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
永恒·轴线——清华大学核能与新技术研究院中心区环境改造5-11

摘要:纵览人类文明史数千年,轴向空间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设计命题,通过对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中心区环境改造工程案例设计过程的论述,探讨了这种命题在当代设计中的某种变化,展示了基于轴向型空间原理研究之下,设计文脉的某种延续性和延展性,同时强调了对场地属性的探知对景观设计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强调材料——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花园的再设计11-12

摘要:1 设计意识 核能研究院花园再设计的项目证明了朱育帆在本设计中的一个偏好的原发点:材料意识和对材料精确性的把握。从这种材料意识出发,他的设计赋予了这个地点一种新的愉悦氛围,甚至是对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境遇的一种注释。

水之静谧——核能技术研究院水景园12-12

摘要:通往核能技术研究院的道路穿越了北京坦荡的平原,其上农田及果园被列植白杨树的乡间道路整齐划一地分割。笔直的道路凌驾于周边的田畦之上。人们在土地上构筑的细微变化区分出交通、泄洪、耕作和自留地等不同功能。核研院的水景园正处在这样的景观中——农田和道路网正一步步逼进围绕北京的群山。

中国园林杂志名家名作
J.A.安德森的园林设计艺术观及表现手法13-18

摘要:J.A.安德森是当代丹麦风景园林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来,他不仅活跃在丹麦风景园林艺术的设计领域,而且也活跃在国际风景园林设计与交流的舞台。安德森的园林艺术观及作品,既承袭了丹麦和北欧风景园林艺术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和表达了景致的简约形式,洋溢和散发着深沉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遵从和崇尚。透过他的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丹麦现代风景园林艺术发展的成就,也有助于完善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杂志作品介绍
西藏日喀则扎什文化广场19-20

摘要:扎什文化广场建于西藏日喀则市,海拔高度3800m左右,由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休闲区3个部分组成。工程设计注重总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在尊重藏传佛教文化的同时,努力挖掘藏族民族文化,塑造文化广场新形象。文化广场的南北向中轴线与扎什伦布寺的轴线重合,由北至南依次布置扎什伦布寺前缓;中区、中心广场新建区和南部苹果林卡的保护改造区;

中国园林杂志本期主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1-29

摘要:“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人性化”一直是城市郊野森林公园的建设主题。从一个工程项目实例——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入手,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为出发点,结合地景梯度、地景密度的应用,以及公园规划布局、公园主体植物群落的实践操作、湿地景观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全面阐述了当今城市郊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向,并提出了在环保节能技术运用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因素,还有待于设计方和建设方共同努力解决。

城市空间和回归自然的双赢30-34

摘要:蠡湖环湖开放空间系统融合新旧元素,将城市重新融入自然之中。环湖景观围绕蠡湖和各个景点展开,把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融入优雅的山湖自然环境。无锡的历史与水、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展现在社区生活和艺术、文化、建筑等方方面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城市拓展计划最终发展成为“湖滨新城”的远景。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休闲娱乐、滨水步道、私密空间、观景视线和商业景点,共同创造了一个宜人的工作、娱乐和体闲场所。通过创建湿地、林区植被和生态岛,以及水质清洁和保护等努力,创造了一个富有生态责任感的社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新旧文化元素汇聚于此,人文历史在这里沉淀,成为一处值得探索、游赏和爱护的景观。

北京百旺公园设计35-39

摘要:这是一个依托城郊老旧防护林带进行更新扩建的公园设计。设计要点是协调林带保护与游憩功能的关系,丰富原有单一的绿化景观,营造郊野氛围以及场地特色,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游憩和观赏的开放式园林绿地。设计有三大特点:合理协调防护与游憩两类功能,以此作为整体布局的前提;突出郊野氛围.以地域文脉寻求公园特色。从中得到的体会是林下地被的种植很难依赖图纸来完成,“二次设计”或“现场设计”应作为一个正常的设计程序,融入最初项目计划或预期筹划之中。

古都风貌保护与大型集中绿地建设——以北京北二环城市公园建设为例40-44

摘要:介绍了北二环城市公园的建设过程,试图通过记述公园的设计方法、施工心得、使用状况,探索城市中心区古都风貌保护与大型集中绿地建设的关系,通过系统、有序地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集中绿地,达到整体性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历史文化区域环境的目的。

北京德胜公园项目建设45-48

摘要:北二环德胜公园位于旧城保护区的北边界,为新、旧城之间的缓冲区;清晰地勾画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旧城轮廓,是北京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见证。公园突出绿色生态,以植物造景为主,使人们在视觉上有种自然的享受,并唤起人们对逝去的古城墙的记忆。

北京月坛公园总体改造设计49-53

摘要: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月坛同天坛、地坛、日坛、先农坛一起并称北京“五坛”,是中国古老祭祀文化的载体。结合月坛的自身优势,将坛庙空间作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月文化”为主题,强化月坛公园特有的景观格局,突显月坛的文化内涵,使改造后的月坛公园成为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亮点,让这个昔日的皇家坛庙园林在现代城区中更好地发挥其城市功能与历史价值。

中国园林杂志专题 园林绿化节水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问题54-56

摘要:普遍硬质化的市政设施使得降雨快速流过城市,来不及向下渗透,补充地下水,因而导致了地下水位降低、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改变了城市局部乃至整体的自然水文循环。通过对中国古代以及国外雨水收集系统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和分析,认为有必要从城市规划选址与城市水系统相结合、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利用雨水以及利用生态植物群落蓄积净化雨水这3个方面,综合解决园林景观用水问题,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57-61

摘要:对北京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园林绿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集水型公园绿地的途径,包括: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收集道路雨水、收集公园建筑屋顶的降水、收集和利用公园大型广场雨水以及利用山坡绿地、微地形绿地、公园林地进行雨水收集。对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式进行了设计。

再生水灌溉城市园林绿地对植物矿质元素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62-65

摘要:采用示范区绿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园林植物生长状况的影Ⅱ向,并采集植物叶片和立地土壤进行相关指标的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区植物生长良好,叶色正常,试验期内大部分植物外观未见有明显异常现象:叶片矿质元素总体上表现出升高的趋势;银杏、油松、连翘、紫薇、榆叶梅、玉兰、栾树等植株叶片内钠元素含量增加,钾元素含量则有所下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土壤中全盐量、水溶性钠、交换态钠和氯化物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目前尚未达到盐害水平。最后对加强再生水在园林中的应用提出了几条建议。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教育
美国LA专业评估体系概述及对国内的借鉴66-70

摘要:经过长期发展,美国LA学科的评估体系已相当完备,成为该学科在美国规范、全面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简要论述了LA学科评估的意义,介绍了美国LA学科评估体系的内容,包括评估机构、评估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评估标准、步骤、过程等。最后强调规范化的专业教育评估对中国LA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园林杂志园林历史
北京私家园林的掇山艺术71-73

摘要:掇山是北京私家造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假山实例,清代以来一些江南叠石名家也曾经在一些京城私园中留下自己的作品。掇山材料除了推崇湖石以外,主要大量使用青石或以土带石,可以表现出山麓山坡、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洞穴深邃、山涧峡谷、叠石花台等各种丰富的峰峦景色,手法雄健大气,不同于江南园林假山的柔美秀丽之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结合大量文献描述和现有实例,对北京私家园林的假山堆叠手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苏州古典园林铺地纹样实例分析74-76

摘要:铺地是园林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达到建筑功能外,还要完成其文化功能,即所用图案蕴涵一定的文化涵义,与其他建筑元素一起构建园林主题。苏州古典园林铺地纹样内涵深刻,其中关键在于以象征的形式表达,将其概括为迎祥、祈福、信仰和文人精神四方面,借助象征视角,分别对其进行实例分析,力图还原其文化涵义,找到正确的解释答案,为理解、借鉴和传承园林文化提供参考。

古代文人宅园诗意景观对当今住居审美价值取向的启示77-81

摘要:从中国古代宅园的称谓、起源、功能等阐释入手,引征了著名南朝文豪沈约、晚明文士陆绍珩以及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文论,通过古代文人对于宅居环境的风致特征、景观意象,特别是有关村野乡居环境形成的独有的景维、景域的状情般表述,析出诗意化自然氛围的情综意绪,以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宅园景观物态形式的描述,结合构景形式的实例佐证,试图揭示诗意“山林景观”与其涵括、涉及的中国传统生态的哲理性,具有对当代住居审美价值取向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