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本期主题
园林绿色废弃物堆肥处理的国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1-6

摘要:目前我国处理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市场比较混乱,不能满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发展要求。简要介绍了园林绿色废弃物堆肥生产的优势,综述了国外园林绿色废弃物的收集方法、堆肥生产及市场前景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关我国园林绿色废弃物有效处置和利用的建议,目的在于为我国绿色废弃物产业化提供借鉴。

关于举办2009年园林和景观规划设计成果交流会的通知6-6

摘要:各会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园林景观与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提高园林和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促进行业发展,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分会定于2009年4月27—29日在北京举办2009年园林和景观规划设计成果交流会。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绿化废弃物堆肥化处理模式和技术环节的探讨7-11

摘要:介绍了堆肥发展的情况和国外绿化废弃物堆肥化处理的概况,分析了以绿化废弃物作为主要材料进行堆肥化处理的可行性。对绿化废弃物堆肥场建设和堆肥处理的流程进行了分析;对堆肥过程中的原料处理、C/N比调节,菌种使用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堆肥产品的应用方向,介绍了现代堆肥常用的堆肥机械,比较了不同堆肥机械配备的优劣。建议城市绿地管理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绿化废弃物循环处理消纳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园林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技术及堆肥产品的应用12-14

摘要:城市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还原组织,为较好发挥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作用,需对园林有机废弃物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置。介绍了园林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技术、产品开发、应用效果和市场前景,认为堆肥是处理园林有机废弃物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为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种实用模式。

城市生物垃圾的生物质利用途径15-17

摘要:生物质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长期以来,城市生物垃圾都被视为城市固体废弃物,是城市环境管理的清除对象,这不仅增加了市容环境管理的压力,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在我国环境和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了处理日益增多的城市生物垃圾,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多元化利用角度阐述了生物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如化学转化过程、生物转化工艺、生产可降解材料和农业、园林利用等技术,以期实现这一“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中国园林杂志学会动态
关于举办第三届“风景园林月”活动的通知18-18

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风景园林学(协)会,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会,各单位会员: 2008年4月,在第二届“风景园林月”活动中,有关单位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第三届“风景园林月”活动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关于参加IFLA2009年大学生设计竞赛的通知18-18

摘要:各有关高校: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定于2009年10月21—23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第46届IFLA世界大会,同时举办大学生设计竞赛。目前设计竞赛的作品征集已经开始。我会希望有关高校积极发动学生参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现将竞赛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分支机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9-19

摘要:2009年4月8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分支机构工作会议在北京世纪国建宾馆召开。

本刊2009年主题方向征稿19-19

摘要:2007年起,本刊尝试把读者关注的行业焦点,每期以主题的形式,将若干篇稿件组配发表出来,多数业内人士反映良好,本刊拟延续此种作法。现本刊2009年度下半年计划组织的10个主题方向,欢迎大家对此计划提出建议并踊跃投稿。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论坛
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设计的方法20-25

摘要:城市自然遗留地(Urban Remnant Natural Area)是城市中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自然或近自然的历史遗留生境,其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自然景观价值、自然历史价值和生态教育价值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自然遗留地的景观保护设计首先以城市自然遗留地的目标制定、理念辨识为前提,然后,将城市自然遗留地分为3类功能区域:保持维护区、更新恢复区和开发利用区,并按照植物、动物、水系、场地、生境和周边环境对城市自然遗留地进行景观类型划分,提出各类景观类型设计的详细方法。最后,对城市自然遗留地的游憩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行了探讨。

论“景观”的本质——从概念分裂到内涵统一26-29

摘要:首先通过表层概念、潜层概念以及拓展概念3个方面的分类阐述,指出“landscape”概念在含义与逻辑上分裂的客观现实:然后通过对“landscape”初始含义的追溯以及“landscape”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探讨和论证,指出“landscape”作为科学概念的价值基础,提出“landscape”的本质内涵,从而化解“landscape”在概念上的分裂,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视角:最后在前文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landscape”“过程性”的认识观与“乡土性”的价值观。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制度研究30-33

摘要:公众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公众参与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很少。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主体、方法、程序、司法救济等重要方面,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
与建筑融合的景观——以首都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34-37

摘要:对于建筑周边的景观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又要与建筑取得协调,还要能融入周边环境,从而达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以一个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多年的风景园林师的视角,以首都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从整体系统入手,考虑人、建筑、环境的综合利用,分别从立意——引申建筑概念,布局——延续建筑肌理,细部——提炼建筑语言等方面阐述公建周边景观融合建筑的设计方法。

穿越时空的融合——以北航东升科技楼室外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为例38-40

摘要:运用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北航东升科技楼室外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为例,探讨怎样实现现代设计手法和古典传统园林精髓相融合,来解决传统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商务办公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场地内的不同区域之间,场地环境和建筑之间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形成完美的融合。在具体的场地设计中,强调场地设计的地域性特征,关注场地尺度和适宜空间。

中国园林杂志国外园林
十九世纪的巴黎城市园林41-45

摘要: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巴黎进行了城市空间的改造,与之同期进行的公共园林建设更是彻底地改写了巴黎的城市环境。正是这一时期巴黎城市公共园林的建设开始具备了环境整治的概念,开始了对园林现实存在意义的探求。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城市园林产生的原因以及巴黎城市园林的4种类型和特征,结合我国城市园林发展现状进行了指导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园林杂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通讯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通讯第80期2009年1月46-53

摘要:合作伙伴、事件与活动 来自汤加-新西兰的伙伴关系这张夏天的照片上是本刊编辑的家庭成员和汤加王国哈派汤加社区的主人们。保拉·詹姆士教授(左)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院长。通过合作,该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在汤加高中建立与地方社区和风景有关的生物和环境问题的科研项目。

中国园林杂志大地景物规划
珠江三角洲流域水系景观特征及结构性问题54-58

摘要:珠江三角洲是在浅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其流域水系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从水系结构特征、水情特征、水系景观的地域特征3个方面总结了珠江三角洲流域水系景观的特征,并通过问题缘由、客观数据及形态表征的相关分析,概括出珠江三角洲流域水系景观存在的结构性问题1)干流收窄,河床演变加剧:2)河涌减少、河网密度降低,湖泊水面缩小:3)围垦收窄河口,加重淤积,洪涝加剧,为该区域水系景观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区域空间规划战略——广州市萝岗区实证研究59-63

摘要: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区域环境承载的刚性底限,区域空间规划是对区域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及农业空间的统筹性安排,其目的是创造一种人地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空间秩序。以GIS、R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建构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定义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应用于广州市萝岗区,为其识别了3种类型的生态基础设施。参照当地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特征,提出了广州市萝岗区空间规划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