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 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
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的生态智慧——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5-10

摘要:作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而鲜活的地方生活经验与生态科学价值。有关乡土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文献多数集中在对传统聚落整体以及居住建筑的研究上面,而对其他广泛分布的乡土建筑类型几无涉及。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乡土公共建筑为例,通过对村民自行搭建的洗衣亭之尊重自然和朴素营建技艺的剖析,探讨乡土公共建筑所富含的生态营造智慧,以期丰富与深化对乡土建筑的多样性认知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模式研究——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当今历史村镇保护的启示11-14

摘要:当今,中国各行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尤其在城乡规划行业当中,村镇保护类规划与“记得住乡愁”等具有情感特征的词汇之间关系更为紧密。村镇保护类规划是我国当前最受关注的规划类型之一。然而,现在编制的村镇保护规划更多的是关注物质空间,对于内在的非物质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传承不力,导致地方文化似是而非或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固定在某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或者只表现在一组有价值的建筑物方面,更重要的是其真实生动的人文历史和乡土情怀的“延续式”发展。以3处台湾地区特色社区营造经验为例,提出村镇保护类规划除了“直接和简单”的继承物质文化载体之外,更需要对地方内在文化的复杂意境进行具有情感性、持续性的传承,以真正探索实现文化的活化发展,从而尝试对当今传统村镇保护方法提出建设性建议。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15-19

摘要:数据时代催生方法变革,公众关注的“历史文化村镇”问题值得专业人士加以重视。中国历史文化村镇数量众多,而保护规划模式单一,故类型研究是数据化研究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差异化研究的需要。通过对75个村镇保护规划文本和第一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归纳,从基础数据、形态特点、景观特色、保护方法4个方面对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单因素细化分类,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数据库建立和保护方法量化研究提供分析因子框架。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20-26

摘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中“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理论视角出发,将历史城镇的景观对象视为承载城镇发展演进过程内在价值信息的“文本”进行解析:提炼出城镇中建构筑物、人群活动、环境绿化、场所空间等景观叙事的要素语汇以及分别作为“叙事文本”篇、段、句、词的城镇格局、簇群、街巷、地标景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上述“景观文本”关联、组织的“语法结构”及其演进各阶段中延续、调适、更替、融承的层积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并提出顺应城镇景观“层积叙事”规律的“有机保护”策略,将对历史城镇的保护内化入其自身发展更新的演进过程之中。

城郊村庄自然空间在城镇化时序发展中的规划控制策略——以沂南县中疃村为例27-31

摘要: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郊村庄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从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对自然空间的绿线控制到未来城镇化后城市绿地空间的继承转变,提出了一系列动态、弹性而又理性的规划控制策略。并创造性地提出自洽率指标,用于检验规划设计方案对开发地块原有自然空间的保护与延续程度,对方案评价和绿线划定具有指导意义,是城市低碳生态化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困境与突破——对北京平原造林工程总体规划核心问题的思考32-39

摘要:北京平原造林工程总体规划通过对城市生态格局、城乡发展特点、森林资源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森林布局结构,经过多方协调,落实了百万亩以上的森林建设用地布局,并从标准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3个核心问题——规划格局的构建、用地的落实、建设的保障是该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是直接影响平原造林规划成果自身价值的关键,也是该项目规划方法的探索思考和借鉴性所在。

基于空间关联量化模型的公园绿地布局调适方法40-45

摘要:在城市空间集约演进背景下,迫切需求提升公园绿地用地效率,推进其精细化布局。但由于公园绿地用地效率难于界定且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在当前规划实践中要实现公园绿地的集约高效布局仍有较大难度。鉴于此,研究通过建构空间关联量化模型来定量分析公园绿地与其服务对象的空间关联结构与强度,为公园绿地结构和用地效率的衡量创造条件,以佛山大良容桂组团为例来解析公园绿地集约布局调适方法的应用。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元素的采集与数据化分析46-51

摘要:风景园林的色彩语言是重要视觉要素之一,在刺激视觉感官与诱导情感联想的同时,通过景色的渲染,促进内心情感的表现,从而达到园林意境的联想。然而,色彩的表述难以国际化、准确化;自然因素作用下的自然色彩的规律难以量化;人造色彩难以量化管理等,这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色彩的优良传统难以发扬及传承。为此,在孟赛尔色立体坐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园林色彩分为动态色彩与静态色彩,对苏州九大园林进行色彩元素的采集与数据化分析,希望在梳理苏州古典园林色彩元素时为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色彩保护体系提供一套较为科学的色谱。

基于因子分析的上海城市社区游憩机会谱(CROS)构建52-56

摘要:鉴于游憩机会谱理论(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户外游憩资源管理中的突出作用,尝试在上海社区游憩环境的研究中引入相关概念,并进行本土化的调整和完善。研究选取上海3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为调查对象,以居民对环境变量的重要性评价为依据,建立了由10个环境因子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同时,基于游憩机会谱的“连续轴”思想将城市社区常见游憩环境类型划分为5个等级,进一步探索了社区游憩机会谱(Community Recreation OpportunitySpectrum,CROS)的体系构建。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名胜与遗产保护
风景资源“软”开发与文化自信的构建57-60

摘要: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名山大川,是中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构建和唤起集体记忆,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而这有赖于风景名胜资源“软”开发的进行。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基础是资源调查和价值判识,途径是基于价值认知的资源利用活动,在多种价值的交叉感悟及多样化的资源利用活动下,能激发爱国情怀,从而增加文化自信。分析了风景资源“软”开发存在的问题,对美国国家公园经验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对风景资源“软”的建议。

德国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保护实践:波茨坦柏林宫殿及公园的启示61-66

摘要:从宏观上介绍了德国在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建构;以波茨坦柏林宫殿及公园为微观切入点,梳理了它在政治变革与社会驱动下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波茨坦柏林宫殿及公园,是欧洲视角下体现君主专制和民族解放思想的整体文化景观;指出了其在保护实践中平衡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中国路线提供示范。

大型工业废弃地再开发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探讨——以北京焦化厂旧址用地改造为例67-71

摘要:阐述了北京焦化厂工业遗产保护所处的背景及其保护价值,针对相关工业遗存进行整体保留、还是部分保留的争论,从经济可行性、场地污染治理成本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保护与再开发并举”的可行思路,通过分级保护与分区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为后续场地再开发中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划定了清晰的边界条件。结合近期实施进展,阐述了工业废弃地再开发过程中的遗产调查前置的必要性,在实施中应鼓励原有工业企业以适当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重视保护非物质要素和场地污染治理问题。

原真性和修辞性——历史保护地带相关公共空间设计研究72-76

摘要: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保单位及历史保护地带的保护规划中,最重要的是对保护区域原真性的设计,但是原真性本身就是个相对的范畴,带有修辞性的含义。特别是对于历史保护地带中的公共区域而言,往往并无历史遗存,也无历史的真实性可循,因此对一种原真性的修辞表达应成为历史保护地带相关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卡洛·斯卡帕的相关作品及笔者在天一阁文化广场设计实践的分析,提出对历史保护地带公共空间设计中修辞性手法的合理性运用。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植物应用
中国城市建成区乔木结构特征77-82

摘要: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对中国21个典型城市进行地面调查后发现,中国城市建成区植被主要乔木树种(重要值排前3位)约为17种,在空间分布上呈地带性;乔木胸径主要处于小径级(5~25cm),树高基本集中在5~7m和7~9m 2个区间。乔木株高与其胸径分布不具有一致的规律。乔木Gleason丰富度指数在1.30~5.17之间,且南方地区Gleason丰富度指数高于北方地区;Gleason指数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PGDP三者线性相关显著。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s指数与水热条件和经济发展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城市绿化中的树木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调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景观美学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组成的一个更明显的决定因素。但自然环境对城市绿化的树种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

海南岛海漂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综合评价83-88

摘要:海漂植物是滨海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查阅,对海南省海口市、文昌市、三亚市等海岸带的海漂植物组成、观赏特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园林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地区海漂植物包含35科52属59种,其中乔木所占比重较大,共31种,占总数的52.5%。灌木、藤本、草本总数分别为12种、7种和9种;按生境分为滨海沙岸、岩岸、红树林、海岸林4个类型,有些植物具有多种生境适应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漂植物园林景观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30种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种类,推荐应用于园林景观营造以及滨海生态恢复中。

华南野生观赏地被植物引种适应性评价与应用89-93

摘要:在大量野外调查和驯化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华南地区140种野生观赏地被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由引种难易、生长状况、抗逆性与观赏效果4个评价准则及相关的12个评价因子构成。结果表明:薏苡、山蒟、粽叶狗尾草、千里光等综合得分在4以上的30种植物易于驯化,具较高观赏价值,可作为重点开发利用对象,2~4分者可适度开发,低于2分者暂不推荐开发。此外,进一步探讨了优良种类在不同绿地中的应用形式及特殊种类的引种栽培要点,展望野生地被植物的应用前景及驯化引种要点。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野生地被植物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具有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功效的微型芳香康复花园设计建造及功效研究94-99

摘要:城市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在困扰个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康复花园及相关疗法作为一种温和的康复方式有潜力成为对抗亚健康问题的有力工具。从康复花园及园艺疗法、芳香疗法的研究出发,探讨具有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功能的芳香康复花园的构建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建造了微型芳香康复花园。最后基于生物学检测及多类相关问卷调查研究康复效果,结果表明以此方法构建的微型芳香康复花园及其康复体系对于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园林杂志绿地系统与生态技术
基于阻力指数的屋顶斑块生态网络规划研究100-104

摘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基于“岛屿生物学理论”,从城市屋顶面积、隔离度(如高度、最邻近斑块距离等)这2类因子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了阻力指数(RI )测度城市屋顶景观格局。运用成都市二环路卫星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选取生态中心斑块并构建缓冲区。利用各缓冲区RI的计算结果,将城市屋顶分别规划为3级绿化生态空间发展区,分步骤建设城市屋顶生态斑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