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1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景观政策
建立公私部门间的景观平台1-9

摘要:应全球环境变迁,台湾有关主管部门积极探讨环境景观政策,朝向环境再生复育、人本绿色生活、城乡优质生活与文化空间的保存营造。考虑相关政策需跨越行政区域、整合多元专业、兼顾软硬件建设,与有关主管部门、专业与地方民众共同推动。有关主管部门,却因缺乏弹性、专业与创意,以致政策执行与计划质量控管不易,因此引入环境景观总顾问机制,协助有关主管部门扮演整合平台角色,以补强行政能量未及之处。介绍作者担任各环境景观总顾问召集人所推动的不同类型计划实际操作经验与成果,供不同层级景观行政人员决策参考。

中国园林杂志景观纲要计划
应用生境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10-14

摘要:云林地区百年来以农业产业为发展主轴,衍生出产业地景与生活地景,呈现云林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将生态取向及因地制宜的土地使用方针,落实在云林县景观规划的策略推动上,通过永续性环境规划来延续云林的农业文化。藉由绿色网络(green network)的概念,提出各项绿色空间(包含自然特征的地区、公共及私人保留土地、配合保存价值的土地和其他受保护的开放空间)的改善策略来加强内部网络联结、规划及管理,让云林地方产业与地方经济在景观改造过程中兼顾社会、经济、生态各种层面下持续发展,使其从自然资源上达到景观宁适的效益。研究模拟针对各种土地使用分区,通过生境面积因子(biotope area factor)检测生态有效度,并运用绿色基础建设的理念,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环境生态服务效能,发展云林县绿色网络,提升云林景观的健康度,在景观规划上提出未来建设的建议。

中国园林杂志大型平地森林园区
鳌鼓——自然天堂重生15-21

摘要:坐落在亚洲重要的候鸟迁徙路径上的鳌鼓湿地总面积将近1600hm2,鳌鼓湿地原本是填海造陆用来耕作的农地,却因地层下陷及土壤盐化意外地逐渐回复为海岸的湿地。然而,目前鳌鼓湿地仍面对着旱季雨季水资源变动剧烈、畜殖场废水处理及排放、人工造林使海岸林相单纯化及观光产业与野生动物保育地冲突等重要课题亟待解决。鳌鼓湿地森林园区整体规划旨在建立一系列的湿地重生策略,利用播种的概念来强化基地的自然演替,并将环境教育及生态旅游导入湿地活动中。

重现花东纵谷平地森林,创造乐活、慢游之绿色桃花源——花莲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规划22-28

摘要:台湾于2010年选定3处面积在1000hm2以上的基地规划为平地森林园区,本案"花莲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为其中之一,历经1年余的规划设计以及多次的专家、民众参与讨论,本着密度开发、多元休闲旅游、融和在地文化、生态永续与节能减碳等目标,利用花东纵谷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蓝带(嘉农溪、河内溪及大农溪)及森林绿带(纵谷山系),规划一处可居可游的乐活森林园区。并以"自然环境与原乡文化体验"为主轴,推广低碳休闲生态旅游、串连花东观光景点、重现平地森林,延续山水脉络、塑造在地特色,链接住民文化,连接糖业与林业文化,创造出一处可让忙碌现代人长期停留舒压、益康、心灵洗涤、健身和体验自然的绿色桃花源。本规划案已进入工程阶段,第一期工程包括纵谷彩廊、游园道、自行车道、自然步道、游客中心、景观花海、日地月池、景观农作区、艺术展演等,已于2011年完成,并于5月21日对游客开放。

为下一代作准备: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园区规划29-32

摘要: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园区是一处集平地造林、在地文化、栖地营造、资源利用与环境教育为一体的学习园区。在其不断的发展下,现成为大武山低海拔自然森林园区,作为生态栖地修复、区域文化体验及休闲游憩的场域。从环境修复的角度保有农垦地和草生地生态环境,并营造大武山低海拔森林的栖地环境,提供猛禽、鸟类及两栖类动物栖息繁衍之地。重视生态保育意义的同时,发挥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价值。因气候环境变迁,以分散排水、贮流、自然入渗及自然过滤方式为主,同时进行土壤地利改良,达到环境保全修复的功效。以现地环境保育及生态演变历史延续对自然环境的关怀,营造合宜的生态栖地、掌握水资源的保存与再利用,为下一代的自然生态环境作准备。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区规划
保全原乡自然与人文特质的风景区再生规划——喀纳斯旅游区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33-38

摘要:新疆喀纳斯拥有独特的自然美景与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是重要的国家资产,更是全世界生态旅游关注的焦点,因此喀纳斯的景观将带来大量的旅游人次与经济效益。如何兼顾生态保育与休闲游憩,为本案的关键之处,以生态旅游为发展主轴、遵守"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主要原则。针对景区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着重资源及文化保存的永续发展。村寨生态旅游不仅是旅游的形态,更是对社会发展的省思。

台东印象——国际级地标环境艺术创作39-42

摘要:台湾在营造具美学活力城市空间及提升城市美学形象的计划架构下,一致希望能引进代表地方性文化资产、空间记忆及城市成长历史轨迹作为引入国际城市营销的地标艺术。台东县太平洋海岸地标的设置,以期能紧扣环境艺术的宗旨与核心精神,融入国际级地标内涵。强化台东海洋文化的推广与营销效应,并掌握基地原有景观,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结合当地居民生活,共同营造美学的理念。由于基地内部尚有其他功能与定位,希望地标能成为引导民众进入太平洋的美学媒介,传达台东土地与族群文化特色并存的价值,作为台东印象传递于世界各地的名片。

中国园林杂志大型都会公园
兰阳绿洲——宜兰县立罗东运动公园43-46

摘要:在水与绿宽阔平缓变化地形中的休闲式运动公园,跨出了宜兰县环境绿化整备的第一步。我们对规划的重要考虑,在于要能反映当地的自然、人文、历史、风土及人们的生活需求,故在规划初期便展开台湾风土的调查之旅,并在草案阶段与县府人员检讨调整,进而导出上述的基本理念。本公园虽名为运动公园,但不同以往提供竞技比赛专用或培训选手为主的运动公园,而是提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轻松休闲的活动去处。是在丰富的绿色空间中晨昏时散步、晨间体操等活动的一个自由度大、供民众自由活动的空间。目前,在早上或傍晚时有很多人来运动、散步或徜徉在绿色的休闲气氛中,从使用现状可看出达成目标的成果。

结合艺术传承与休闲旅游的创意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全区景观及附属服务设施规划设计47-51

摘要:台湾传统艺术中心位于宜兰县五结乡冬山河下游与台2线省道之间,面积约24hm2,西南方隔冬山河与国际闻名的冬山河亲水公园相望,为推动传统艺术的维护、研究、发展、传习及展演的重要基地。从对宜兰地方环境特质的深刻体验与了解出发,延续先期细部规划的空间语汇要求,以生态地景景观设计手法,进行重现兰阳平原原生林相的营造及着重地表水系循环、涵养的整地工程,追求宜兰地方感的生成,并强调经营具有诗意的技艺传承生活环境的塑造。

中国园林杂志文化地景环境再生
工业地景再生——猴硐煤矿博物园区环境整备暨设计52-55

摘要:猴硐煤矿博物园区,位于台湾新北市瑞芳区猴硐地区瑞三整煤厂旧址,是以煤矿为主题的博物馆。煤矿博物园区内工业遗址包括:运煤桥、瑞三矿业整煤厂及其办公室(游客服务中心)与仓库(愿景馆)、猴硐车站、番仔寮机电仓库、瑞三本矿制材所、电车库(柴油机车库)、烘沙室及干部浴室、矿工浴室、旧本坑吊桥遗迹、本矿内寮仔矿工宿舍、猴硐神社等。2004年开始进行矿业遗址修复、环境整备及展示等工程,2010年开园。以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规划和瑞三整煤厂为博物馆核心设施,结合3个矿坑生产空间、基隆河谷生态地质资源构成的后工业化自然地景(industrial nature)聚落,赋予不同空间定位、发展机制与现有场地展示,来营造猴硐煤矿博物园区景观。

自棕地到湿地——高雄中都湿地公园植群复育计划56-61

摘要:高雄市政府为贯彻"高雄市都会型湿地生态廊道串连计划",定于2010年完成开辟高雄市内9处与市区紧邻的湿地公园,作为动植物生态可自由迁移于都会区内的"带状湿地生态廊道"。中都湿地公园即是此计划完成的最后一处湿地工程。高雄的生态系丰富多样,其中包含森林生态系的热带季雨林、海洋生态系的海岸林以及河口生态系的红树林。中都湿地公园内规划各类植群的生长环境,期望复育成功后可诱发其所属生态系。本湿地公园完工后建议高雄市政府拟订公园内动物及植群监测计划,记录中都湿地的生态变迁,说明高雄在全球地理位置上所占的重要生态地位,并制定植群维护管理计划,使中都湿地公园可持续兼具生态及景观休憩机能。

“宝藏岩历史断面”公共艺术营造(浮萍.光影一线.大花咸丰草)62-65

摘要:宝藏岩所在位置是台北市唯一没有人工堤坊的水岸。本案地景艺术的呈现,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维护管理,各阶段都有着有关部门、民众及规划团队的协调合作关系。笔者以文化保存的心态,将"宝藏岩历史断面"以完全不增减的方式,作了忠实的保留;以环境资源的角度,将宝藏岩的天、地、人累积而成独特的山城空间魅力以地景整地的手法,作了完整的铺陈;以连续大自然的理念,将宝藏岩的小观音山与临接的新店溪,以拆捕互见的工法,作了最直接有效的通连;又以艺术创作的概念,将宝藏岩的空间与时间,以灯光设计的形成,作了抒情的展演。宝藏岩历史断面与新店溪水岸的关系,在经过本工程巧妙地链接作业后,不仅让都市角落成长的累积"被看见",也让台北市民,多了一处舒筋展骨、自由表演创作,可以观水赏绿、观星、悠游的好去处。

中国园林杂志河岸景观规划
新北市、新水岸——新店溪流域景观设计66-69

摘要:河川具备吸引人的流动性。"水"资源,同时提供广阔的游憩空间,更代表了一个城市人文、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历史痕迹。为提升新北市河川高滩地的整体水岸景观,本计划致力于河滨公园现有的空间重塑,并改善水岸空间的使用机能。除此之外,也整体性与全面性地打造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河滨魅力据点,达到河滨绿化、美化、生态化的美丽愿景。注入新气象,让市民重新再回到与河川溪流紧紧依偎、密不可分的空间使用形态。

中国园林杂志2010台北花博
水与绿的另类展演舞台——2010台北花博大佳河滨公园设计70-76

摘要: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是中国台湾第一次举办世界级的博览会;对于这个可促进观光产业发展、岛内花卉与园艺产业成长的机会,应该如何去面对与思考?博览会结束后,除了经济上的效益之外,民众是否藉由这次活动学习到如何爱护我们的环境,与珍惜我们的资源?这些都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思索的重点。

2010台北花博圆山公园展区景观设计77-83

摘要:花博圆山公园展区位于圆山捷运站东侧,是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展场的主要入口区,也是花博内最大规模的户外园艺花卉展示区。基地依需求及条件配置入口广场、造型花墙、地景花海、精致花卉、七道彩虹、特展区及果树区等,花海四周还设有休憩区、多功能木平台,除须满足博览会期间的营运需求外,还需预先规划好未来永久性公园的使用要求。本工程在许多方面都是台湾的第一次尝试,尤其是植栽换展设计的经验值得参考。从基地限制、设计理念、设计挑战等方面分别加以叙述说明,在文后检讨了执行成果。

融合生态足迹与绿网串连之会展园区景观规划——2010台北花博(新生公园梦想馆、未来馆与生活馆)84-87

摘要:新生公园景观设计不仅达成容纳花博期间参观人潮与新建展馆的设计需求,同时也在尊重原公园空间架构下,塑造人与自然的永续栖地。借着绿墙、绿屋顶,使公园的绿覆率超过原公园,同时也利用抽取都市中水现地净化来灌溉园区,节省管理经费并补注地下水,净水过程也成为展览内容。

知“竹”常乐——2010台北花博“台湾园”设计88-90

摘要:"台湾园"位于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寰宇庭园区,是当代的台湾风景园林师第一次有机会以台湾为主题思考,来诠释具台湾精神的庭园。整体设计融入台湾人民热情好客的处世精神与敬天畏地的生活态度,并且同时以"现代样貌"的景观表情,展示都市生活美学对于"人文"及"生态"议题的思考。作品完成后得到景观设计专业与一般民众的一致认可,获得AIPH举办博览会以来首度颁出的"AIPH大奖""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首奖"以及"台北花博寰宇庭园现场人气奖第一名"。

中国园林杂志小区参与设计
小区、社群参与规划设计绿点——台北市罗斯福路绿生活轴线91-93

摘要:台北市地狭人稠,经济发展之余越来越注重提升生活环境质量,除了都市计划的法定公园绿地外,小区居民渴望步行可及、生态永续的小区开放空间(community open space)。参与式规划设计是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一个重要设计方法,预先规划未来经营管理的共同维护单位与办法则是另一个能否让开放空间有效利用的关键。自2009年起,罗斯福路绿生活轴线实现了一个与非政府组织(NGO)、小区居民共同规划设计的过程,并透过小区、社群、NGO组织的认养与维护,让这些绿点充分融入当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