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畜牧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SCD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11-2083/S 国内刊号
  • 0258-7033 国际刊号
  • 1.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畜牧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畜牧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科学技术_遗传育种、科学技术_繁殖生理、科学技术_营养饲料、科学技术_生产与管理、科学技术_环境控制、产业经济_畜牧经济、产业经济_产业透视、产业经济_行业调研

中国畜牧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畜牧杂志刊首篇
蛋鸡栖架立体散养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问题1-2

摘要:2017年《中国畜牧杂志》全面改版。为疑好展示畜牧学领域的科技前沿,促进学术交流,本刊特别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或青年骨干,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自己、团队或国际研究机构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或就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论。2017年第一期自副主编开始,将为读者带来相关综述,希望能引发读者对相关热点、难点的思考,并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畜牧杂志综述
硝基化合物抑制瘤胃发酵甲烷生成的机理研究进展3-8

摘要: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会产生大量甲烷(CH_4),对环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瘤胃CH_4的产生会导致日粮能量的浪费,降低饲料转化效率。因此,如何控制瘤胃发酵CH_4生成已成为国内外反刍动物营养研究领域的热点科学与技术问题。以硝基乙烷、硝基乙醇、硝基丙醇等为代表的硝基化合物正在以其高效、持续、低剂量等优势在抑制瘤胃发酵CH_4生成研究方面备受青睐。本文重点围绕硝基化合物抑制瘤胃发酵CH_4生成机理及其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

番茄皮渣的饲用方式及其饲用效果的研究进展9-13

摘要:致番茄皮渣是番茄加工的副产物,其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资源。我国的番茄产量丰富,加工量十分巨大,加工所产生皮渣的量也不容小视,但番茄皮渣在畜牧生产中却未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番茄皮渣的营养特性、加工处理方法,并且总结了近年来番茄皮渣在畜禽生产中的饲用方式和饲用效果。

L-精氨酸代谢产物对动物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13-17

摘要:L-精氨酸作为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其许多生理功能的发挥都依赖于代谢产物。L-精氨酸代谢产物肌酸、一氧化氮、多胺、胍丁胺等对动物营养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L-精氨酸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营养调控以及信号转导三方面进行综述。

牦牛适应青藏高原环境的组织解剖学研究进展18-24

摘要:高寒、缺氧和牧草营养短缺是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限制因子,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牦牛对青藏高原低氧的适应,主要通过特定的生理、代谢及解剖学特征表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低氧环境下从器官到细胞器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牦牛高寒低氧适应在基因水平上的成果较多,但受分析方法和样本数量的限制,低氧适应的候选基因不尽相同,其明确的生理生化表型仍不是很确定。本文从牦牛对氧的运转和利用、高寒胁迫的适应以及应对牧草营养短缺等组织解剖学形态方面的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高原动物和人群的疾病防治及揭示高原人群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畜牧杂志科学技术
猪IGFBP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胴体、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25-28

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基因(IGFBP2)潜在的变异与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之间的关系。IGFBP2是IGFBPs家族的一员,定位在猪15号染色体上。本研究利用PCR-MspⅠ-RFLP方法对该基因第二内含子g.171C〉T(Gen Bank Accession No.BV727778)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在382头大白×梅山猪F2代猪群体中关联分析。结果发现该位点与背膘厚、眼肌高、眼肌宽、骨率等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肥肉率、瘦肥比、花油、色值(LD)和色值(BF)等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结果表明IGFBP2基因型与胴体和肉质性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关联,是潜在的影响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苏姜猪A-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29-33

摘要: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群体A-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座多态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猪种A-FABP基因内含子1均具有Bsm I酶切多态性,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χ~2适合性检验显示,3个猪种A-FABP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3个品种猪均为中度多态;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差异显著,大理石纹AA、AB型显著高于BB型(P〈0.05),肌内脂肪含量AA显著高于AB、BB型(P〈0.05)。结论显示,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A-FABP基因intron 1多态性对肉质性状影响显著。

MC1R基因在不同毛色太行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33-39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太行山羊MC1R基因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运用RT-PCR方法从纯黑色太行山羊皮肤组织中扩增了MC1R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4种不同毛色(纯黑、纯白、黄褐、黑斑白)各4只太行山羊,共计16个个体的皮肤组织进行mRNA表达研究。结果表明:MC1R基因CDS区长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结果显示,与绵羊、家牛和水牛同源性较高;荧光定量结果显示,MC1 RmRNA在纯黑色个体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黄褐色次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毛色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纯黑色太行山羊的纯繁选育奠定基础。

不同发育阶段延边黄牛阉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40-44

摘要:应用引物退火控制技术(ACP)筛选8月龄和30月龄延边黄牛阉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寻找与延边黄牛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相同饲养条件下,分别检测3头8月龄和30月龄延边黄牛阉牛背最长肌组织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利用20对随机引物差异显示扩增,共获得9条ESTs。对Telethonin、MYH7、MSTN、Camk2d和SPP1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YH7、MSTN和SPP1基因在8月龄阉牛组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30月龄(P〈0.05);Telethonin和Camk2d在30月龄阉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8月龄(P〈0.05)。结果提示,这些基因可能是影响延边黄牛生长及肉质性状的重要调控基因。

小尾寒羊为母本二元及三元肉羊杂交模式杂种优势比较分析45-48

摘要:为探索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区最佳肉羊杂交生产模式,本研究分别对杜泊羊、萨福克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的二元杂交杜寒、萨寒F_1代羊,2个父本品种分别与二元杂交F_1代羊再次杂交获得三元杂交的杜萨寒F_1代羊、萨杜寒F_1代羊的体重、体尺指标和杂种优势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小尾寒羊为母本的二元杂交、三元杂交的杂交F_1代羊,在初生、3月龄及周岁时的体重和胸围均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二元杂交的杂种优势优于三元杂交。本研究说明杜泊羊和萨福克羊的体重大、胸围大的遗传基因均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并且杜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效果优于萨福克与小尾寒羊的杂交效果。

不同杂交组合优质冷鲜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49-52

摘要:培育适合屠宰加工的早熟、青脚、优质肉鸡新品系,通过比较63日龄ABC、ABD和AEB杂交组合鸡群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初步筛选最优杂交组合。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63日龄母鸡体重均超过1.8 kg,公鸡体重均超过2.2 kg;公母鸡的屠宰率均超过86%,全净膛率均超过68%;ABC母鸡的全净膛率、胸肌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ABC组合母鸡的腹脂率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合(P〈0.05);ABC和ABD组合公母鸡胸肌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AEB母鸡肌苷酸含量(P〈0.05);ABC公母鸡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BD母鸡、AEB公鸡(P〈0.05);3个杂交组合组合间、组合内及公母间屠宰性能(失水率、剪切力和p H)均差异不显著。ABC公母鸡胸肌肉色L值显著高于其他2个杂交组合(P〈0.05);ABC母鸡肉色a值显著低于AEB(P〈0.05)。通过对3个杂交组合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比较,发现ABC组合的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肌苷酸含量、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相对较好,初步确定ABC组合最佳,为下一步优质冷鲜鸡的新品系培育奠定基础。

抗冻蛋白对山羊精子冷冻保护效果的分析53-57

摘要:本实验系统评价了抗冻蛋白Ⅲ(AFPⅢ)对山羊精子的冷冻保护效果。采用假阴道法采集6只云南黑山羊精液,离心洗涤去除精浆后和冷冻稀释液(0、0.1、1、10、100μg/m L AFPⅢ)混合,经4℃平衡、液氮气相预冻后直接投入液氮保存。解冻后检测精子活力、顶体、质膜以及早期凋亡等指标。同时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冷冻对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PⅢ并不能显著改善山羊解冻后精子活力、顶体完整性、质膜完整性和低渗耐受性(P〉0.05)。此外,AFPⅢ并不能抑制解冻后精子的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电镜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AFPⅢ并不能有效保护冷冻精子质膜。总之,本实验证实,AFPⅢ并不能降低山羊精子的冷冻损伤,相反其可能加重冷冻对精子质膜的损伤,其损伤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BCB和Zebularine对绵羊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效果的影响58-62

摘要:为探究亮甲酚蓝(BCB)染色选择的卵母细胞是否有利于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发育,本实验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放入含有BCB的PBS中染色,根据细胞质颜色可将卵母细胞分成BCB+组和BCB-组,并以未经BCB处理的COCs作为对照组,然后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统计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将成熟后的卵母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其中,部分BCB+组卵母细胞所需的供体细胞利用Zebularine处理,统计体细胞核移植的卵裂率、桑椹胚率和囊胚率。结果表明:BCB+组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CB-组(71.15%vs 65.38%,53.52%,P〈0.05);BCB+组核移植胚胎的卵裂率(87.91%vs 56.83%)、桑椹胚率(37.41%vs 21.73%)和囊胚率(21.48%vs6.82%)均显著高于BCB-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BCB+组卵裂率(87.91%vs 83.23%)和囊胚率(21.48%vs14.89%)也显著升高(P〈0.05)。BCB+组供体细胞经Zebularine处理后,胚胎发育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囊胚率显著高于BCB+组、对照组和BCB-组(29.25%vs 21.48%,14.89%,6.82%,P〈0.05)。

奶牛定时输精技术研究63-66

摘要:本试验选择产后25~35 d的健康荷斯坦牛,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LHRH-A3)和前列腺素(PGF2α)2种生殖激素,利用不同方案对参试牛进行定时输精处理,研究奶牛定时输精的技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案一为Ovsync程序处理(LHRH-A_3+PGF_(2α)+LHRH-A_3),方案二为Ovsync程序改进方案(2次PGF_(2α)处理)。结果表明: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受胎率分别为21.21%和46.67%,方案二显著高于方案一(P〈0.05)。方案二于最后一次注射药物之后的18.1~19.0 h和19.1~20.0 h进行定时输精,其受胎率分别为44.44%和50.00%,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输精时采用B超检测卵泡直径,发现卵泡直径为≤14.7 mm、14.8~20.0 mm和20.1~25.2 mm时的受胎率分别为0.00%、75.00%和38.46%,卵泡直径为14.8~20.0 mm组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卵泡直径≤14.7 mm组(P〈0.05);不同季节开展定时输精技术的受胎率,春季、夏季、秋季与冬季分别为30.21%、15.56%、40.00%和40.74%,秋季与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高产奶牛与低产奶牛开展定时输精技术,其受胎率分别为55.56%和33.33%,高产与低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改进后的Ovsync程序比Ovsync程序效果好。

不同日粮类型对杜泊羊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67-72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羊草型(MLC)、小麦-羊草型(WLC)、玉米-地瓜秧型(MSP)和小麦-地瓜秧型(WSP)4种类型日粮对杜泊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头体重相近(55.10±1.24)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杜泊羊为试验动物,采用2×2析因设计,4×4拉丁方饲喂方式,连续进行4期动物试验,每期试验18 d,预试期12 d,正试期6 d。结果表明:适应性试验表明,突然更换日粮后,玉米组pH在第6天恢复到日粮更换前水平,而小麦组在第7天恢复到日粮更换前水平;玉米羊草组氨态氮(NH_3-N)浓度在第7天回升到日粮更换前水平,其余三组均在第8天回升到更换前水平。各处理间pH差异显著(P〈0.05),杜泊羊采食后8 h内,羊草组pH显著高于地瓜秧组(P〈0.05);各处理间瘤胃液NH_3-N浓度差异显著(P〈0.05),杜泊羊采食后6 h内,小麦组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各组间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差异显著(P〈0.05),且有交互作用;小麦组的乙酸浓度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4组的丙酸、丁酸、戊酸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地瓜秧组显著高于羊草组(P〈0.05);而玉米组的异戊酸浓度显著高于小麦组(P〈0.05);羊草组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地瓜秧组(P〈0.05)。由此可见,小麦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NH_3-N浓度,而玉米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乙酸和异戊酸浓度;羊草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瘤胃pH和乙酸/丙酸比值,而地瓜秧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丙酸、丁酸、戊酸的浓度,TVFA浓度受精料和粗饲料的共同影响。

体外产气法评价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效应73-78

摘要:本试验旨在以苜蓿为对照研究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效应。辣木叶/苜蓿与玉米分别按100:0、80:20、60:40、40:60、20:8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组合间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升高,两组培养液pH、氨态氮(NH_3-N)浓度和乙丙比均呈下降趋势,而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48h产气量(48 h GP)和潜在产气量逐渐升高;辣木叶组和苜蓿组的pH、48h GP和丁酸无差异(P〉0.05),TVFA、乙酸、丙酸、产气速率和有机物消化率(OMD)极显著高于苜蓿组(P〈0.01);辣木叶组的48 h GP和微生物蛋白(MCP)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与苜蓿组无差异(P〉0.05),TVFA、乙酸和NH_3-N的组合效应值显著高于苜蓿组(P〈0.05);以48 h GP、NH_3-N、MCP、TVFA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主要衡量指标,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比例为60:40时,正组合效应达到最大。从本试验结果可以得知,辣木叶是一种与苜蓿营养价值相当的粗饲料资源,辣木叶与玉米比例为60:40时的饲料利用效率最高。

生物与物理复合法脱除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工艺研究79-84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固态发酵与微波降解分步复合法脱除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加工技术。以棉籽浸出制油后的棉籽粕为原料,通过不同的菌种、接种量、料液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分析,以棉籽粕的脱毒率为评判标准。首先通过确定正交试验的因素与水平,得出微生物固态发酵的最佳脱毒工艺参数;再以发酵后的湿棉籽粕为原料,采用微波降解工艺进行第二次物理辅助脱毒,确定最佳微波工艺参数;测定脱毒前后的棉籽粕粗蛋白含量和小肽含量。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比2∶1(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接种量10%、料液比2∶3、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0℃,脱毒效果最佳,此时脱毒率高达86.57%;当微波时间和功率分别为6 min和3 000 W时,最终棉籽粕脱毒可达90.57%。测定脱毒后的棉籽粕粗蛋白含量为52.17%,提高了25.29%;小肽含量为11.13%,提高了20.19%。所得产品色泽均一,呈黑褐色,无酸臭味。微波过程可脱出一部分水分,有效节约了棉籽粕的烘干成本和烘干时间。此方法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流程短、脱毒率高、水耗和能耗低,为棉籽粕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数据。

日粮蛋氨酸对28~70日龄吉林白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84-87

摘要: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研究蛋氨酸对28~70日龄吉林白鹅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120只28日龄的健康吉林白鹅,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各组日粮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23%、0.43%、0.63%、0.83%。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吉林白鹅平均日采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0.63%蛋氨酸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0.23%蛋氨酸组(P〈0.05),0.63%蛋氨酸组饲料增重比显著低于0.23%蛋氨酸组(P〈0.05);不同蛋氨酸水平对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0.63%蛋氨酸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23%蛋氨酸组(P〈0.05),0.63%蛋氨酸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0.23%蛋氨酸组(P〈0.05);不同蛋氨酸水平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0.83%蛋氨酸组血清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0.23%蛋氨酸组(P〈0.05),但与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条件下,日粮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63%和0.83%时28~70日龄吉林白鹅生长性能最好和抗氧化能力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