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编心语
主编心语1-1

摘要:绿城集团在苏州建设了一个住宅区——桃花源,意在传承苏州园林。日前开了一个"南北园林"对话,由苏州大学主办。我参观了一下这个"桃花源"小区,又听了孟兆祯院士和苏州大学曹林娣教授的发言,收获很大,更深刻地感到用西方理论看待中国园林,是路线错误。比如孟先生对同里"退思园"曲廊由依墙到独立作出分析:九为最大,由九曲到九窗,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 设计研究
设计介质论——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论的新进路5-10

摘要: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发展中所面临的"严谨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主张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应依托设计经验与设计能力,对设计过程进行反思,以增强研究的"相关性",从而为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拓展"设计介质论"的研究进路。从设计知识作为独立智力类型的特殊性、设计过程作为求知过程的特殊性,以及设计知识构成形式的特殊性3个方面论述了设计作为研究介质的必要性。梳理了设计研究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脉络,介绍了设计介质论研究著作、理论框架,以及成果形式等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柏林工业大学环境规划建筑学院联合专题研究团队的"设计介质论"研究初步成果。

论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师赫尔曼·马特恩(1902—1971)的设计师式思维11-14

摘要:因其在1926—1970年所设计的数百个不同尺度的项目,以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教师,赫尔曼·马特恩跻于德国20世纪风景园林行业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之列。在此展示的信息是一项笔者正在进行中的关于马特恩的博士论文研究的组成部分。旨在为更深入地理解20世纪德国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潮流作出贡献。借助于一次有关"设计知识"的博士论坛机遇,对马特恩设计思维观点的探索被作为新的课题引入笔者的研究。马特恩尽管被认为是改革论者,却主要被看作是一位凭直觉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中涉猎广泛的思想被认为是纯艺术和"非理论"的。笔者对此提出质疑,在此展示一种思考的渐进而非盖棺定论,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包容的见解,将他的设计作品与成文的论著一起看作其知识的验证形式,进而对理论的经典科学性见解加以否定。

几何形体的复杂性——设计师的博士之路15-18

摘要:如何以设计师的身份和角度进行博士阶段的学术研究是设计学学生遇到的普遍难题。在对笔者个人研究选题、进展的回顾中引出了关于设计学科研究范式存在与否、其与经典科学范式的关系等问题。研究和设计实际上存在许多重叠的区域,因而区别于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创造性方法更适用于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概论19-24

摘要:在建筑、风景园林和其他文化研究领域内,"设计"正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方法在进行讨论。"设计方法"被看作彼此隔离的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潜在媒介,其方法论基础是"作为研究的设计"或"通过设计之研究"。对该方法论基础的概念和理论构成,以及设计研究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将"设计方法"作为不同(学术)知识文化之间所缺失的链接,并介绍了其发展源流,进而论证系统性与常规性设计研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释开辟了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道路的系统性设计理论中的重要里程碑。最后,阐述了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学科内的"综合性知识"的特点,并指出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所面临的机遇、问题和任务。

设计研究模式25-27

摘要:介绍了欧洲目前的设计研究发展概况及其背景,阐述了设计研究的模式演变、类型特征与评价标准,强调了设计行为对于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设计研究作为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知识生产方式,需要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与被证实的理论反思。呼吁研究者保持开放态度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通过设立研究机构和加强跨学科交流促进设计研究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理论
西方传统与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反思28-31

摘要:分析了中西方传统艺术与园林设计的原型、方法、作品、思维方式、结果、自然观,并对西方现代构成理论和空间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评价。发现西方现代构成理论与西方传统艺术、园林设计理论一脉相承,依然是孤立、静止、片面、局部的二元论世界观,其本质均为忽视自然存在的图面设计方法。西方空间理论关注物理空间的研究,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其空间观念难以达到"意境"层次。西方现代构成理论和空间理论在园林设计等空间设计和教学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应该引起业界的重视。中西方园林设计方法的差异在于追求整体的"境"和追求局部的"景"。

汉传佛寺空间要素对庭院声环境的影响32-37

摘要:为了探讨汉传佛教寺院空间要素对庭院声环境的影响,首先对3个中国传统院落的声场进行测量,将实测结果同声学模拟数据相对比,确定古建筑材料的声学参数和软件的参数设置,然后建立和分析标准形制的汉传佛教寺院的声场模型。研究表明佛寺中围墙的高度和吸声系数及反射系数、钟楼的位置和高度、院间隔断的设置等空间因素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各进庭院的声级或混响时间,而屋顶、地面和窗户等材料的声学特征对庭院声环境影响较小,研究有利于了解佛教寺院庭院以及其他类型中国传统庭院的声环境影响机制。

儿童公园的情节建构——情节的陷落与升华38-42

摘要:童年阶段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儿童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已是共识,儿童公园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儿童公园的理论研究尚未系统、成熟,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儿童心理与环境的安全性等方面。将文学影视领域的"情节"概念引入儿童公园设计,以期提升儿童公园的故事性与情趣,基于对文学影视作品中情节概念和建构方式的深入研究,重点探讨如何避免因情节编排不易被理解或者情节编排不当导致的情节陷落以及如何促使情节升华,设计出儿童喜爱、需要的儿童公园。

私营企业参与背景下的日本都市公园管理体制及启示43-47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公园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管理如何应对社会变化,充分体现并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公园社会化管理是现代城市多元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园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城市公园社会化管理中所呈现的问题和困惑,试图通过文献整理和对比,在简要梳理日本战后都市公园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思考日本政府在引入私营企业参与公园管理方面所作的探索与变革,从规划、实施、评价和技术4个层面阐述其在重构管理体系方面的途径和手法,并提炼其3个主要变革特征,从而提出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手段3方面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视觉性研究——以常州市三大主题公园为例48-51

摘要:良好的视觉环境是营造主题公园视觉效果和游乐氛围的重要前提,主题公园的环境塑造必须充分体现该公园的主题要求。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的营造既体现于主题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及其个性表达上,也体现于主题公园内的区域布局和空间规划中,还体现于与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视觉元素提炼和运用上,所有这些构成了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完整视觉体系。常州的3个游乐性主题公园都着眼于主题文化的视觉性环境营造,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很多尝试值得我们借鉴或反思。

基于SD-SBE法的专家与公众审美差异研究52-56

摘要:从景观评价产生的伊始,关于评价的主体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专家还是参与景观互动的普通公众的讨论就从未休止。专家与公众的审美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性、一致性如何成为了选择评价主体的重要依据。利用语义差异法和美景度评价法,对专家和公众对于不同景观类型做出的评价结论进行分析,探讨现时期专家与公众的审美差异。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调查与研究
国内外9本代表性风景园林期刊2008—2012年载文统计分析与研究57-66

摘要:选取2008—2012年的《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Research》《Landscape Journal》《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ola》和《Topos》国内外9本代表性风景园林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载文量、基金论文比、载文类型、作者来源、作者合著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国内外风景园林期刊刊登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总结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风景名胜与世界遗产和新型园林研究等方面,而国外相关期刊则重点关注景观都市主义、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空间和可持续景观等;据此对国内风景园林类期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中国园林杂志行业动态
两天的激动永远的记忆——记中国风景园林传承与创新之路暨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论坛67-69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中国园林杂志园林生态
北京地区消减PM2.5等颗粒物污染的绿地设计技术探析70-76

摘要:针对绿地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防治,在对道路绿带、公园绿地典型样地消减PM2.5功能监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绿地PM2.5消减能力的宽度、绿地规模、植物群落、物种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等关键指标,进而构建6种消减PM2.5污染典型植物群落模式,为北京地区应对空气污染绿地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1991—2006年桂林市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77-81

摘要:以典型喀斯特岩溶型城市——桂林市为例,利用2期TM影像数据(1991和2006年),基于混合像元二分模型法,提取区域植被覆盖度,同时定量反演地表温度(LST),通过对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与土地覆被、地表温度空间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植被覆盖度与城市热场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强烈影响,15年间桂林市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发生了较大改变。区域植被覆盖面积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尤其是城市建成区与城乡过渡地带的低覆盖植被衰减最为明显。城市地表温度具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建成区日益扩展是产生"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相关性研究揭示,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城市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植被覆盖度越高其降温效应越显著,这种影响结果与数据获取时间有较大关系。因此,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和园林绿地建设是消减城市热岛的重要举措。

绿地对城市居住空间引导效能的定量分析——以南京主城区为例82-86

摘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南京主城区所出让居住用地的绿地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基本生活设施等空间属性进行描述,量化分析绿地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引导效能。结果表明:绿地环境基础设施,对地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购物中心、中小学校、医院等基本生活设施对居住用地价格影响突出,其次为公交、地铁交通设施。仅就绿地而言,公共绿地、附属绿地对城市居住空间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可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加强对城市绿地的建设与潜在价值的挖掘。

人行空间透水铺装模式的综合设计应用——以陆家嘴环路生态铺装改造示范段为例87-92

摘要:在城市内涝多发,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运用透水铺装材料是对城市空间密集,不透水面增加的一种应对策略,但一般性透水材料的景观效果与铺设强度决定其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以陆家嘴金融城生态示范段人行空间铺装透水设计应用为例,介绍了如何在利用大面积花岗岩不透水材料的前提下,设计4种透水模式:通行空间内的沟缝式、平面组合式和边界空间内的明沟式以及绿地休憩空间的雨水花池式,并将4种透水模式应用于东方明珠附近的陆家嘴环路(世纪大道—百步街路段)的人行空间铺装上,实现人行空间的景观效果、空间利用以及生态透水性能三大特性的优化组合,并起到积极的生态推广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