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 部级期刊

中国校园文学是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校园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实力派、文学新势力、童话城堡、园丁SHOW、大咖文艺秀、成长天空、童心诗语、小荷尖尖、美文专列、庆建党百年奏时代强音、漫绘空间、手抄诗帖

中国校园文学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卷首
曾是今春看花人1-1

摘要:台北有一棵树,名叫鱼木,从南美洲移来的,长得硕大伟壮,有四层楼那么高,暮春的时候开一身白花。这树是日据时期种下的,算来也该有八九十岁了。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悦读世界
假如我们不崇敬英雄4-5

摘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引导全国各族青少年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坚定信念、迎接挑战,

红葫芦6-13

摘要:北京时间4月4日晚,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最终折桂,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该奖项是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为作家奖,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是全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北平的零食小贩16-18

摘要:北平人馋。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迫切地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三餐时固然希望青粱罗列、任我下箸,三餐以外的时间也一样地想馋嚼,以锻炼其咀嚼肌。

人间好时节(立夏·小满)19-21

摘要:立夏 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前人给节气取的名字,真是一个赛一个的生动,比如惊蛰、比如清明。 还有立夏,和后面的小满、立秋、白露之类的。

无从告别的告别22-24

摘要:1 记得还在上海的时候,小区里住着许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某个暑假老师要我们去找一个老人,然后陪伴他们,算是作业。 我找了隔壁那幢楼的一个老头儿。记得我第一次敲他的门,他开了一半,奇怪地看着我。我呆滞地傻愣了半天,然后用手摇了摇胸前的红领巾说:"你好,我是小学生,老师要我来陪你。"

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25-27

摘要:1978年,有个男孩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总分也惨不忍睹。他的目标院校叫做常熟师专,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相当的遥不可及。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课堂内外
晾晒岁月28-29

摘要:如果有足够长的晾衣绳,我一定把记忆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掏出来晒晒。就像那天,母亲晾晒那些被褥一样。 那是一个初秋的上午,微风轻拂,日头却正好。母亲把在大衣柜里叠放了整整一年的被褥毯子,一件件抱出来晾晒。晾衣绳从东到西,折了几个来回,都横在院子里,被花花绿绿的被褥坠成一条条弯弯的弧线,远远看去,不像万国旗飞舞,倒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展览。

父亲的圩日30-31

摘要:从我八九岁时起,父亲就忙于赴圩。 当然,在我更小的时候,父亲也赴圩。 七十年代的粤东北农村,圩日与旧时的不同,安流的圩日不再是农历的一四七,与周边的圩镇那样,一并改为公历的逢五逢十了。圩日的时候,人们往往把自己家里的出产,譬如鸡蛋、绿豆,或者手工制作的竹篮、畚箕,挑到集市上卖,同时买回生活必需的用品。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文笔精华
梨木水痕32-35

摘要:我又梦见了那张桌子。老家四方的梨木雕花桌子。 梦里的梨木方桌依旧是有着一条颠簸突兀的桌腿的。即便是用了破旧的玩具车当垫脚,依旧难掩它咯吱的声响在空气中弥漫的尴尬。

朋友圈36-41

摘要:一台风肆虐的时候,我躲在家里,挨着碎花的墙纸,抱着手机翻看朋友圈。显示图的右上角亮起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我急忙戳了戳那个小圆点。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使用滤镜美化过的窗外,日光正好,天蓝得发白。在照片上方写着几个字:都将会过去。

乔治先生42-44

摘要:叫他先生有些太文绉绉,生活中我们并不这样叫他,但乔治确是我们的"先生"。 高一先后是两个女老师教我们英语,高二文理分科,分得一位男性英语老师,又高又瘦又白,长着一只阴阳割昏晓的鼻子。他就是乔治先生。

少年啊少年45-49

摘要:后来。 我朝教室最后的角落望去,一排排崭新的课外书放在那里,占据了曾经上课总是望着窗外发呆的那个少年的位置。一张班级照片把曾经对着太阳微笑的少年、曾经把奶昔倒进水壶里的少年、曾经顽固地抵抗老师同学的少年锁进了仅属于初一的回忆里。

古诗里的乡村50-51

摘要:对于乡村,尤其是淡雅别致的乡村,我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埋藏于心底深深的喜爱。一旦提及,便会喷薄而出,流淌于心间。 那年回老家时我还小。老婆婆住的房子是两层楼的,而我喜欢站在二楼的阳台往下望。这一眼望去,便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上了。

卖艺者(外一篇)52-53

摘要:初秋的傍晚已有些许凉意,他却穿着单薄的衣衫坐在那里,手中的二胡发出凄婉的悲鸣。 他是位卖艺者,也是盲人。脸颊在风吹日晒中变得黝黑,看不见光亮的双眼眯缝着,偶尔露出一点眼白,却又很快地合上。他总是搬个板凳坐于天桥上,用手中破旧的二胡奏出支离破碎的曲调。匆匆来往的行人见他可怜,便将一两枚硬币投进那空落落的搪瓷碗中。硬币翻滚着发出的一点响声,在他听来,特别悦耳、特别舒心,仿佛是一种激励、一种褒奖。于是,他便更卖力地演奏。

土楼琐忆54-59

摘要:"汪——汪汪——"我仿佛听到它又在叫唤了。 小时候和狗仿佛有三辈子渊源似的。楼下的阿姨家养了一条大大的狗。每次我下楼梯时,走一步,等一下,侧起耳朵听听有没有动静;走一步,再等一下,想想它会不会正在打瞌睡。好不容易觉得"它不在吧"的时候,"汪汪"像一声平地惊雷,我就落荒而逃了。路上看到狗,便一跳躲得远远的,大有三生三世死生不复相见的决心。

浮生若茶60-63

摘要:我和老柯相处了三年,老柯教我语文。 中学时代,老柯一天到晚在班里晃。老柯话很少,多半是抱着手在课桌间穿梭,神游似的,看着我们卖力晨读、晚读,或奋笔疾书。

等一个终点64-65

摘要:等一个终点,或是,下一个起点。 一 这是浩浩森林里的一角,我只是一只虫。 虫自是卑微的,而且是被动地定格,在命运转折的一刻。那一刻以后,为人的则为人,做虫的便遁入微渺的罅隙,从此于天地,只是不起眼的沙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