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陆游研究专题
药·养生·济世——读陆游《剑南诗稿》札记1-11

摘要:激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但诗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政治外,《剑南诗稿》的内容多姿多彩,其中,讨论医药及养生保健的预防医学,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可惜世人多有忽视。陆游自称“三世传医久,事历百年中”(《即事》),出生于具有浓厚医学文化的家族中。他在《剑南诗稿》中,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思想,表现了自己对医学及养生保健事业的巨大热情,从而为人们的养生保健及益寿延年,从正反两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迪,具有现代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陆游同时又超越了具体的医疗技术层面,升华到医德医道的哲学层面,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思想与人文关怀。

韵文新书架11-11

摘要:蒋寅编译《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于2008年8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这部论集是根据蒋寅教授历年翻译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编选的,十七篇文章大致按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宏观论述,第二组是有关诗歌史或诗人研究的专论,第三组是关于诗歌意象和语词的具体分析。户崎哲彦《唐代的捕袷论争及其意义》一文,主题与文学无关,但其中探讨的稀袷论争却与中唐文学关系密切,贞元、元和问不少著名文士都介入了这场影响到中唐政治和文化史进程的礼制之争,其背后的思想史意义与市川桃子论文所提出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十七篇论文的作者,既有已故的前辈大师,也有活跃于当今学界的中年才俊。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与了解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进而了解日本学术界。

平生得酒狂无敌,百幅淋漓风雨疾——陆游饮酒行为及其咏酒诗述论12-18

摘要:陆游平生喜饮酒,喜写酒,其近万首诗中写到饮酒者有将近3000首,为古诗人中写饮酒第一人。陆游饮酒、写酒的文化行为,远继其家乡古越绍兴之遗风,近承盛唐诗人之豪雄,在宋代独树一帜。陆游咏酒诗内容极丰富,但爱国之情和忧时之念是其核心和主旋律。陆游饮酒行为和咏酒诗有四大特征:狂态,激情,豪气,理性。陆游饮酒作诗向盛唐回归,主要学习的是李白、杜甫和岑参三家。

韵文新书架18-18

摘要:沙先一、张晖著《清词的传承与开拓》2008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了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资金的资助,为《清词研究丛书》之一。

欢愉愁戚总留痕——陆游两度入闽诗歌浅探19-23

摘要:陆游两度仕闽。第一次为初入仕途的得意时期,诗作以轻快、清新为主调,豪壮之气,阔大之境,初露端倪。第二次系由蜀中东归:之后,是一生中情绪最为低迷的时期,虽爱国热忱未减,但已由豪快转为苦闷抑郁,呈现出一种“外冷内热”的特色,诗作因系处于一个创作高潮之后,少有新的突破。诗人第二次仕闽时期的苦闷带有时代的悲剧性质。

从《大学》八目论陆游的生命困结24-29

摘要:陆游生于兵荒马乱的北宋末年,活动于偏安江南的南宋时期,一生与战争动荡相终始。书香门第的文化熏陶,以及儒家价值体系的浸润涵化,构铸了陆游欲由“内圣”而“外王”的生命基型,但生不逢时的困窘,注定了其生命难解的困结。大学八目揭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体系,以陆游之生命经历为考察对象,可探讨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可欲性(desirability)及其实践上的困难性。

陆游.地理.空间30-35

摘要:陆游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博大而纷繁的地理意象世界。具体来说,有地名意象、地形意象、地图意象三个层次。地名意象,一端连接着个人功名,一端连接着偏安王朝的文化怀乡。地名意象以回忆、梦想,甚至是白日梦等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地形意象则通过迁都观、军事观得以表达;地图意象则折射了陆游的王朝地理情怀。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陆游的地理意象传达了南宋王朝的政治隐喻,也从而印证了空间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权力的伴生物这一后现代地理学理论。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诗经》研究的三种视角36-38

摘要:现有的《诗经》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传统的《诗经》研究将其视作神圣的儒家经典,从经学的角度来研究;现代《诗经》研究将其视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应该有第三种视角,将其视作古代的教本,从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39-45

摘要: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探讨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事实上,咏史诗由于其创作素材的特殊性,较之其他类型的诗作更有自身的独特表现方式。本文主要是从重构时空、好为案语、微言大义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晚唐咏史诗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突出了中晚唐咏史诗与其他时代、类型的诗作比较而言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赵抃是开宋调诗人群之一46-50

摘要:赵抃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诗人,他支持了欧阳修倡导的“诗新运动”,赵抃诗歌创作体现出宋诗风貌,其诗歌理论体现出推崇韩愈的倾向。因此他是开宋调诗人群诗人而不是宋初“晚唐体”诗人。

近体诗连仄句申论51-52

摘要:近体诗中,凡连续出现三个或以上仄声音节的诗句被称为“连仄句”。三仄句首字以平声为正,但首字用为仄声唐入亦不规避。四仄句其对句的第三字应为平声,以救出句之拗。五仄句的句法格式自清代才被学者提出并加以解释。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柳永《乐章集》之谐协美赏析53-65

摘要:任何艺术的作品,都是以“美”为生命的。虽然历来评柳永词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柳永的词作,充满了谐协美。谐协美即通过字音的平仄高低,句读的长短参差,押韵的疏密清浊,来获得文辞的声音和美。柳永的词作从三个方面来达到这种谐协美:一、将字音里不同的声纽、韵母和平仄开合,错综地连缀在一起,充分显示出词句的谐协美;二、善用四声,使音调分明,吟哦朗诵,锵铿愉悦;三、利用双声迭韵,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与感染能力,更可使口吻调和,以增加声调的美听。但柳永词作也有用语造句颇多雷同的缺点,其词甚至多有淫媒之作。

从琴曲到词调——宋代词调创制流变示例66-71

摘要:皇裙初年,太常博士沈遵游览滁州醉翁亭后,谱写琴曲《醉翁吟》。嘉祜元年,欧阳修、梅尧臣以及后来王令等人,为之填写了楚辞体的歌辞。元丰年间,苏轼又因庐山玉涧道人崔闲之请,将《醉翁吟》改名为《醉翁操》,并重新为之填词,使其成为词体《醉翁操》。之后郭祥正、楼钥以及辛弃疾等人根据苏轼词的格律谱填词,将其形式固定下来,变成一个词调名。这其间因为文献记载的矛盾,使得整个过程模糊不清,所以需要探究。而考察琴曲演变为词牌的过程,不仅对一个词牌的形成有所了解,而且对文学如何与音乐结合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蒲菁《人间词话补笺》研究——《人间词话》百年学术史研究之二72-78

摘要:靳德峻《人间词话笺证》是有关《人间词话》的最早笺证本,以征引诗词文献为主,略释书中所涉及人物之生平及著述情况。蒲菁的补笺略后于靳德峻原笺,为其补笺所涉人物的传记出处和所涉作品的版本来源,并对原笺或补其未足,或正其谬误。补笺的重点是引录相关材料阐释理论概念,颇参己见。补笺注重诗词曲之间文体嬗变,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裁断其理论的价值和地位。补笺引录王国维自释“三种境界”之说,则为读者了解王国维晚年心境提供了重要参证。

曾布《水调歌头》大曲述略79-90

摘要:曾布开有宋之新风,运用与唐代不甚相同的新水调创作了《水调歌头》大曲,并且在《水调》最后一遍创造性地采用了《六么花十八》曲,这些都对增强大曲的叙事、抒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曾布结合自身之感慨,用此种大曲形式演绎一段首尾完整的故事,在天水一朝可谓得其先声。分析此曲,不仅有助于中国古代大曲的研究工作,也能对曾布本人以至北宋的变法革新运动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曲学专题
论元散曲和元杂剧的嬗变关系91-94

摘要:元散曲和元杂剧构成了元曲。散曲主要源自宋词的俗化和唱赚的发展,同时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元散曲的形成先于元杂剧,元杂剧在借用元散曲套数的音乐结构时,也接受了元散曲已有的戏剧性因素的影响。元散曲的叙事性情节、代言体的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和口语化的民间气息,都在元杂剧作品中得到继承发扬,元散曲为元杂剧的成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准备。

康海、王九思北散曲小令用韵之比较95-103

摘要:康海与王九思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在诗文、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就散曲而言,他们为明代散曲北曲的中兴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他们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康海在其204首北小令中用了8种押韵方式,王九思在其232首北小令中也用了8种押韵方式;康海有8类42首超越了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韵部,王九思则有17类75首超越了《中原音韵》的韵部;康海有2首隔句用韵的曲作,王九思有4首。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赋学专题
《文心雕龙》中的赋体论104-110

摘要:《文心雕龙》中关于赋体起源流变、类别品目、体制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总结和论述,不仅具有梳理、归纳赋体发展情况的文学史意义,且与《文心雕龙》的整个文论系统构成关联紧密的一体,是史与论、微观与宏观等多重视角的纵横交叉,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