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国家公园
论国家公园的国家意识培养5-10

摘要:国家公园作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除了生态保护、遗迹保存、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国家意识培养的重要功能,主要包括国家形象强化、国家历史认知、国家精神弘扬等,其中包含国家价值观、道德观等在内的国家精神弘扬尤为重要,这些精神很多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将“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国家意识”作为建立国家公园的核心目标。与国家公园类似的中国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由于认识错位加上商业化、超载化等原因,在国家意识培养上存在较大缺陷。在今后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必须全面认识国家公园的功能,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强化国家意识的展示和培养。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11-18

摘要: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定文件中对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等方面的规定和问题。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设想:增加国家公园类型,保持原有类型,同时重新评估和调整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在保护对象与资源品质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共同代表我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共同代表我国“最美”的自然山水;国家公园是综合价值最高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以保护单一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利用强度上,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具有最严格保护的、禁止人类活动的区域;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在利用强度方面的分区控制提出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得以重构的4个保障。

论中国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19-24

摘要: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公园试点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但对于国家公园体制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国家公园内涵的解读,强调国家公园的精神文化功能价值,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是整合和优化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并对保护地体系结构、管理模式以及国家公园试点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思考建议。

国家公园声景研究综述25-30

摘要:以国家公园声景为研究对象。首先定义了声景的概念,简述其发展脉络。重点对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公园声景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规划管理、科研监测等进行了综述和评述,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贡献,并对各国声景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基于中国相关保护地声景研究现状和国家公园声景特质,探讨中国国家公园潜在的声景研究方向与意义。

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管理体制特点评述31-35

摘要: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区,野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预留地、社区保护地和邦立森林保护区作为缓冲区或廊道的“动态”保护地体系。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模式从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为中央统筹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走向联合社区的“积极保护”。同时,印度通过建立委员会、推进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实现了由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管理的模式。

国家公园理念的全球扩展与演化36-40

摘要:作为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地发展模式,国家公园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国家公园各阶段的发展模式变型,梳理国际国家公园定义的流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公园定义和设置目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有效掌握国家公园概念发展的主要规律和趋势,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筑塘、围垦和定居——萧绍圩区圩田景观分析41-48

摘要:萧绍圩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在约2 000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越民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栖居富饶的圩田景观。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萧绍圩区景观分解为一个自然、耕植和聚落系统的叠加,借此简要论述萧绍圩区圩田景观的形成过程。然后,从由海塘、河网和闸堰设施组成的圩区水利系统、圩田子系统以及由孤丘聚落、塘堰聚落、溇港聚落形成的圩区聚落系统这3个部分对萧绍圩田景观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圩区所具有的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和文化的衍生性等相关特征。

传统园林文本的现代转译:园林建筑的本土探索(1945—1989年)49-53

摘要:分析1945—1989年中国园林建筑设计师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延续园林传统的方法,认为其本质是对传统园林文本的转译,并从词形、句法2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转译方法。结果表明:园林建筑实践者对传统园林文本的转译倾向于“显性”的方式,将传统园林建筑外部特征与传统园林文本的表层结构融入园林建筑设计。结论认为在技术层面上,转译手法对当下的实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基于农户调查的寒地村镇公共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策略54-59

摘要:村镇公共开放空间是农户活动的物质空间依托,是连接村镇功能体系的空间桥梁。由于长久以来缺乏足够的重视,村镇公共空间出现空间布局失衡、功能单一、设施不合理等问题。寒地村镇受到气候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户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利用率更低,相应降低了村镇的活力。选取东三省及内蒙古北部地区的典型村镇作为研究区域,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现状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策略。

基于城市更新的西方当代园林展研究——以德国、荷兰及英国为例60-66

摘要:西方当代园林展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活动而产生。70年来,西方园林展在其城市更新的不同阶段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城市更新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当前,园林展在中国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时期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分析德国、荷兰、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园林展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总结在城市更新视角下园林展所具备的战略性、事件性、开放性与生态性以及弹性与可持续性4个特征,进而归纳园林展对城市更新的作用方式,以期为中国未来园林展的举办和城市更新提供借鉴。

城市公园延长开放适宜性的评价研究——以上海市公园为例67-72

摘要:面对公众日益增加的夜间休闲游憩需求,评价城市公园延长开放的适宜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公园自身属性特征、公园开放基本条件、公园开放保障条件3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城市公园延长开放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上海典型公园的延长开放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公园的延长开放适宜性总体上较为适宜,社区公园的适宜性高于综合公园,居住区内公园的适宜性高于商住混合区内的公园。公园内部空间的安全性和夜间保障设施的完善性对延长开放的影响最大,充分体现了公园日间开放和夜间开放的差异性;同时健全公园管理体制和增加人员经费对延长开放起保障作用。

基于视觉感知的城市儿童公园入口空间吸引力研究——以广州市区儿童公园为例73-77

摘要:儿童公园入口空间是儿童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者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载体,对激发其愉悦感和游玩兴趣发挥着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以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入口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使用人群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单因素因子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公园入口空间主题、平面结构、立面形态、空间大小、开敞度、装饰元素、标识及色彩等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其中影响入口空间吸引力强度的关键因素及差异,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中国儿童公园建设及优化提升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传统园林中“亭踞山巅”的再认识:作用、文化与观念变迁78-83

摘要:无论是根据历史文献还是现有遗存,“亭踞山巅”在传统园林中非常常见,然而当代研究对此常有质疑或忽略。针对这种现象及反差,研究“亭踞山巅”旨在获得一系列的历史性认识。从大量命名及文献中可以看到,山巅之亭的作用主要是观景场所,而非被观对象。根据深入历史语境下的当代研究,山巅之亭所反映的“自然”与“人工”之间的文化内涵,是自然景物与人工营造之间的连续一体、和谐共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而并非人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矛盾。根据对晚明园林的研究,“画意”成为造园叠山的宗旨,以及因为张南垣的影响力,使得形式构图及尺度问题变得突出,从而一直影响至今。

隋唐关中地区风景营造的本土理念与方法研究84-87

摘要: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以隋唐关中地区之典型风景为研究对象,探析本土特有的风景建构传统、营造理念及方法。在具体阐述了风景营造之“寻胜”“立意”“营建”“塑境”等特定举措后,提出本土风景营造之关乎“人”的“观游”价值与“感悟”价值;并进一步从关中区域视野审视风景体系的构建方法,初步总结了本土风景营造的内在机理和地域性意义。

中国与日本园林的“借景”源流88-92

摘要:中日园林间渊源极深,“借景”可谓显见的共通术语之一,并为《园冶》所极力推赏。介于此,考察了“借景”术语的起源以及在中日园林间的流传,具体比较了“借景”在中日古代文献中的情形以及中日近代园林研究对“借景”的阐释,发现“借景”先于《园冶》肇始并早已传入日本,但在中日古代园林中皆未见多少回响,而近代园林研究则从《园冶》中再发现了借景。进而试图挖掘中日园林关联性的一个方面:中日园林智慧相通,但日本园林自有其鲜明特征,日本园林对“借景”的阐释亦渐受其独特性左右。

山川待人——武陵容美土司园墅营造及其意匠93-96

摘要:明末清初,容美土司曾系统地建成衙署园墅和行署园墅,这些园墅被分散建设在地势险要、风景灵秀的山川、洞穴之中。其营建大多结合军事防御,构景常巧借自然,体现了容美土司的“山川待人”理景思想,以及对“隔世桃源”意境的追求。

狮子林:元江南临济山林禅的孑遗97-100

摘要:世界遗产、苏州名园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创立者天如惟则禅师是江南临济宗传人。历经600余年风雨变迁,狮子林亦寺亦园,屡易其主,现虽已改变了初建时的风貌,但大型拟态湖石假山群及多处禅意景点皆渗透禅理,营造出浓厚的佛教幻想意境,保留了山林禅的气息,成为元代江南园林临济宗孑遗,在中国寺庙园林史上硕果仅存,成为狮子林最令人瞩目的文化价值。

阿房宫与自然山水空间的关系研究101-105

摘要:通过对关于阿房宫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近年来阿房宫及秦、汉时期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同时在前人对西安历史地理环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复原了阿房宫周围的历史山水格局,研究了阿房宫与周围山水格局之间的关系。此外,考古人员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东侧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湖泊遗迹,结合秦汉时期其他宫苑理水造园的实例考证推测,认为这些湖泊遗迹是正在建造当中的引水所造的人工园林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