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比其音律”与《诗经》四言诗体式的生成1-4

摘要:历代歌辞中,齐言歌诗从来就不占主导地位。今本《诗经》,整齐的四言诗却占据着绝对优势,在《雅》、《颂》部分,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的形式特点与其音乐风格的雅化有密切关系。太师“比其音律”,以“中正平和”的审美思想对《诗经》音乐的改造,不但促成了《诗经》四言诗体式的生成,甚至改变了原来作品的篇章结构。

论杜甫变体七律及其拗句格5-7

摘要:杜甫诗歌有正、变之分,杜甫的变体七律是杜甫在正体七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着重体现了杜甫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和追求。变体之称,既不同于吴体,也不同于拗体,而是有着自己特定的界限。拗句与拗体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变体七律中又因为不同的特点而有拗句格与搠体格之分。拗句格是杜甫变体七律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声律结构。这种拗而谐律的变体七律也是杜甫诗律艺术的又一体现,值得关注与探讨。

汉唐时期《巫山高》仿辞探论8-13

摘要:汉唐时期人们仿拟《巫山高》的母题是该曲调的古辞。其仿拟有两种方式:一是音乐层面上的仿拟,即“因其声而作歌”,所拟之辞在篇章体制上力求与古辞相似,而题意却毫无关联;二是文学层面上的仿拟,即“据题为之”,仿辞多描写巫山风景,“杂以阳台神女之事”,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虽然众多仿辞有雷同承袭之处,但还是表现出因时代而异、因人而异的特点,其中仍不乏优秀之作。仿拟现象在乐府诗中十分普遍,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论司空曙的诗歌创作及影响14-21

摘要: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诗创作以五律见长。就其学诗之渊源而言,司空曙没有将盛唐作为学习之楷模。他与盛唐诸诗人一样,以六朝诗人如陶潜、庾信、谢胱等作为榜样。倘若说盛唐人在六朝文学里找到了语词之富丽雄浑,那么,司空曙则找到了声音、格调和章法。富于章法结构之变化成就了司空曙五律的精致。后人的选集及评论,逐步凸显出司空曙在五律方面的创作成就。

论明人的诗文之辨22-29

摘要:“诗文之辨”是古代文论中阐述诗歌、散文两种文体异同的论题,明人的诗文辨体理论成就较高。明初的道学家多强调诗文共有的载道世教功能。随后的茶陵派、前七子以偏激的态度极力强调诗文之异;而后七子、唐宋派的诗文之辨则主要强调诗文在审美风格、创作方法上的相似处;晚明的诗文之辨呈现多样化趋势。明代诗文辨体理论的演变呈现出由外而内、由具体到抽象的态势,关注的视角也由重诗转向诗文并举。明人通过诗文之辨为恢复诗歌的音乐、抒情、含蓄特质以及散文的文学性做出很大贡献。但明代的诗文辨体理论难免出现矫枉过正之弊,清人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韵文新书架29-29

清末民初时调的常用修辞手法30-35

摘要:清末民初时调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起兴、铺陈、拟人、颠倒等数种。时调中以时序或数字起兴,除了韵脚、起势上的作用外,还有一种结构上的整合或串联作用。而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或“十条”、“十把”等数量为结构体式的各类时调,采用多段体的陈述方式,其本身堪称一种绝妙的铺陈艺术。拟人与颠倒,在清末民初时调中的使用,虽然不及前二者普遍,但却颇有特色。清末民初的时调中,有一些通篇采用拟人化的作品,值得注意。时调中的颠倒,看似荒诞不经,却可以造成一种谐趣。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关于柳永和周邦彦咏物词相关性的探讨36-42

摘要:正如“周词渊源,全自柳出”之评,柳周两人的词有着紧密联系,对此笔者通过此前的羁旅行役词的考察已加以论证。吴梅曾说“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针对这一观点,本文探讨柳永词尤其是咏物词中是否有寄托寓意之作,周邦彦的咏物词大部分是否都有寓意,且有何具体寓意。论文中将两人的9首和28首咏物词分为纯咏物词、有寓意的咏物词、受柳永影响的周邦彦的咏物词等三部分,考察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通过考察可知,柳永填咏物词时偶尔寄托寓意,而且有意识地刻画意象,在其之后的周邦彦的词作无疑借鉴并承袭了柳永的作法。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赋学专题
“赋代志乘”说评议——以都邑赋为中心51-56

摘要:由清代陆次云、袁枚等人提出的“赋代志乘”一说因其在相当程度上把握住了以都邑赋为主要代表的赋体文学在“博物致知”功用上与古代志书、类书的相似性而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赋学观点。然而仅就陆、袁二家论述的本身来看,这一观点并不契合赋体尤其是古代都邑赋发展的实际,同时也容易造成赋体与志乘之间关系的理解混乱。其实,赋体在本质上是文学,它不仅无法替代志乘,也不能完全起到志乘的作用,二者实际上是一种共存和互补的关系。

越南汉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特点57-63

摘要:越南汉赋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中国赋的各种体裁和基本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创新,使赋体与其艺术手法变得更符合越南文人的创作习惯,更能体现出越南人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感情。这些改造和创新形成了越南赋极具民族特色的独特风貌。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湖湘诗词与文化
湖湘文化与宋代诗人乐雷发64-67

摘要:湖湘文化起源于舜文化,舜之传说联结中原与潮湘,其特点是融儒、道两种精神于一炉,至宋代还融入了周敦颐、张拭等理学家的思想。乐雷发作为湖湘文化诗人,其诗歌所展现出来的道家的想落天外、恣肆自由风貌与儒家的爱国忧民、执著务实精神,均与湖湘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湖湘词派论纲68-77

摘要:道、成迄民初,湖湘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的词人。他们有共同的词学主张:认为词有别于诗,宣言妍丽幽情;有公认领袖:前后六子;有创作群体:百馀名成员;有大致相同的风格:尖丽;后期有正式的组织:湘社。甚至这一组织还举行了声势壮观的成立大会,并出版社刊《湘社集》。因此,可名之湖湘词派。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专题考辨
石刻文献中宋佚诗续录78-88

摘要:本文是继《新见石刻文献中的宋佚诗》之后新发现的石刻宋佚诗的再辑录,共得70馀位作者佚诗115首,零句3则;其中新见作者40馀人。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问题讨论
论中国分调词史的建构及其意义89-96

摘要:中国分调词史,主要通过对词体文学中每一词调(词体)被运用填词的历史、规律、特征等问题的描述考察,在“词调视角”下来重新把握、揭示整个词史的原理、风貌、历程、规律以及特征等,进而形成一个迥异于传统的“体制外”词史的新词史。是“以词调(词体)统率词作”、重视“体制内”的新型词史。从理论方面对中国分调词史的内涵、范围、原理、建构方法及其意义等进一步阐发,以利于加速各种分调词史的问世。

在继承传统诗律中构建新诗格律体系97-107

摘要:中国新诗最基本的节奏单元是“声音的时间段落”,这种“声音的时间段落”有两种具体形式即音顿和意顿,在此基础上按照不断进展原则就可以形成两种基本的节奏体系:音顿连续排列节奏体系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体系。这两种节奏体系可以构成新诗格律体格式的无限多样,从而与旧诗格律体格式形成本质的区别。中国新诗的韵式包括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各有其自身的传统继承。以上新诗格律的种种追求,虽然接受了西方现代诗歌运动和诗潮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诗律基础上的创造,它不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外形韵律之中,而且又在内在的审美品格方面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诗律的印记,体现着中国传统诗歌追求的秩序美、均齐美、浑括美和音乐美。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书评
尚友古人 立意为宗——评张海鸥先生的《北宋诗学》108-109

摘要:“尚友古人”、“立意为宗”,这是王水照先生在《北宋诗学·序》中对张海鸥教授宋代诗学研究的评语。

清代词学研究的力作——评孙克强教授《清代词学》110-11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清词研究一改过去冷清的局面,成为词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清词的论文与专书数量大增,在这些论著中孙克强教授的《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无疑是一部影响甚大的力作。这部著作以其扎实的文献功底,清晰的逻辑思辨,精审的问题论断而受到学界好评。

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113-116

摘要:西汉拟骚之作是一种很特殊的创作现象,它一方面深受当时学术典籍传播的影响,同时又和当时辞赋的创作结合在一起。拟骚之作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在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拟骚之作为我们呈现了文学由文、学未分而渐分的一种演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