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问题讨论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1-8

摘要:从文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哲学思考是其内在的要求。哲学思考的范围姑且用四个“何”来概括,即:“文学史何谓”,涉及文学史研究对象中“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文学史何为”,牵连到其研究任务中对历史“还原”与“重构”的把握;“文学史何以”,关涉到历史动因里“自律”与“他律”的交渗;而“文学史如何”,则主要考察其演进过程中“逻辑”与“随机”的关联。哲学思考有助于深化文学史学的理论基础,建立文学史哲学大有可为。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文艺思想研究
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晚明“性灵”文学思想新探18-25

摘要: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产生于人性压抑与反压抑的语境。“性灵”不同于“性情”,它是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的,具有去伦理、反理性、追求绝对自由的意味。晚明时期,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裂缝,导致知识分子游离国家意志,在文学领域中倡导“独抒性灵”的口号。这种借助于道、禅思想,表达反人性压抑的非文学意图,使得“性灵”文学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冲击力,一向严肃、正经的明代文坛变得“一点正经都没有”。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古歌谣《小海》源流小考26-29

摘要:《小海》是一种古老的歌谣,从春秋至明清,一直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存续时间之久,为音乐史上所罕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察,可以确定它是一种形式非常古老的船歌,内容以即兴发挥为主,以扣打船舷作为节拍,声调激昂慷慨,具有自己的特色。

《天问》“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考30-32

摘要:过去注家解释《天问》“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四句,既不统一,也不准确。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文献考证,可以确定其为楚国与周王朝及其为拥护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的历史。

沈约和萧纲咏物诗的比较33-40

摘要:齐梁是咏物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沈约和萧纲又是齐梁咏物诗创作的中坚人物。通过对二人咏物诗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沈约与萧纲虽趋近相类却又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物象的描写方法及物象的结构方式、表达的主观情感状态及情感的丰富性与激烈程度上。因此,二人创作风格不同,在齐梁咏物诗发展与成熟的历史进程中所作的贡献也不同。这些差异是由时代诗风、个体际遇和思想资质的原因引起的。

论唐诗中的“猿”意象41-46

摘要:“猿”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里一个重要的动物意象。唐诗中使用的“猿”意象包括四个层面:善援之猿与善射之术,这也是构成“猿”意象最基本的层面;哀鸣与清啸之猿,分别代表了愁苦与超脱之情;心猿与听经之猿,它们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豢猿与放猿,文人在猿身上发现了自我,“猿”意象也最终成熟定型。

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47-51

摘要:刘禹锡通过诗歌酬唱、学习效仿、缅怀悼念和编著遗稿等方式传承和宣扬着柳宗元的诗歌。在中唐时代,由于柳宗元的“文名掩其诗名”,刘禹锡不仅是柳诗在当世为数不多的传承者之一,也为柳诗在宋代接受高潮的到来作了早期的准备。

宋末元初诗学思想述略52-57

摘要:本文主要从流派的角度对宋末元初的诗坛状况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宋末元初的诗歌创作在表现出繁荣风貌的同时,又分别流衍着江西诗派、四灵诗派、江湖诗派及理学家的诗风。另外,在地域差异及易代之际的政治背景下,诗坛还表现出南北诗风的不同。从中既可看出宋诗风格的继续流衍,同时,在独特的时代境遇下,也恰恰暴露出诗歌创作的一些不足。因此,诗学思想的重新建构成为了时代的需要。

闻一多旧体诗论略66-73

摘要:旧体诗创作是闻一多创作生命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对以后的“诗人闻一多”、“学者闻一多”、“斗士闻一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闻一多旧体诗创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基本上是求学时期的创作。可以说,旧体诗是阅读古典的感性报告,主要展现出以下三种精神:发愤读书、砥砺志行、报效祖国,因而具有了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多用典故等艺术特点。由于受到“五四”精神的感召,闻一多走上了新诗创作之路,但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情结使新诗创作始终笼罩在传统文化(包括旧诗在内)的影响之中。此后,他强调文艺要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相结合,虽然有过向旧诗创作回归的动向,但却不再发表旧体诗作了。虽然如此,旧诗始终是闻一多传统情结的载体,是我们理解闻一多思想及其变化的一把钥匙。

论古典短篇小说穿插诗词韵语模式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作用74-78

摘要:作为古典文学的主将,诗歌不可避免地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和辐射,以至于古典小说的行文中也穿插有诗词韵语,散韵结合的语言模式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特色。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中融入的韵文形式明显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少量到常见,由随意到规范的过程,并在不同时期演变出诸多形态。古典小说中的诗词韵语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故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文学艺术性。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评点与词话——杨慎评点《草堂诗馀》与撰著《词品》之关系79-83

摘要:杨慎的《词品》开词话之风气,在词学史上很有影响,也历来颇受重视。其实杨慎在撰著《词品》之前先对《草堂诗馀》进行了评点。评点与词话二者之间的材料相似处可以互相印证,论点引申处可以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综合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杨慎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84-90

摘要:纳兰词化用数量很多,特别是化用唐宋诗人及花间派词人的地方较多。他化用的类型有“明化”有“暗化”、有“正化”有“反化”,化用的方法有原句话用、增字化用、减字化用、改写化用等方法,纳兰词中的化用达到了自然典雅、了无痕迹、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词亦有史”解——兼评当代词创作91-98

摘要:不少当代旧体词作者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热点”,忽略了词文学的艺术性,批量产生趋时应景、贴标签的“口号词”,误以为是“以词存史证史”。“词亦有史”不同于教科书上说的历史意义。词反映的历史,首先是词人的精神史,其次是民众的生活史和人性史。澄清“词亦有史”的概念,明确词的艺术性在于这种古典的文学形式具有现代艺术观念的问题意识和引发觉悟的动力,才能发现“盲点”。现实中不可能有绝对完美的社会,词能够从常人不注意的角度和达不到的深度显现社会问题。以“弱德之美”展露批判的锋芒、以沉郁低徊的声音表达对理想的执着正是词文体把握时代精神的独特性。富有现代气息的当代词与先锋小说和新生代作品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期而遇发掘着寻找英雄和精神重塑的母题。沉默已久的词文体正从边缘向中心潜移,多元并存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专题考辨
彭孙遹行年考略99-108

摘要:彭孙遹是顺治、康熙年间与王士稹齐名的著名诗人和词人,其诗词文赋风行海内,影响深广,然生平现今几近湮没无闻,《清史稿》等史籍虽有传记,但或简略,或舛误,皆不足征。兹据其留存作品,同时参诸其同时代的各种别集、史乘、笔记等载籍,考证其生平、著述及交游。

韵文新书架108-108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会议综述
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09-111

摘要: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0-15日在风景秀丽的福建武夷山隆重召开,这是继2002年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辛弃疾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的又一次古代文学学术盛会。这次会议由中国韵文学会、中国陆游研究会、武夷学院、福建省旅游学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中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平市文化与出版局、武夷山市文体局协办。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书评
厘清杜甫的亲眷交游与杜甫创作的关系——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读后112-113

摘要: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要深入解读,离不开对其生平事迹交往的掌握,正如孟子在《万章下》所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人论世”。要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对作者有所了解,然后方能准确解读文本。对杜甫这样的大家而言,我们更应对杜甫的生存环境、人生际遇、以及交游和亲眷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杜甫的作品。

集成与创获——读吴蓓的《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114-115

摘要:作为南宋词坛大宗的吴文英,其《梦窗词》当时即享有盛名。尹焕——这位与吴文英兄长翁逢龙同榜进士的名流,在《梦窗词》序中称:“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黄升《花庵词选》续集卷十)吴文英的另一位密友周密所辑《绝妙好词》——被《四库总目》誉为“词选中最为善本”,收吴作十六首,远在自石、稼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