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园林》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历史与理论、规划与设计、人居环境、园林植物、园林建设、城市绿地系统、风景名胜、自然文化遗产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64
  • 国内刊号:11-2165/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21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3
  • 综合影响因子:1.22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园林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编心语

主编心语

摘要:中国有着世界上悠久的连续性的风景园林传统,近十多年中国进行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landscaping实践,从而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景园林教育事业,获得了数量最多的IFLA学生设计竞赛奖项,直至拥有了数家世界上资本雄厚的园林工程上市公司,但是,为何在世界上的LA界,门调最高的还不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值得中国风景园林界认真思考。希望有这方面的探讨文章投稿给本刊。其中有些属于技术性问题:如何能让国家尽速为风景园林立法,如何能让本行业代表进入国家各级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如何能让国家为风景园林学科建设设置一笔专款,如何能让世界最高级的学术论坛固化到中国,如何建设一本不受盈利拖累的纯学术刊物,如此等等。
1-1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及其教育培养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的"时间思维"培养,阐述了时间性、时间思维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时间思维承前启后的延续性和先见之明的前瞻性,讨论了现代社会因时间感丧失、缺乏时间思维导致的规划建设问题。探讨了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基本作用和关键,包括建立风景园林的时间观,培养学生风景园林时间思维的想象力和专业素质,基于自然的时间线索,以自然进程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树立风景园林价值观,提出"自然时间理性"作为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时间线索"的基础教学和规划课程,包括:自然、人文、规划设计三大时间线索,以及规划原理课程、规划课、毕业设计3类规划教学课程清单。最后,提出了风景园林的"时空思维"概念以及"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教育齐头并进规划设计培养模式。
5-7

卓越设计师的培养途径探讨

摘要:设计教学,包括景园设计、建筑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类课程,不同于普通理工及文科类课程,往往具有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属性,课堂教学既要将设计的规律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更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设计思维的规律,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激活创造性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研学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批量培养合格的、具有实践工作能力的设计师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优秀的高等院校更应当成为产生卓然超群的设计大师的摇篮。
8-11

生境花园: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中的实践教学

摘要:风景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领域,注重实体空间场地与行为活动、生境群落、工程技术以及图纸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培养,在设计基础教学阶段就应训练学生这种整体的专业思维能力。基于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教学,是保证设计基础教学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生境花园建设,是专业教育中对空间场所认知、植物生命认知、风景园林工程认知等方面要求的载体,是风景园林设计基础教育中体验、观察、测绘和表达等实践训练的重要基地。
12-16

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

摘要:设计基础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根据其任课教师阿鲁·玛瑟教授和德利普·达·昆那教授拟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别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认为这是一个理念先进、方法完整、内容齐备的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
17-22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开设的背景及基础条件的介绍,论述了梁希实验班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阐述了梁希实验班对于推进园林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园林学院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教育教学体系,同时培养一批卓越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重点针对梁希实验班的选拔和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导师制度以及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等进行探讨。最后以发展的眼光,提出了梁希班未来优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23-26

关怀他者、跨越边界——美国高等院校风景园林服务学习课程刍议

摘要:"服务学习"是当代高等教育连接社区的一场改革运动,大学师生同社区有效合作力求共赢,20世纪末已逐步引入美国风景园林教育领域。它以启发、赋权为主,并不以利用为导向,重视浸入式体验,承认并正视差异,不断反思各方的职责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鼓励多元文化间学习、互惠和交流,兼顾社会、政治和道德等议题,为面向日益世界性和多元化社会的风景园林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27-32

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

摘要:设计即生活。体验生活、内化为敏锐的设计直觉,是风景园林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记录了美国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伊安·罗伯森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方法总结为"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其背后学习心理学理论,以及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内化及创造力培养的意义。认为"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是风景园林入门专业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3-37
中国园林杂志专题声景

园林声景略论

摘要:简要介绍了声景概念以及中国古代对声景,尤其是园林声景的重视;论述了维护与营造声景的总原则以及当前园林声景学研究的概况;指出相关的若干新热点与新技术。
38-39

以三处受访地为例谈日本100声景保护项目

摘要:日本环境厅在1997年完成了"日本100声景"项目的评选工作。笔者作为声景的研究者和评选者到访了许多由当地居民推荐参评的声景所在地。旨在解释项目评选工作和描述笔者对3处特定领域的声景的研究发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声景的意义和项目评选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40-43

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中水声的应用

摘要:巧妙控制水声以产生美学和治疗效果,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精华部分。分析了它所利用的特殊装置(16—17世纪意大利喷泉、石窟和水神庙)。典型的声音展示包括了主题、含义和当代的各种代表性构思,以及使声景多样化的液压和气动技术。这样的一个旨在激发想象力、喜悦和娱乐的人工声波刺激,其基本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反应,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目的相一致,与其说是为睿智的讨论,或为追求艺术和文学而创建的场所,不如说是为提供使身心获得愉悦的场所。
44-49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中的声景

摘要:在21世纪如何重温伊斯兰历史园林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感官体验?诸如那些类似13—14世纪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的园林,连同描绘园林的绘画手稿和文字描述共同揭示了回响着喷泉水流声和鸟鸣声的声景。可以把伊斯兰园林中的声音分为3种:吸引全部注意力的音乐表演,作为背景的声音比如潺潺的水流声和偶发的声音比如鸟鸣声。只有这些园子保存完好且富有活力,才能听到特意创造或偶然制造的声景,而今天听到的也只是最初那短暂声音的再现,传到耳中的声音与600年前的声音是不同的。
50-53

无邻庵庭园声景研究

摘要:首先就日本以及中国的庭园声景既往研究作了回顾。中国有将雨声与水声明确运用在庭院设计的先例。日本虽然形成发展了自身的造园技术,但是将声音明确运用到庭院的案例甚少,只见一些在全体景观中声音作为陪衬的手法。近代(明治时期以后)日本庭院亦受到西方的影响。以这个时代的典型庭园——京都无邻庵庭园为例,解明庭园中所包含的、亦可以称作是意会的声景创作方法。通过物理特性的测定,在理解造园家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解明如何在庭园中形成声景。
54-57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声音美意匠

摘要:从"邀风引雨""集鸟纳蝉"等方面,就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中蕴含的声音美营造经验进行总结;并就松风、竹韵等与植物造景相关的自然声响的人文内涵进行概括;结合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之典型景点,就中国传统园林如何利用植物将自然声响引导入园,并在整体的景观意匠中实现其审美内涵提升与拓展的艺术法则进行解析,系统揭示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声音美意匠。
58-63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实例

城市滨河地区生态修复与生境营造——以烟台市鱼鸟河为例

摘要:城市滨水地区(包括滨河、滨湖、滨江、滨海)是城市保护生态资源的重点区域。以烟台市鱼鸟河为例,论述了在城市滨河地区生态修复中,如何通过生态技术和景观设计手段恢复和营造滨河地区的生态生境,有机地衔接陆地和水域2个不同的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4-66
中国园林杂志专题水景观维护

城市景观水体水景效应与水质保育的协同途径

摘要:城市景观水体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水动力学的特点及各种外源污染的影响,使得中国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普遍严重,藻华时有发生。当前景观水体设计及管理对水质控制技术与方法关注不足,而现行的水质保育技术往往对景观水体的形式、流态及规模等特征重视不够,缺乏对水景效应和水质保育的协同性考虑,从而影响了景观水体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根据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就环境学科水质控制技术与景观学科的观赏及人文要素融合开展探索,为当前中国环境现状特征下的城市景观水体建设、改造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67-70

城市大型景观水体水质维护系统管理优化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缺少大型景观水体水质维护的长效机制,综合分析了国内大型景观水体水质维护系统的结构设计,肯定了现有维护系统在设计和运用中的技术示范价值。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以上海辰山植物园景观水体水质维护系统为例,研究发现城市大型景观水体存在循环水水质变差、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人工湿地功能较弱等问题,剖析了有关的生态学问题,从"减少污染物质的输入"和"增加污染物质的输出"两方面提出了管理优化对策。
71-74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理论

生态红线概念辨析及其划定策略研究

摘要:一般认为,生态红线是为了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红线概念自提出至今,该命题引起了相关业界和学界的较多关注。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还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研究范围、对象、内容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认知。鉴于此,首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研究学者针对生态红线的相关概念界定进行整理,梳理相关规划研究成果,从而对有关研究中的生态红线的实质内涵有所把握。进而,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借鉴相关学科规划经验,并结合当前城镇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生态红线划定策略的研究思路,指出生态红线的划定必须从空间耦合的联动思路来着手,要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等进行整合,共同形成合力,增强生态保护效果。
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