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主编心语1-1

摘要:为什么我国在自然科学上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自主突破不多?除了投资效益后滞效应,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目前的论文和职称的评审制度造就了一个很坏的学风一热衷于抓小题目、专门化的题目和可实操的题目.于是,研究者和学生都越搞越专,思维越来越狭窄.既具有扎实基础,又能够横跨多学科,思维发散,联想活跃的人已越来越少.

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5-10

摘要:通过照片访谈,对乡村景观视觉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不同人群对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此方法将研究所针对的乡村景观按公众喜好进行排序,并将景观中包含的各种元素对视觉质量的贡献及其属性有效地筛选出来.以山东烟台初旺村为例对方法进行了应用.调查中所用的图片包含乡村景观的可视性元素,如建筑造型,景观植被等.研究者从200张120°全景照片中选取30张进行访谈,并选择50位村民及50位从业者通过照片以找到景观中明显的特性为前提,对代表景观的视觉特性的元素进行了筛选与评价.结果显示,不同人群对同一乡村景观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不同的特点、功能与意义.因此,在制定针对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当考虑多方偏好及因素.

北京川底下村乡土聚落边界景观形态解析11-15

摘要:乡土聚落边界景观是限定聚落领域范围、展现聚落整体风貌、承载聚落中行为活动和精神文化的建成环境景观.从宏观二维视角和景观空间视角分别对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形态构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这些特征以及发展和破坏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对策.

中国乡村复兴与乡村景观保护途径研究16-19

摘要:中国文化的根与传承者在乡村,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大多研究乡村文化者属于文化的殉情者,并非真正的文化传承者,文化者所谓生活方式,言传身教,为人处世的规则.当下中国的城市可能是最缺少传统文化的地方,或者是最缺少文化的地方.所以我们城市人才经常要打造文化、塑造文化.乡村与乡村景观保护是中国文化保存与传承的最后堡垒.通过乡贤计划、运行机制、经济产业、宗教计划与城乡计划五大方面初步论述了中国乡村复兴与景观保护的可能途径与振兴计划.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20-23

摘要: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偏离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规划建设策略,以乡村景观的乡土特色为策略依据,分析了“四宜”规划建设的内涵,借助AHP层次分析法及数学模型确定“四宜”策略评价模型与方法,得出了“四宜”策略的各个指标权重,依托“四宜”评价的指标权重,结合乡村景观特色,提出“四宜”建设内容与策略.

南坪河上的“九甲”人家-多民族聚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初探24-28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从村落自然与民族分布、民居空间形制、造型与装饰入手,诠释了广西恭城县南坪河流域传统村落“九甲风格”的景观特征.深入剖析文化景观形成原因,认为不同时期的民族迁徙是形成多民族聚居的基础;文化的空间传播促成民居空间形制的统一与差异;精神信仰上的认同导致建筑造型与装饰风格趋于一致,并有利于延续地域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纵向时间、横向空间及精神层面构建多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拓展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

从乡居到乡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土景观的认知概述29-32

摘要:乡土景观是地域性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农耕时代、转型期和城镇化时期3个历史阶段乡土景观的认知分析,认为乡土景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文化变迁的时代映射,即异质文化影响下的融合渗透.厘清乡土景观认知的演化路径和内在规律,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下传统村镇的活化与复兴.

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土景观多样性33-42

摘要:中国是景观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然而这种特质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自然与文化的视野下,对国土景观有整体和深入的研究,认识国土景观的产生、演变、现状和发展趋势,认识景观的自然与文化价值,在景观的保护、修复和转换中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变革的过程中,经由漫长历史岁月沉积下来的国土景观仍然受到珍视,每一片土地的景观独特性都能够持续,国土景观的多样性得到维护.

城市现代化情形下环境异质与景观趋同的分析43-47

摘要:现代化是城市更新中的一个关键词,既显明弃旧扬新的建设与发展,又呈现城市既有性与创造性存在的矛盾与复杂,而且还指向环境异质和景观趋同.基于城市现代化的情形,分析了空间权利更替与层级化、环境重构与异质化,以及权力作用下景观生产的趋同性与拼贴性等现象.提出城市进程需要一种正义体系的建构,即人文景观与地域类型学为支撑的、共生情境与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运行机制,进而在重视既有环境的存续中创建符合于社会公意的城市现代化.

基于“分期”及“接口”概念的城市更新活化策略研究-以澳门祐汉街区城市更新活化为例48-52

摘要:祐汉区作为澳门移民集中区,经历80多年的发展,从澳门最早的“新村”逐渐进入衰败期,片区亟待活化.活化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持片区的活力,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并带动澳门关闸区域的城市再生成为重要课题.分期更新、相互衔接成为改造设计中最重要的手段,以服务改造过程的城市生活为主旨的分期接口空间得以强化.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分析53-57

摘要: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中国知网CNKI和WebofScienceTM数据库分别统计国内“新型城镇化”及国外“urbanization”相关研究成果,对文献的作者、发表年份、国家、学科类别、期刊名称、关键词等,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比较.通过系统回顾中国新型城镇化以及国际城镇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热点领域,讨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其中的成绩和问题.城镇化多学科参与的特点要求研究者不仅能在经济领域有所贡献,还应从社会制度、城市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等更多维度出发展开研究.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构成要素解析58-62

摘要:庭院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蕴涵着传统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从庭院空间边界要素:墙、门、门窗、檐廊、柱廊、影壁、水面、铺地以及独立要素:山石、植物、亭、廊等构成要素的层次特征出发,逐一分解,探讨边界要素在庭院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传统庭院空间布局,总结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组合与布局、建筑形制与构造、景观构筑与排列的具体符号表达与存在方式,尝试在研究与学习的角度上,对现代空间景观设计的文化深意及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方面有所裨益.

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研究63-70

摘要:在西方文明强势的当代,基于传统山水审美的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研究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既是我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保护问题的内在需求,也是弥补国际组织在遗产地审美评价中长期缺乏中国视角的外在需求.立足于我国风景区、遗产地在西方审美评价标准下进行价值识别中的现实问题,继而挖掘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的4个特点,并以此提出了审美中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视角.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传统山水审美生成模式、作用机制,提出了审美价值中主体差异性和历时性这2个重要属性,突破了理论界常规的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的单向性局限.在新的认识框架下,以黄山为例,相继阐释了历时性和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的过程及其结果.将新的审美价值识别框架下所识别出的审美价值,与世界遗产OUV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这2套体系下所识别的审美价值进行比较,以证实该审美价值识别框架的积极意义.最后阐释了该审美价值识别框架对于风景名胜研究和保护的积极意义.

国际采石场遗产研究的探索与实践71-76

摘要:采石场具有不易分辨的隐蔽性与分布地域的广泛性,已成为最易被忽视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采石场的遗产研究,显示出对历史时期资源利用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的认识逐渐增强.而已有的中文研究文献集中于采石场的环境治理,鲜见历史采石场的遗产研究.为此,阐述分析国外采石场遗产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领域、主要进展与学术展望,以作借鉴之它山.

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77-81

摘要:文化线路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内容最为繁杂、规模最为巨大的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和自然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不同区域人群的冲突、交流和合作.首先以现有文献为数据库,提取了典型的中国文化线路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文化线路持续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其历史职能多以交通和贸易为主.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中国文化线路的发展对策,即进行系统调查和细分研究、重视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强化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建立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鼓励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看中国风景园林研究热点与框架82-86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体现学科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以2004-2015年风景园林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对象,分析了项目的资助数量、资助单位与研究主题,以期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以“城市”与“绿地”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主题较分散,尚未形成一致的学科共识.最后,提出了风景园林学科学研究的参考框架,即应在不同时空尺度下,以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研究内容,探讨“状态-过程-机制-影响-决策”相关科学问题.

文人山水园林的观照与流眄-基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的全景式复原87-93

摘要: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视觉经验是园林创作的基础之一,文人在园林绘画创作中从多重角度对园林的观照,是文人山水审美的综合呈现,也是产生园林空间和意境的起点.文章基于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的园林绘画作品中呈现的文人视角,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针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中的作品进行了园林空间分析、视觉经验总结及景点路径复原,并生成了明代拙政园全景式画卷,试图追溯东方古典山水艺术的视觉思维与园林境域观望的一致性[1].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朱观海先生逝世93-93

摘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原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观海先生,于2016年8月15日凌晨零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昌逝世,享年77岁.朱观海同志出生于1940年6月14日,江西修水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