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初步分析5-11

摘要:基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通过的国家公园试点实施方案,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两大基本方面,即国家公园定义与功能定位,以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保障(包括管理机构、土地权属、资金机制3个子项)进行了初步分析,尝试归纳了各试点方案的特点与不足。尝试构建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层次认识框架,其中第一层次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第二层次为构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层次是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改革举措,并将试点实施方案的分析纳入认识框架。

国家公园体系规划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12-18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其中,如何在国家层面进行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并体现类型之间的平衡,密切关系到最具国家代表性的和最壮美的景观以及顶级遗产地能否得到切实保护。为此,针对我国国情,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美国、巴西、南非、新西兰、德国和俄罗斯6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通过对其国家公园体系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适用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的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遗迹两大类;2)制定中国国家公园的宏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参照国际经验,建立总面积约30万~80万km2的国家公园较为适宜。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19-23

摘要:通过分析保护地的定义、内涵与体系,从保护目标设定着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对保护地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新保护地分类体系的构建方案。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可将保护地划分为5类:I类——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II类——生态系统支持服务保护地;III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保护地;IV类——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保护地;V类——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可持续利用保护地。国家公园的类型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定位是国家旗舰保护地,旨在保护各国乃至全球最精华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产生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与国家象征和民族自豪感相关的文化服务。

风景区居民社区规划优化研究——以九寨沟为例24-29

摘要:以往风景区规划针对居民社区问题往往采取搬迁或缩减规模的政策,其实施难度往往较大,也容易造成风景区价值完整性的破坏和居民社区潜在价值的遗失。基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实践中的居民社区相关内容,分析居民社区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风景区规划中如何对居民社区专项规划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应妥善处理风景区旅游发展带来的社区人口集聚问题;将居民社区价值纳入风景区整体价值体系,慎重考虑社区搬迁;多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实施对象的细化和社区居民内生力量的培育等。

基于6个案例比较研究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保护模式解析30-33

摘要:随着世界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中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机制也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模式逐步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模式转变。选择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宁夏云雾山、吉林敬信、青海甘达和江西渔潭6个案例,通过比较研究,从组织体系、保护内容和保障制度3个方面解析案例形成的6类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即社区共管、社区参与管理、协议保护、保护地友好体系、社区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小区。模式的共同点是以社区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引导社区参与保护;不同点在于引导方式、协调机构和保障制度的差异。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从法制建设、资金保障、引导方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机制提出建议对策。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论坛
生态园林的思想内涵与规划设计实践34-39

摘要:“生态园林”的概念自从提出来就定义宽泛,人们的理解莫衷一是,其在实践中更是停留在表象或技术上,未在思想和方法等深层次上产生作用。应将园林学科特点与生态学结合,探讨生态园林的思想内涵,形成基于生态学的园林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从而提出生态园林更为科学合理的定义,总结出生态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并以3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来说明。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40-47

摘要:城市中的荒野是珍贵而脆弱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而在城市迅速扩张过程中,以自然本身的进程进行演替的荒野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梳理了荒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以及在美国、欧洲及中国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与荒野的联系,论述了城市环境中荒野的特点及价值,并以城市中不同尺度下的荒野景观实践为例,探讨未来城市中的荒野面临的挑战以及荒野如何与城市人居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理论
中国传统山居观对环境设计的影响48-51

摘要:首先阐述了中国传统环境思想的概念,论证山居是古人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环境思想的行为实践。其次,解释了山居的概念和象征意义,分析了选择山居的缘由,以及居者文化背景与山居空间营造和语境形成的关系。最后,解读了山居对环境设计的影响。山居选址影响了传统环境设计中对选址方位的判定。山居空间营造方式创造出“幽、曲、转、折”的设计手段、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以及不同语境的空间形态。山居所体现出的空间动态性则开创了传统环境设计中相同景致在不同时间上多重变化的独特设计手法。通过对山居环境空间的分析,论证山居观对传统环境设计的影响,并且认为这种影响对现代环境设计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GIS在国外风景园林领域研究前沿52-58

摘要:以科学引文索(ScienceCitationIndex,SCI)核心合集中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在风景园林领域应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依据,回顾了GIS在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重点介绍2006—2015年间的主要研究热点,并对其新兴发展趋势做出展望。结果表明,研究集中于城市绿地变化及城市化、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景观评价工具、乡村规划与农业规划、流域土壤侵蚀与水质水量关系、地理设计与增强现实,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景观可视化等方面。其中,公众参与GIS(PublicParticipation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PPGIS)、绿地公平性、地理设计和景观可视化分析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

大连滨海路海岸带美景度评价研究59-62

摘要:海岸带开发建设已成为沿海城市景观发展的重要内容,既要促进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又要兼顾生态性、美观性及协调性。根据海岸带湿地相关理论和景观视觉资源评价原理,利用水文地貌法构建了海岸带美景度评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滨海路海岸带自然环境和防护设施的要素,分析了海岸带环境景观特征与景观认知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水文地貌法的美景度评价模式与景观感知的问卷调查评价模式有较高的相关性,并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有较好的解释。研究成果为海岸带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实践
古典的隐喻——宁波玖著里景观设计思考63-67

摘要:介绍了宁波玖著里景观设计的项目背景、思考、设计和建成过程。通过该项目,尝试在一个现代城市宅园项目中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髓。结合项目设计,着重谈论了几个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主要概念:“度”、景观“叙事”、空间“节奏”,以及景观“元素”。该项目希望能做到兼收并蓄,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结合,创造出既属于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现代景观。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植物
基于原真性探析的西湖水生植物历史研究68-72

摘要:对西湖水生植物的原真性进行探析,从文献、地方志、诗歌、绘画作品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种类,实地踏查西湖现状水生植物的种类与应用形式。通过两者比较研究,得出保护古树名木、维持现有稳定群落、适度恢复传统水生植物景观的策略,强调西湖特色水生植物与西湖遗产价值载体的原真性维护。在新时期满足当代的景观需求,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差异性,又使得西湖水生植物景观在传统文化特征的轨迹内有所变化与演进。

武汉市张公堤绿道植景评价研究73-76

摘要:以武汉市张公堤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植物认知的生命、美学、空间、文化4种特质,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生态效益、美学价值、空间适宜性、文化效益4个因子为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进行植景评价。旨在为绿地植景建成后评价以及植景设计提供设计建议和参考。结果表明:选取的20个样方中,Ⅰ级植景样方占10%,Ⅱ级占40%,Ⅲ级占50%,无Ⅳ级。其中,大部分样方在生态效益、空间适宜性上都符合基本的要求,而科普教育设施的匮乏,立意阐述的缺失,植景与文化遗址之间联系不足是拖累整体的重要因素。

中国园林杂志园林生态
从生态的尺度转向空间的尺度——尺度效应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77-81

摘要:从尺度效应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途径入手,探索广义的生态学研究尺度转向空间应用尺度的方法,从而在实践中通过多尺度空间规划回应研究对象的自然组织尺度特点。首先分析了尺度效应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尺度的组织维度可构成一种多层次的功能-结构体系,即“多尺度的组织嵌套体”,继而界定了尺度嵌套与尺度转向的定义,认为“多尺度的组织嵌套体”可对应转向“多尺度的空间嵌套体”,最后提出了尺度转向的机制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多尺度空间嵌套模型的应用方法。

从美国“绿道”到欧洲绿道:城乡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82-87

摘要:自广州市增城区践行绿道开始,由慢行道和开敞空间组成的绿道建设在中国大力发展,在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健康休闲的休憩空间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增城区的绿道实践过程中,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关爱等问题逐渐凸显。通过对比美国和欧洲绿道的建设情况,厘清绿道与生态廊道及生态网络的衍生关系,总结出基于生态网络构建的绿道规划方法,为广州市增城区绿道建设注入具有自我维育能力的生态功能,丰富了绿道的形式,为我国生态网络化的绿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

校园景观对局地热环境影响研究88-91

摘要:热环境设计是校园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校园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对于南方炎热地区更为重要。目前对校园景观更多从空间形式、行为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景观类型选择与局地热环境的关系。通过在夏季典型日对校园不同景观下垫面周围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定量分析草地、乔木、水体、花岗石铺地、透水砖铺地对环境的热效应,结果表明透水砖在连续晴天状态下并不具有蒸发降温功效,草地和水体对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能降低环境温度1.3~3.3℃,增加湿度10%,乔木的遮阳效果是改善热环境最有效的措施,能降低环境温度达4℃,对局地环境的热作用时长不到硬质铺地的1/3。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调查与分析
基于游客行为偏好的传统村落景观情境感知价值研究92-96

摘要:围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寻找景观情境感知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主线,将景观感受旅游行为的主体与景观环境组织的客体相结合,基于景观感受行为理论,以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以游客的全游性/小空间性行为偏好、体验性/参与性行为偏好,以及重游性/推荐性行为偏好为线索,对传统村落景观情境的完整度、交互度和印象度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和评价,探讨了景观情境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照片、动画媒介在城市植物视觉景观评估中的替代效应研究97-102

摘要:植物视觉景观评估研究中,常以照片为媒介给评估者进行评价。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动画模拟在众多领域得以应用。通过研究比较照片与动画媒介作为城市植物景观实景评估的替代效应差异。在城市中挑选5处能代表当地城市植物景观的实景样地构成实景组,同时制作实景照片与动画。选择384名当地高校本科生分为3组分别对城市植物景观的实景、照片和动画依照22个景观感知属性进行评估。以实景组的数据为参照,将照片组与动画组的数据分别与实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感知属性范畴内发现动画媒介对实景评估的替代效应在安全感、神秘性、层次感和新奇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照片媒介在亮度、空间通透、自然度和植物覆盖度方面有较好的替代效应,动画和照片作为媒介在熟悉感、尺度感、植物种类和空间连续方面对实景评估的替代效应相当;在对城市植物视觉景观总体评估方面,动画相比照片的替代效应更好。该研究为今后植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