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个体抒情与群体认同1-6

摘要:汉代文人五言诗是不入乐的诵诗,它是诗歌发展的自然产物,不应将其起源限定在一人一诗。汉代文人五言诗以群体抒情为主,这是形成它的整体风格的一个特质,尤以《古诗》为代表。从班固《咏史》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又酝酿着个体抒情的因素,这是开启建安时期五言诗兴盛时代的关键因素。苏李诗的形成,也包含后人对汉代诗歌个体抒情因素的追认。个体抒情的张扬使得五言诗的独立价值更加彰显,由个人创作逐渐过渡到群体性的认同,完成了诗体的确立。

《木兰诗》时代考论7-13

摘要: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关于梁鼓角横吹曲的解题,陈释智匠编纂的《古今乐录》并没有辑入《木兰诗》,也没有“录其题”。依据《木兰诗》文本,从兵制、名物、语言、音韵诸方面的大量文史资料,可以得出《木兰诗》是初唐产生的民歌。从诗歌史着眼,拿《木兰诗》和《木兰歌》的内容同初唐的战争史实对照,可得出《木兰诗》产生的具体时代是初唐高宗或稍后的结论。

韩偓《无题》诗"吉音闻诡计"辨义14-17

摘要:韩促艳诗《无题·其一》“吉音闻诡计”之意颇难理解,本文运用“诗史互释”学术方法,联系该诗写作背景并相关掌故作出阐释:认为“吉音”本指唐代翰林院喜鹊呜叫预兆领命草诏之说,被借指为晚唐宫人宣事翰苑之事,“诡计”指天复元年(901)方镇李茂贞领尚书令之事。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半死桐”考论18-20

摘要:“半死桐”是著名的悼亡意象,唐代定型,宋代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促成其流行。“半死桐”意象可以追溯到枚乘《七发》、庾信《枯树赋》;《七发》中的琴声琴韵、《枯树赋》中的人生感怀与《鹧鸪天》中的丧偶悼亡共同构成了“半死桐”的三重内涵。

白发横生 英雄感怆——论辛弃疾的咏白发词21-25

摘要:辛弃疾咏及白发的词,达70余首,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多。足见在辛弃疾的心目中,白发是他外在形象的突出特征,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分析辛弃疾的咏白发词,有助于我们从“外”到“内”地观照这位英雄词人。同时,通过与前代诗人咏白发诗词之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词的个人风格与艺术魅力。

金元词体诗化理论发皇26-34

摘要:“词体诗化理论”涵义有二: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促进词体雅化。以其理论主张之不同,金元词学家可分为诗化派和曲词派。受北方文化、苏学北行、儒学传统、北曲兴起等因素影响,金元词学形成诗化派偏盛的发展格局。诗化派的词体诗化理论主张,集中表现在对诗词一理观的自觉认同、抒情与言志并重、强烈的词史意识和推崇豪放词风等几个方面;曲词派仍努力维护词体的曲词特性,并在自然为词、探讨词味、维护词体三方面构建自己的词体特征论。承认诗词同源,追求雅正品格,强调自然为词,重视情志协调,是金元诗化、曲词二派的共同蕲向。

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35-42

摘要: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前期的词论家主要是围绕陆词主体风格的认定问题展开讨论,陈维崧、王士祯、贺裳等人都对陆游及其词风的体派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到清代中期,陆词遭遇了浙、常二派的相对冷落,而《四库提要》对陆词“以诗为词”特点的论述则成为此一时期陆词批评的亮点;相较之下,以陈廷焯、刘熙载为代表的清代后期词论家在前入的基础上,对陆词的风格特征、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成就和局限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我们今天研究陆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绝佳的研究角度。

“偏见”的背后——从文化层面看王国维对南宋词人的批评与接受43-48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南宋词整体评价不高,某些论者指其为“偏见”。然而,在这种“偏见”背后,隐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所秉持的观念,体现了他在文学评论中的文化眼光和文化选择:即以诗歌为北方文化的产物,把“北方的感情”作为诗歌的基础,强调积极入世、改造社会的精神和热情,特别推重融合了“北方人之感情”和“南方人之想象”的作家作品。因此,他的这种词学观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清词专栏
辨体与合体——李渔的词曲渗透之论及其时代49-53

摘要:作为清初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李渔论及词曲的关系,一方面也和当时许多批评家一样。阐述了词曲之异,以之进行辨体,但同时,他也很重视将词曲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特别是以论曲之法来论词。他讨论词曲之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注重作品中人物身份的转换,第二是注重作品结构的安排,第三是注重作品当下情景的刻画。从李渔的观点看,词和曲都是长短句的抒情诗,关注其在艺术方法方面的相通,对拓展文体学研究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明末清初西泠词坛与词学复兴54-60

摘要:明末清初的西泠词坛,是指明末清初在西泠一地进行词学活动的词人群体,既包括西泠本郡词人,亦包括宦游于西泠的词人,是一个以地域、家族、师承为纽带,以明末盟社为契机,同时浸润西泠厚重的词学传统,在明代后期词坛特定的词学氛围中形成的词人群体。他们词学理论更为理性客观,尤其强调对词体本质的思辨,注重对词律词韵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对清词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末清初西泠词坛在词由元、明以来的衰弊,转向清代的复兴这一嬗递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晚清词坛与纳兰词的接受61-70

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词的评价使其达到了整个清代的顶峰,然而还原到晚清王国维之前,通过对纳兰词刊本和相关选本的分析,可以看到,纳兰词在清中叶已经淡出词坛视野。通过分析纳兰词在晚清词学理论和词创作中的接受情况,可以发现晚清词坛是建构纳兰词文学史地位的关键时期,建构的方式是创作和理论并行。同时,纳兰词也影响了晚清词坛的发展。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曲学专题
从《南曲九宫正始》看元代南戏曲韵的部类71-76

摘要:上世纪初“北音学”这一分支学科得到确立,打破了古音、今音、等韵鼎足而三的传统音韵学学科格局,使得《中原音韵》在学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带动了北曲曲韵研究的繁荣。但是对于整个曲韵来说,研究还远远不够,遗憾在于对南戏曲韵的关注太少。以戏曲史而言,南戏的诞生实早于北曲杂剧,按徐渭、祝枝山等人记述,南戏成熟于“宣和之末,南渡之际”,就是两宋之交已然完善。因此可以说,离开南戏的曲韵研究是不完备的,理清南戏曲韵,对于全面认识戏曲音韵的来龙去脉大有助益。《南曲九宫正始》是最重要的一部南曲谱,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南戏曲文,对这些曲文进行考察,可以使我们对宋元南戏曲韵的特点得到整体的印象,为曲韵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

沈璟《增定南九宫曲谱》对南曲宫调、曲牌的规范化77-82

摘要:沈璨《增定南九宫曲谱》以规范南曲宫调、曲牌的使用为目的,修订、增补蒋孝《旧编南九宫谱》和《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宫调方面,在归并《旧谱》和《十三调谱》共有宫调的基础上删减已经丧失实用性的宫调;曲牌方面,用体例标明来源、订正归属宫调、解说名称、著录实用而规范的例曲,力图实现南曲宫调、曲牌的规范化。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赋学专题
李峤《楚望赋》并序的理论内涵与价值83-87

摘要:李峤《楚望赋》及序内含着相互关联的两大理论:感物说与登临说。单以感物说而言,李赋并无多少创见。在登临说方面,李赋道出了登山临水,使人心瘁神伤的根本原因:“有求而不致,有待而不至”。更重要的是李峤《楚望赋》及序是结合登高望远必致伤感这一具体的感发形式来阐述感物兴思的现象与原因的,所以更具有综会性。此外,它也提示我们,屈、宋情怀与赋体文学对感物兴思及登临伤神现象与理论的影响,并意识到诗赋创作与理论发展客观存在的绵绵不绝的轨迹和李峤本人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多样贡献。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现代旧体诗词研究
主持人语:二十世纪诗词研究的文献与方法88-89

摘要:近年来,二十世纪诗词研究逐渐走人学界视野,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也赢得了颇为热切的关注。做一点很粗略的文献统计即可看到,二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这一领域还是贡献出了相当数量的论著,呈现出比较火热的状态。据华中师范大学孙志军2004年博士论文《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所附录的1979-2002年间论文目录,即可得相关论文133篇;截至2010年7月,

新声与绝响——中国当代诗词创作状况及前景90-96

摘要:中国当代诗词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热潮。投入人数之众,制造产品之伙,有史以来之所未见。本文依诗词自身特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就当前作者队伍、作品文本所出现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诗官与官诗、诗商与商诗相结合之两种系列景观以及诗词自身之“异化”现象加以披露。以古证今,由此及彼,告诸往而知来者;批评的多,表扬的少,目的在于警示:天外有天,须勇于承担,大力扭转“诗多好少”局面,一代新声,才不至沦为绝响。

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亟需实证精神97-98

摘要:当今的旧体诗词研究热似乎不能摆脱虚热的病象,本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复活的本土“实学”传统被新时期以来长期盛行的“文化热”的表象所遮蔽。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当前的旧体诗词研究亟需提倡一种实证精神,宏观的论述必须建立在微观的剖析之上,真正意义上的宏文必须要有坚实的微观个案文章来支撑和建筑。只有建立在编年史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叙述,穿插纪传体(以旧体诗词名家为砖块)和纪事本末体(以旧体诗词社团和流派为支柱),经纬交织,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中去描述的旧体诗词发展史,才是可靠的信史。

何谓二十世纪之诗99-103

摘要:吾国思想变动剧烈之时代,厥惟先秦与近百年,而最应辨析者莫过“科学主义”、“民粹主义”二端。日科学主义者,持狭隘之工具理性为准衡,然则正心诚意之说,慎独中行之诫,一弃之通衢,人心危亡,系于一线。日民粹主义,则以平等哲学抗论孔子等差之义。则必舍贤而从众,初则为价值堕落,文化衰亡,继则为泰半之横暴。而笼统言之,其能匡圣学未逮之擅场处,一曰现代启蒙精神,二日自由民主意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还,西潮渐退,儒学复兴,反思五四,重省传统文化之举,蔚为风尚。至公元二OO四年甲申,《甲申文化宣言》指出“捍卫世界文明之多样性”、“保护各国、各民族之文化传统”、“实现多种文化形态之公平表达与传播”等,言二十世纪之诗,亦当至此而作一结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