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陆游研究
陆游诗歌取径探源——钱锺书论陆游之一1-9

摘要:陆游是钱锺书先生非常重视的诗人。在《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以及新出版的《钱锺书手稿集》中,钱先生均以相当篇幅对陆游的诗歌创作进行评析,其考察是全方位的,对陆游诗歌创作取径对象的辨析就是重要内容之一。钱锺书先生辨析陆游的诗学渊源,首先拈出其关节所在,即陆游诗与江西派和晚唐诗的关系;其次指出陆游诗歌创作遍参前代、沾沔本朝名作的特点。

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流行10-19

摘要:明代诗学独宗盛唐,罢黜百家,宋诗也被束之高阁。直到明末,以公安派为前导,经钱谦益大力提倡,宋诗才逐渐流行于世,其中陆游是最为风行的一位诗人。到清代初期,诗坛甚至出现“今《渭南》《剑南》遗稿家置一编,奉为楷式”的局面。考究陆游诗歌的流行,与钱谦益的提倡大有关系,而钱谦益之注意到陆游,又是受诗友程嘉燧的影响。本文拟从钱谦益与程嘉燧的交游入手,考察钱谦益学习、推崇陆游诗的经过,并通过诗坛的反应来看陆游诗在清初流行的概况,为研究陆游在文学史上的流传和影响提供一点参考。

陆游效梅宛陵体初探20-24

摘要:陆游诗风与梅尧臣完全不同,然而他对梅尧臣诗的评价很高,并且多次作“效宛陵体”诗,这在诗歌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陆游对梅尧臣的称誉,侧重于诗歌的创作理论;对他的学习,侧重于梅诗“覃思精微”的一面。陆游对梅尧臣的品评和学习,是站在诗歌史的高度,不仅在字句之间,也在字句之外。

陆游乡土诗的文化魅力25-29

摘要:陆游的乡土诗天真、平和、亲切,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有着深广的文化维度。通过解读陆游诗歌,可开启一扇领略南宋江南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了解越地文化背景的窗口,其诗意写照与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将遗泽后世,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关注。

陆游、辛弃疾词内容与风格异同论30-35

摘要:陆游词的创作成就远不如辛弃疾,但词史上往往以辛、陆并称,这除了说明陆游虽仅以馀力作词,其词中地位却不容低估外,也说明辛、陆二家词内容与风格无论为同为异,都有不少值得并提或可以进行比较的地方。从南宋刘克庄开始,直至近现代,不断有人将辛、陆并称,视之为南宋豪放派代表人物,这主要是着眼于二家词内容与风格之“同”。但辛、陆的词学观和词作面貌宾有很大的相异之处:一,陆视词为“小道”、“馀事”,辛则倾毕生精力为之,以词为性情怀抱的“陶写之具”;二、因第一点而起,陆词中作者自我形象与主体意识的表现远不够集中和鲜明,而辛词则集中、鲜明而完整地表现了他作为民族英雄与时代精英的自我形象和主体意识;三、同样作为作者自我形象的呈现,陆词中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文臣的形象,辛词中呈现的是一个资兼文武的大将军的形象;四、就风格而言,虽然二家都趋向阳刚一路,但陆词多以旷达飘逸、轻倩流利见称,辛词则以纵横驰骤、沉郁顿挫为美。研究和总结辛、陆二家词的相异之点,不仅可以对他们各自的艺术个性作出准确的认知,而且还可借此窥见南宋前、中期词学思想的演变以及稼轩派内部审美风格走向的复杂性。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诗学专题
《陈风·月出》并非望月怀远诗的源头36-41

摘要:有不少文章认为《月出》是望月怀远诗的源头。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既有对《焦氏笔乘》相关评论的误解,也有对恋情与思念之情二者的区别不够重视的因素。《月出》是恋情诗,与望月怀远诗主题不同,不能归为一类。探讨传统主题的继承发展应该首先从思想内容入手。由于封建伦常思想和儒家诗教的限制和影响,上述两类作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望月怀远诗的发展自有其源流。《月出》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虚写的表现方法和以月光映衬女性美。

20世纪以来的《国风》“民歌说”与“非民歌说”之争42-47

摘要:源出于“风诗里巷歌谣说”的“《国风》民歌说”,在20世纪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国时期,是由于当时的主流学者胡适等人的大力倡导;1949年之后,则得益于渗透于各人文社会学科的阶级分析方法论的风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风》非民歌说”渐占上风,该派学人更为注重《诗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多从文本自身所涉及的称谓、器物,以及作品所体现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入手,来考订《国风》作者的身份。伴随“《国风》民歌说”主导地位的破除,《雅》《颂》诗的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

“物理固自然”——杜甫诗歌中的“物理”观48-51

摘要:杜甫较多地引用“物理”一词入诗,“物理”的内涵在不同的诗歌中又有所变化,但“物理”一词总是渗透了人事的感慨或兴发了诗人自我人生体验的喟叹,在“物理”一语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思想通脱的一面,也窥见了诗人苦闷的心灵。

论文学史上“苏梅”并称52-55

摘要:北宋前期诗坛,“苏梅”并称,非因二人诗风相同,实是欧阳修出于矫正当时诗坛风气而对二人的揄扬。不过,以现代的眼光,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考察,“苏梅”并称仍有其合理之处。并称中“苏”先“梅”后,则是欧阳修对苏诗风格的偏爱,以及苏舜钦当时影响高过梅尧臣之故。至于后世时有“梅苏”并称。则多暗含评价二人艺术成就之义。

论苏轼熙丰、元祐年间的政治取向56-59

摘要:熙宁元丰和元祐是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来政治纷争最为激烈的两个时期。本文从熙宁中外任州郡、元丰谪居黄州以及元祐还朝与外任三个阶段,考察了苏轼因政事纷争和仕途变迁而产生的政治心理特征,认为:既欲参政又畏祸及身是苏轼熙丰、元祐年间政治取向的主要内涵。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苏轼文学创作乃至北宋中期以来文学发展的面貌。

杨万里“性灵”观新探60-64

摘要:杨万里的“性灵”观是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命脉,标志着宋代诗学创作主体意识的转型。以沟通理学与诗学的关系为研究视角,将杨万里的哲学思想、诗学理论与具体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对其“性灵”观的独特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也许可以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刘嵩“宋绝无诗”说考论65-67

摘要:为明代文学研究者习用的刘嵩“宋绝无诗”论实际并不存在,刘嵩只有相似的“宋不足征”论。该论实是自南宋特别是元代中期以来的崇唐抑宋风气盛行的产物,站在理学立场的黄容对此夸大其词,而发动了激烈批判。

不拘旧套,另创新格——论李东阳的乐府诗68-72

摘要:在《李东阳集》中共有乐府诗三卷,计107首。这些作品不管是诗歌体式、艺术风格,还是题材、主题,都带有很大的创造性,与传统乐府诗绝不相类。这些乐府诗因体制特异,而引起时人与后人的高度关注,其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一直争议不休。客观、公允地分析西涯乐府的创新之处,并从历史上诗体的发展与演变、功能的转移与扩展等方面肯定这种创新的价值,应当也是一项有益有工作。

杜陵布衣踞词坛,白首骂座伧与蛮——论杜濬其人其诗73-79

摘要:杜濬生活贫困,而以气节、才能自负,言行狂傲。他与龚鼎孳、吴伟业、周亮工等私交甚深,否定他们仕清的行为而肯定他们仕清后对社会的贡献,这比较客观。其论诗继承、修正了竟陵、公安派的理论,提倡“真而不失其正”,“变而不失其正”,富有时代色彩。其所作诗歌,兼有陶渊明、杜甫的风格,既深沉郁勃。又清真暇整。其五言诗成就最高,尤以五律为最有名。

韵文新书架79-79

论方东树的诗学渊源80-85

摘要:方东树的诗学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其《昭昧詹言》一书中,此书可视为桐城诗学之大成。本文意在梳理方东树的诗学渊源,主要从三个方面:家学、父执辈的影响及师承,通过对方东树诗学渊源的把握和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辨明桐城诗学的渊源和走向。

说李白诗歌中的“一”86-92

摘要:“一”作为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清新自然之美,而且作为李白诗歌处理时空艺术的重要手法,体现了诗歌的气势之美,深情至诚之悲;同时,“一”字所体现的诗人个性、哲学基础和社会背景也为诗人之所以这样使用的手法提供了潜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词学专题
埋头尚识 举目常新——吴熊和先生学术印象之点滴93-95

摘要:在新词学的发展过程中,吴熊和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词学界有着突出的地位。从专题研究、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拓宽研究领域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