书立于中国词学发展史和江苏文化演进史的高度,将江苏词学的发展放置于地域文化演进的整体环境当中,截取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词坛现象,进行深人的梳理和分析,以时代文化、地域特色的动因,探析词学演变的实质,形象地彰显出词作文本所渗透出来的文化魅力。该书以“金陵文化与南唐词风”、“宋词与扬州”、“论元代江苏词坛”等二十多个特色问题为中心,展开专门研究;再由点及面,形成对江苏词文化发展脉络的整体论述,为古代诗歌与地方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

杜诗“紧脑”解97-98

摘要:摘要杜甫《呀鹘行》有“紧脑”一词,古今罕有注解者,仅《全杜诗新释〉翻译为“缩着头”,不妥,从词性、字义、诗意和后人用例来看,似应释为“强健的脑袋”。

《全宋诗》重出考辨十二首99-103

摘要:通过稽考有关文献,为《全宋诗》辨正重出诗十二首,并探讨其致误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