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畜牧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SCD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11-2083/S 国内刊号
  • 0258-7033 国际刊号
  • 1.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畜牧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畜牧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科学技术_遗传育种、科学技术_繁殖生理、科学技术_营养饲料、科学技术_生产与管理、科学技术_环境控制、产业经济_畜牧经济、产业经济_产业透视、产业经济_行业调研

中国畜牧 201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畜牧杂志遗传育种
藏鸡和白来航鸡胚胎肝脏EGLN1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1-4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低氧孵化条件下,藏鸡和低地鸡胚胎肝脏egl-9家族低氧诱导因子1(egl-9family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EGLN1)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藏鸡胚胎低氧适应的关系。以15%氧浓度下孵化至16 d的藏鸡和白来航鸡胚为研究对象,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方法对鸡EGLN1基因肝脏组织表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的降低,白来航鸡胚肝脏中EGLN1基因m RNA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在低氧条件下,白来航鸡胚中EGLN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地低于藏鸡胚胎(P〈0.05);白来航鸡中EGLN1基因蛋白表达量随着氧浓度下降而下降,趋势与m RNA表达量一致。而藏鸡EGLN1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为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影响。由此可知,鸡胚通过下调EGLN1基因表达从而应对低氧反应。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GLN1基因与低氧适应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山羊GPR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5-10

摘要:本文旨在克隆山羊GPR1基因,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研究组织表达。以简州大耳羊为试验材料,应用RT-PCR方法克隆山羊GPR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山羊GPR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987 bp(Gen Bank登录号:KT347601),编码蛋白为稳定疏水蛋白;存在7个跨膜结构域,在69~304氨基酸序列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保守结构域(Pfam:7tm-1);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PR1在24月龄山羊心、肝、脾、肺、肾、脂肪、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肺脏中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脂肪、脾、肝和心次之,股二头肌中表达量最低;GPR1基因在1~3月龄与24月龄表达变化趋势相同,由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8~10月龄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PR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杜洛克猪FUT1基因M229与M307位点多态性及连锁不平衡分析10-14

摘要:研究表明,FUT1基因M229和M307位点皆为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重要变异位点。本试验采用PCRSSCP和PCR-RFLP方法分别对171头杜洛克猪群体M229和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229和M307位点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其中M307位点AA、AG、GG基因型个体数分别为47、100、24头,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75、0.585、0.140,等位基因A为优势基因;M229位点CC、CT、TT基因型个体数分别为90、74、7头;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6、0.433、0.041,等位基因C为优势基因;两种基因型都呈现交叉分布,其中M307位点AA基因型个体中M229位点CC/CT基因型分布较多,TT基因型分布比例较低。通过Haploview软件分析M229和M307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水平,结果发现FUT1基因M229和M307位点之间的r2值为0.46,呈现较低连锁不平衡水平。因此,今后在对杜洛克猪抗F18大肠杆菌育种工作中,可以尝试对FUT1基因M307和M229位点同时选育,以期为进一步确证这两个位点的遗传效应及利用其开展抗病育种选育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

猪PGRMC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5-19

摘要:本研究以大白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混池测序鉴定PGRMC2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SNPs),以分析该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前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Cp G岛的变化。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核心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结合及Cp G岛。结果表明:在220头大白猪个体中,检测到PGRMC2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个SNP位点,分别为C-1283 T和T-372 C。且这2个SNP均导致PGRMC2基因的转录因子结合发生改变。C-1283 T突变导致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消失(即ASP-CYP21);T-372C突变导致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消失(AP-1-DNA_polyme),9个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产生(E1A-BS5、Trex/MEF3compo、E-box CS、Myo D-MCK-right、NFkappa E1site、NF-mu-E1CS、kappa-E2CS1、lambda5-site F、m TDT-site F等)。由此,推测SNPs可能对PGRMC2基因表达调控发挥重要作用。

体外法评定豆秸与玉米秸、花生蔓和青贮玉米秸的组合效应19-23

摘要:本试验采用体外法研究大豆秸与玉米秸、花生蔓和青贮玉米秸这几种羊常用粗饲料之间的组合效应。将豆秸分别与玉米秸、花生蔓和青贮玉米秸按0∶100、25∶75、50∶50、75∶25和100∶0的比例组合,分析不同比例及组合对产气量、p H、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MCP)产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的影响,并计算出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进而筛选出适宜的饲料组合及比例。结果表明:豆秸-玉米秸组合的产气量和氨态氮浓度、NDF和ADF降解率显著低于豆秸-花生蔓、豆秸-青贮玉米秸组合(P〈0.05),微生物蛋白显著低于豆秸-青贮玉米秸组合(P〈0.05)。豆秸-花生蔓组合有最大的NDF和ADF有效降解率,且在25∶75时有最佳的单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综合各指标可以得出,豆秸-花生蔓为最佳组合,最适比例为25∶75。

中国畜牧杂志营养饲料
不同来源玉米对大恒肉鸡代谢能的测定及近红外预测模型的构建24-29

摘要:本试验旨在评定30种不同来源玉米对大恒肉鸡的代谢能值,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近红外预测模型。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每个玉米样品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采用17周龄大恒肉公鸡。采用排空强饲法评定代谢能;结合近红外光谱,建立大恒肉鸡的玉米代谢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30种玉米的代谢能(DM)为86.76%±0.56%;粗蛋白(CP)为7.99%±0.43%;总能(GE)为16.239±0.123 MJ/kg;中性洗涤纤维(NDF)为11.27%±1.89%;酸性洗涤纤维(ADF)为2.80%±0.39%;粗纤维(CF)为1.98%±0.23%。2)30种玉米对大恒肉鸡的表观代谢能(AME)为14.624±0.469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为14.646±0.462 MJ/kg;真代谢能(TME)为16.062±0.488 MJ/kg;氮校正真代谢能(TMEn)为16.083±0.481 MJ/kg。3)用近红外技术建立的大恒肉鸡AME、AMEn、TME、TMEn校正模型决定系数(R2cal)、预测标准差(RMSEE)及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0.99、0.023、0.16;0.99、0.011、0.07;0.99、0.014、0.08;0.99、0.013、0.08;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及内部交叉验证预测标准差(RMSECV)、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0.93、0.057、0.39;0.95、0.048、0.33;0.94、0.056、0.35;0.95、0.055、0.34。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玉米对大恒肉鸡的AME、AMEn、TME、TMEn均存在差异。2)构建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大恒肉鸡的玉米代谢能值。

饲粮磷水平和采食量对生长猪磷消化率评定的影响30-34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和采食量对生长猪磷的回肠和全肠道消化率评定的影响。试验选择18头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生长去势公猪(平均体重35.2 kg)按照9×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进行消化试验。9个饲粮处理组包含3种饲粮(无磷饲粮、低磷饲粮和高磷饲粮)和3个采食水平(体重的3%、4%和5%)。试验共分4期,每期8 d。结果表明:生长猪回肠食糜磷排泄量和粪磷排泄量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极显著增加(P〈0.01);粪磷排泄量随采食量提高显著增加(P〈0.05);采食高磷饲粮生长猪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随采食量增加线性降低(P〈0.05),而低磷饲粮组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AID)随采食量增加有线性增加的趋势(P〈0.1);低磷饲粮组磷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随采食量增加有线性增加的趋势(P〈0.1),而增加采食量有线性降低高磷饲粮组磷的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的趋势(P〈0.1)。由此可见,采食量对生长猪磷消化率评定的影响受饲粮磷水平的调控。

脂多糖刺激对仔猪肠道、肝脏和肌肉组织NODs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及其负调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35-38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脂多糖(LPS)刺激对仔猪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NODs)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及其负调控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选取12头杜×长×大断奶仔猪,分成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试验组注射100μg/kg体重的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LPS或生理盐水4 h后,屠宰仔猪,取空肠、回肠、肝脏、背最长肌和腓肠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NODs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及其负调控因子m RNA表达水平,包括NOD1、NOD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RIPK2)、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矢车菊苷β1(ACAP1)和Erbb2相互作用蛋白(ERBB2IP)m 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显著提高了肝脏NOD1、NOD2、RIPK2、NF-κB和TNF-α,背最长肌NOD2、RIPK2和TNF-α,腓肠肌NOD2、RIPK2、NF-κB和TNF-α,空肠RIPK2和TNF-α的m RNA表达量(P〈0.05),LPS刺激有提高回肠RIPK2和NF-κB m RNA表达量的趋势(P〈0.10);同时,LPS刺激显著降低了空肠ACAP1和ERBB2IP,回肠和肝脏ACAP1的m RNA的表达量(P〈0.05)。这表明,LPS激活仔猪肠道、肝脏和肌肉组织中NODs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而抑制其负调控因子ACAP1和ERBB2IP的表达。

2~10日龄鸽乳中活性成分变化的规律研究39-42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2~10日龄鸽乳中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随机选取2、4、6、8和10日龄(每日龄6羽)刚被亲鸽哺喂过的乳鸽,采集鸽乳,分别测定其氨基酸、脂肪酸、类表皮生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2~10日龄鸽乳中含有必需氨基酸12种,Met、Cys和His含量较低;非必需氨基酸5种,Asp和Glu含量高,各氨基酸含量随日龄增加而降低;脂肪酸14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油酸42.89%~43.44%。随泌乳时间推移,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缓慢升高,棕榈油酸、硬脂酸和油酸逐渐降低;类表皮生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受日龄影响显著(P〈0.05),各指标随日龄增加均线性降低。结果提示2~10日龄鸽乳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约为55∶45~59∶41;不饱和脂肪酸73.04%~73.70%,油酸42.89%~43.44%;EGF为0.61~4.8 pg/mg PM,Ig A为0.81~2.36 ng/mg PM,Ig G为1.59~6.97 ng/mg PM及Ig M为8.29~46.29 ng/mg PM。

基于体外消化模型酶制剂处理对饲料原料微量元素释放效率研究43-48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酶制剂对饲料原料中微量元素释放效率的影响。选取玉米、小麦、大麦、高粱、麸皮、次粉、豆粕、棉粕、DDGS等9种常用饲料原料,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动物胃肠道消化过程,研究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及三种复合酶处理对原料中Fe、Cu、Zn和Mn元素的释放效率。结果表明:植酸、木聚糖和β-葡聚糖等抗营养因子对饲料原料中微量元素的消化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应的酶制剂处理,可改善饲料原料中微量元素释放效率,其中植酸酶在饼粕类饲料原料中表现的较为明显,木聚糖酶在能量饲料原料中对Fe、Zn元素的释放有较好的效果,β-葡聚糖酶可提高谷物类饲料中Zn、Fe、Cu元素的释放,且对棉粕中Fe、Cu、Mn的有效利用有较大促进作用。复合酶处理在数值可改善各种原料的微量元素释放效率,但对各种元素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中国畜牧杂志动物保健
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49-54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FSM)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根据胎次、体重相近原则,选择120头体重5.88 kg左右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其他3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含4%、8%和12%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日粮,饲养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8%和12%FSM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饲料增重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间无明显差异。相比对照组,8%和12%FSM组血清D-乳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7.1%和57.6%,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1.5%和56.3%,血清内毒素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5.6%和75.3%,表明FSM显著改善了仔猪肠道通透性,12%FSM组显著改善了断奶仔猪小肠黏膜的绒毛形态(P〈0.05)。与对照组相比,12%FSM组胰脏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内容物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空肠和回肠粘膜乳糖酶和麦芽糖酶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可降低腹泻率,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仔猪肠道发育,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

两种合成活性肽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55-59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合成活性肽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1440只1 d AA肉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设置2个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杆菌肽锌组),试验组饮水供给两种肽(均设置3个剂量:10、20、40μg/kg体重),每组设6个重复,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40μg/kg体重肽I和肽Ⅱ可显著提高21 d肉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显著提高21、42 d鸡血清Ig G水平(P〈0.05);3个剂量肽I可显著提高血清Ig M水平(P〈0.05),40μg/kg体重肽Ⅱ对42 d鸡亦有此作用(P〈0.05)。21 d时各试验组血清IL-2含量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或P〈0.01),42 d时40μg/kg体重肽I组和肽Ⅱ组血清IL-2及IFN-r含量显著提高(P〈0.01或P〈0.05)。40μg/kg体重肽I和肽Ⅱ可显著提高42 d鸡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40μg/kg体重肽I可显著21 d鸡血清补体C3含量(P〈0.05)。20μg/kg体重肽Ⅱ和肽I分别显著提高了21 d鸡法氏囊指数和42 d鸡胸腺指数(P〈0.05)。可见,2种合成活性肽均有提高肉鸡免疫功能活性,均以饮水供给40μg/kg体重效果最好。

中国畜牧杂志生物技术
电穿孔法转染水牛脂肪干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研究60-65

摘要:本研究以不同培养代数(P)水牛脂肪干细胞(buffalo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BASC)和成纤维细胞(buffalo fetal fibroblasts,BFFs)为研究对象,采用电穿孔法对其进行转染,比较转染后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和转染效率,为生产高效转基因供体细胞奠定基础。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电转染48 h后观察荧光表达,收集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相对存活率和转染效率。结果表明:电转后的BASC和BFF表达EGFP,BASC相对存活率低于BFF,P10之前BFF存活率更稳定;BASC和BFF转染效率随培养代数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10之前BFF转染效率更稳定。电转技术可用于转染BASC和BFF,并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使用体外培养早期代数的BASC(P8之前)和BFF(P10之前)可以获得更稳定转染效率的转基因细胞。

荷斯坦奶牛乳腺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65-68

摘要:本研究以荷斯坦奶牛乳腺为研究对象,旨在建立奶牛乳腺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纯化体系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消毒清洗后的组织小块400 IU/m L胶原酶、37℃环境下消化20 h,初步分离得到乳腺干细胞,悬滴培养法对其进行筛选纯化,再对纯化乳腺干细胞的候选表面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并在悬滴培养条件下能够形成类似乳腺球结构细胞团,而且,不仅表达干细胞标记基因Sox2、Nanog,还表达乳腺干细胞参考标记基因CD24、CD29、CD49f,初步认定分离纯化的细胞为乳腺干细胞。

中国畜牧杂志综述
玉米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69-72

摘要:玉米是我国畜禽的主要能量饲料,虽然玉米的产量在逐年增加,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肉类、奶制品和其他肉禽产品消费大幅增长,饲用玉米的需求不断攀升;同时,食品化学工业和生物质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也增加了玉米的需求。因而,加强对玉米的认识对于更好的利用玉米具有积极的意义。玉米的营养价值与化学成分有关,本文从概略养分、淀粉、抗营养因子含量三个方面综述了玉米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从品种、产地、储存和加工角度阐述了影响玉米化学成分和养分利用的因素。

牛无角性状研究进展73-77

摘要:牛角是牛科动物特有的组织结构,其功能是动物争斗与自卫;同时牛角在一些地区被牧民当作神圣的物件,将其引喻为一种力量及征服的象征。但是现代集约化生产过程中,牛角由于常造成动物及人员的伤害而成为了制约养殖产业化生产的性状,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牛角性状。本文综述了牛无角性状研究进展,从形态发育及分子遗传上总结了牛角性状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牛角的形态结构,牛角的组织学特征,牛角形态发生规律,牛角性状遗传规律,基因的定位,以及候选基因的分析。以期为牛角性状的研究及无角牛的培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壳聚糖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78-81

摘要: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不仅分布广泛,并且具有提高动物生长性能,调节动物肠道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疾病能力,改善动物产品品质(降低产品中胆固醇、脂肪含量等)及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为了展示壳聚糖在断奶仔猪应用上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壳聚糖及壳寡糖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结构与功能、肠道微生物区系、机体免疫功能与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壳聚糖在畜牧业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反刍动物饲料分析和模型预测中的应用82-87

摘要: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是基于由定义的参考方法测定的化学特征和光在近红外区不同波长的吸收率的相关,通过漫反射(固体)或投射(液体)的方式测量的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测定和评价动物饲料成分组成,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它可以监测饲料品质,进行饲粮评价,近几年在预测饲料化学组成和消化率方面也逐渐被发掘和应用。本文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点和影响近红外光谱测定准确性的因素,阐述了近红外光谱的测定方法、定标和测试,以及该技术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应用,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