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 风景园林小气候
上海国歌广场热舒适研究5-11

摘要:主要讨论上海国歌广场夏秋冬三季物理环境及广场使用者的热感知和偏好。现场进行小气候实测和问卷调查,21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8份。研究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形式评价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预测平均投票(PMV)、生理等效温度(PET)和标准有效温度(SET*)3个指标。结果表明:1)广场夏季热舒适问题相较秋冬两季更为突出;夏季,80%受访者期望空气温度降低、风速升高;秋冬两季,近半数的人希望温度升高、风速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夏季,居民太阳辐射偏好与空气温度值呈显著负相关;秋冬两季,居民风速偏好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太阳辐射呈负相关;2)预测PMV不适合评估上海广场户外热舒适;使用P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6.2℃,热舒适范围为7~25℃;使用S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7.1℃,热舒适范围为10~24℃。本研究成果可为风景园林师优化上海高密度环境下的户外热环境提供评判依据。

上海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冬季微气候感受分析12-17

摘要:住区风景园林空间是城市人群出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使用者对微气候的感受直接影响其空间使用的频次和整体体验。以3个上海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为实验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在广场、滨水、亭廊和庭园4类风景园林空间内进行了为期9天的冬季测试。研究运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进行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的量化计算,对人体在微气候(即热、风、湿因子)环境内的理论感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因子是影响冬季人体感受的最关键因子,其中微气候子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人体舒适感受的根源。各实验空间中,广场区的理论体感最佳,亭廊区其次,这2类空间共有的微气候特征为:太阳辐射强、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较低、风力微弱且不持续。实验证明大面积开敞硬地形成的热量场、匀质的立面围合形式和开敞的顶面可满足上海冬季体感舒适要求。结论中对风景园林空间顶面、立面、底面的建议可作为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冬季微气候适宜性设计的参考。

高密度地区广场冠层小气候效应及人体热舒适度研究——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例18-22

摘要:为揭示高密度地区广场不同冠层与热环境间、人体热舒适度与行为活动间的关联特征,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夏两季昼夜连续监测。研究冬夏季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场地阴影的影响,解析不同冠层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组间差异、冬夏差异,并归纳其作用规律。通过对比行为注记与人体热舒适度数据,分析空间热舒适度对广场单位面积人流量的作用规律,并据此提出小气候适宜性广场的设计策略。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研究进展23-28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人居环境品质的关注与追求,如何在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中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与风景园林师努力的目标。风景园林对于城市小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局部气候条件的改善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论述了风景园林小气候的概念、评价指标及其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园林小气候在我国研究发展的建议及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的风景园林小气候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空气动力学模拟的城市绿地局地微气候效应研究29-34

摘要:在城市社区2km内尺度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空气动力模拟软件,融合绿地生物特征解释式,设置城市近地面层典型气候条件,模拟社区建筑群与绿地之间的局地微气候风温效应场景。模拟实验结果证实,绿地与建筑区域之间的气候效应与其布局方式密切相关,绿地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微气候风温环境的变化。正是由于不同空间格局绿地营造的不同微气候环境,因而不同规划设计方案对生境状况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从模拟结果来看,在绿地的不同布局环境中,绿地与建筑区之间微气候的风速大小、风场分布及温度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来确定的。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微气候营造——以瞻园为例35-39

摘要:以瞻园为例,探究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中,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风速、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气象元素的分布情况。在遵循气候适应性理念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各要素密度、布局形式以及要素间的组合方式与冬季增温、避风、增湿,夏季降温、通风等微气候营造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地解读传统私家造园对微气候环境优化和改善的具体理法,尤其为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小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设计及空间组织提供设计策略和科学依据。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
《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和申报评审管理办法》修订解读40-43

摘要: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并实施。紧扣新标准,回顾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修订目的,着重剖析了新修订的标准指标体系,包括考核指标增减、考核重点、考核要求等,最后解读了申报评审管理办法修订后的突出特点,以期更好地指导各地科学创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实践
构建南疆戈壁最美公园,丝路亮点助力拜城腾飞——记新疆拜城县喀普斯浪河公园设计44-48

摘要:如今的拜城虽然是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个偏县、小县,但在历史上却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线上;是当代产业方面的富裕县;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商贸、工业、农业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特色县。通过在戈壁荒滩上超大型公园绿地项目的建设,立足当地生态本底与文化资源,激活拜城的文化遗产潜在价值;运用创新性的设计手法,以文化为脉,用多样性应对思想的极端性,用包容性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极具特色的休闲游憩场所,为新疆树立荒漠绿洲的生态典范,以此大力提升城市的核心吸引力。

江阴市滨江船厂公园保护改造与更新49-53

摘要:工业遗址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是把工业遗址改造成公园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借鉴国内外工业遗址公园设计案例,以江苏省江阴市滨江公园之船厂公园为例,总结了船厂公园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从直线路网设计、工业遗迹改造、场地复绿及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阐述了遗址公园在城市工业遗迹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同时也总结和反思了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坚持与妥协、“着墨”与“留白”问题以及项目竣工后市民的反响,以期指导滨水开放空间的更新实践。

中国园林杂志专题 2016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选登
中国大陆风景园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美风景园林教育探讨54-57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相关学系发展迅速,但要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改变对待自然资源生态运用的思维,回应人文社会经济效益多元价值的整合,实现人类社会面向更安全与健康、更具福祉与美质的真正实践。依此,首先探讨并回顾美国风景园林在过去150年的历史与传承,以纽约重大工程部门风景园林的实践和经营管理要求为始,检视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分析并对比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风景园林学运用的2种方法论,提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整合性方法。同时,风景园林教育应改变只有风景园林景观的狭窄思维,放弃成见,不纠缠于学科命名,而以解决目前社会人民所遭遇的各类问题为依归。最后,建议通过“思考-准备-练习-提升-检核”的步骤,达到上述“更安全、更健康、更具福祉”的社会目标,从而达到风景园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鱼与渔——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景观学理论》LAT教学模式58-62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研究生必修课程《景观学理论》的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反思内容灌输型教学属于典型“授人以鱼”的方式,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需要适时地向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授人以渔”的方式进行全面转型,包括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调整及教学成果考查4个方面。提出《景观学理论》LAT新模式,确定了刘滨谊教授的“三元论”作为理论核心,建立“概述-三大理论版块-总结”的总体构架,对三大理论版块中就“三元论”中的三元——形态审美、环境生态、社会游憩进行梳理,形成理论批判为主线的讲座串联(lecture)、实践反思为特征的案例分析(analysisofcase)以及互动启发为手段的研讨教学(tutorial),即LAT的全新教学模式。

“由情入理”——基于原型认知的中国园林史教学模式研究63-67

摘要:过于强调类型、形式、空间的园林史学教学模式,割裂了中国园林显性物质空间与隐性价值观的关联,导致中国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法被理解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探寻适宜于理解中国园林价值观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结合重庆大学中国园林史“原型认知”的课程改革,提出园林文化原型的文本解读、经典考察和实践重构3个教学阶段,对学生系统理解、掌握中国园林的情理融合具有积极作用,以期为中国园林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风景感知-空间建构-生境营造——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教学研究68-73

摘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总结多年来持续探索适应背景的风景园林植物教学经验。新一轮教学研究提出将植物内容贯穿于主干设计课程序列的思路。教学实践从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建立“风景感知-空间建构-生境营造”环节,以设计训练和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认知植物的作用。同时,风景园林植物专题课程系列探讨从整体认知和设计问题视角拓展理论知识教学,依托2个实验花园开展“植物与生境”实践教学。

引导拓展融合——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74-77

摘要: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Ⅰ课程改革注重题目选择的综合性,加强前期调研分析,深入设计主题,实施过程控制,分阶段布置任务,并完善成果评价机制。从课程设计环节出发,阐述课程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选择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真实地块,便于学生深入基址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过程控制有效保证课程进度和方案完成质量。成果评价机制,培养学生汇报能力和从多学科出发,多种能力解决风景园林复杂问题的能力。

风景园林硕士实习基地管理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78-81

摘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由于其特定的职业背景,决定了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北京林业大学自2005年起探索专门针对风景园林硕士的实习基地管理系统建设方案。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实习基地管理系统建设的初衷,实习基地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工作开展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目前实习基地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助力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论坛
从国外绿化评价体系看运用管理手段促进室外环境改善技术集成82-86

摘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和引导技术集成是提高城市绿地综合效益、改善室外环境的有效途径,而管理手段则是推动集成、保证质量和提升效益的关键环节。综合分析德国柏林、瑞典马尔默、美国西雅图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以及英国西北区5种绿化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管控目标、评价方法和管理程序,讨论管理手段在促进室外环境改善技术集成方面的特点,结合中国实践提出4点建议,包括因地施策、精准管理;目标导向、注重实效;多元引导、促进集成和全程严控、保证质量。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植物
昆明主城区2016年冬季园林植物冻害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87-91

摘要:极端低温天气是制约城市园林植物分布与应用的重要生态因子。2016年1月22—26日,昆明市遭遇了30年未遇低温寒潮天气,致使园林植物不同程度受冻,对城市绿化造成巨大损失。通过对昆明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园中的园林植物的实地调查,结合资料查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来热带、南亚热带园林植物受冻害普遍,冻害等级与区域性气候、植物种类、城市热岛效应、立地环境、配置形式、栽植养护等具有相关性。在讨论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减轻园林植物冻害的建议。

光影在自然式园林植物造景中的运用92-96

摘要:自然光影是最无价的设计手段。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光影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在景观效果、意境营造以及植物空间的加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了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介质下的光影给植物景观带来的特殊效果,论述了借助于现代材料和技术,可以使植物与光影结合,形成更加缤纷多彩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