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 11-5442/R 国内刊号
  • 1673-4890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现代中药是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现代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中药资源、基础研究、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综述

中国现代中药 201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专题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修)订的原则依据和方法699-706

摘要:通过5年多的系统调查、整理与研究,完成了230余种常用大宗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本次标准制(修)订以质量为导向、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基于市场实际情况、注重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制订了实用性强、简便易懂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现将本次标准制(修)订的原则、流程、方法、特点、难点等进行介绍,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及应用本批标准。

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黄芪丹参等6种药材为例707-716

摘要:目的:介绍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订的方法及依据。方法:以黄芪、丹参等6种根及根茎类药材为例,对其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进行介绍,总结出该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结果:介绍了黄芪、丹参、天麻、远志、甘草、当归6种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总结了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依据。结论:根及根茎类药材主要依据其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期、野生程度、加工方法等划分规格,依据外观大小(包括直径、长度、个数/kg)划分等级。

果实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枸杞子枳壳栀子柏子仁等6种药材为例717-722

摘要:目的:介绍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订的方法及依据。方法:以枸杞子、枳壳、栀子、柏子仁等6种果实及种子类药材为例,对其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进行介绍,总结出该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结果:介绍了枸杞子、枳壳、栀子、柏子仁、桃仁、酸枣仁6种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总结了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依据。结论: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在共性划分(基原、产地、部位)规格基础上,主要按照直径(圆球形)、单位质量内个体数、饱满度、色泽、均匀度、破碎率等划分等级。

皮花叶茎及全草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牡丹皮杜仲金银花等7种药材为例723-730

摘要:目的:介绍皮类、叶类、花类、茎木类、全草类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订的方法及依据。方法:以牡丹皮、杜仲、金银花等7种皮类、叶类、花类、茎木类以及全草类药材为例,对其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进行介绍,总结出该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结果:介绍了牡丹皮、杜仲、金银花、淫羊藿、桂枝、鸡血藤、薄荷7种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总结了皮类、全草、叶类、花类、茎木类、全草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依据。结论:皮类药材主要按照长度、直径、皮的厚度、去除非药用部位的程度等划分等级;花叶类药材主要按照花的非药用部位多少、加工过程导致的褐变、花蕾药材的开花率、含杂质率、破碎率、色泽、气味等划分等级;叶类主要根据叶所含的比例及其完整度划分等级;茎类中药主要按照加工方法、是否野生、长度、直径等与大小性状相关指标划分等级;全草类大多为统货。

动物类矿物类菌类及其他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鹿茸水蛭灵芝等7种药材为例731-738

摘要:目的:介绍动物类、矿物类、菌类及其他类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订的方法及依据。方法:以鹿茸、水蛭、灵芝等7种动物类、矿物类、菌类及其他类药材为例,对其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进行介绍,总结出该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结果:介绍了鹿茸、水蛭、紫石英、琥珀、茯苓、灵芝、五倍子7种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总结了动物类、矿物类、菌类及其他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依据。结论:动物类药材等级分类在共性划分(基原、产地、部位)规格基础上,主要按照个体大小与完整度、净度(蜈蚣、全蝎)等划分等级。矿物类药材等级分类在共性划分(基原、产地)基础上,主要按照净度、含杂率等划分。菌类药材来源多样,规格等级划分不一。

牡丹皮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739-752

摘要:目的:重新制订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牡丹皮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牡丹皮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所收集的多批次样品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对牡丹皮质量影响较小,直径与多糖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分布于皮部的芍药苷等小分子成分含量呈负相关,但幅度有限。结论:通过揭示不同划分要素所致的牡丹皮药材内在质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按产地划分为“凤丹皮”与“其他产区”两个规格,其他产区又根据去皮与否划分为“刮丹皮”和“连丹皮”两个规格,各规格项下又按照直径和长度分为不同等级。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基础研究
不同熟化时期白木香果皮挥发性成分的研究753-757

摘要:目的:对白木香果皮6个不同熟化时期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白木香非药用部位中沉香类成分,挖掘白木香果皮潜在价值,为实现白木香非药用部位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采用超声提取技术提取白木香果皮中挥发性成分,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熟化程度果皮的挥发性成分。结果:共检测到207种化合物,包括萜类、甾类、脂肪酸、生物碱、烷烃及烯烃等;其中,检测到的倍半萜类成分包括桉叶烷型、愈创木烯型和螺旋烷型倍半萜,均为沉香的特征性成分;进一步分析表明白木香果皮熟化的第Ⅲ期倍半萜类成分及单萜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达1.17%、0.66%,而生育酚则在Ⅲ期后下降到检测限下。结论:本研究将为全面合理开发白木香非药用部位及白木香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珐菲亚Pfaffia glomerata和Pfaffia paniculata形态学及化学成分的差异758-763

摘要:目的:探讨2种珐菲亚Pfaffia glomerata和Pfaffia paniculata形态学差异及其化学成分中蜕皮甾酮、总皂苷及氨基酸含量的差异,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2种药材根部的微观结构;分别采用HPLC检测药材不同提取部位中蜕皮甾酮的含量,UV检测药材不同提取部位中总皂苷的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药材中15种水解氨基酸及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2种药材根部微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P.glomerata中蜕皮甾酮的含量高于P.paniculata;P.glomerata水提部位及50%乙醇提取部位总皂苷含量高于P.paniculata,75%醇提部位总皂苷含量低于P.paniculata;P.paniculata所含的各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P.glomerata。结论:2种珐菲亚P.glomerata和P.paniculata形态学差异明显,虽均含有蜕皮甾酮、皂苷及氨基酸,但其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为后续珐菲亚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连和枸杞子对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干预研究764-770

基于巨噬细胞吞噬模型的阿胶品质生物评价方法构建771-776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吞噬模型的阿胶生物活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CCK-8法考察细胞密度、孵育时间以及阿胶对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确定合适的阿胶给药浓度。采用高内涵结合荧光成像技术,通过考察其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MOI=细菌数/细胞数)、给药剂量等影响因素,分析阿胶影响巨噬细胞的整体吞噬率及单个细胞吞噬指数。结果:确定最佳检测方法,即给药时间为24h、MOI值为200倍、细菌刺激时间为2h。与Control组相比,在阿胶质量浓度为0.125~2.0mg·mL^-1时,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在0.5mg·mL^-1时阿胶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达到最强;在阿胶质量浓度为0.25~1.0mg·mL^-1时,对单个细胞的吞噬能力没有明显作用,但是对巨噬细胞的整体吞噬率具有剂量依赖的促进作用,并在0.25mg·mL^-1时阿胶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率的能力达到最强。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以巨噬细胞吞噬绿色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scherichia coli,GFP-E.coli)为生物模型的高内涵荧光成像筛选技术的阿胶品质评价生物方法,可用于对不同品质阿胶的检测。

三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体外活性的影响777-781

摘要:目的:以小鼠肝微粒体为模型,考察三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1和羧酸酯酶2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羧酸酯酶的特异性荧光探针(BMBT,FDA)作为底物,以探针荧光强度变化来表征酶活性变化,并进行抑制动力学评价和体外-体内相关性评价。结果:三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1无显著抑制作用,对羧酸酯酶2则为非竞争浓度依赖型抑制,其半数抑制率IC50为17.05μg·mL^-1,抑制动力学参数Ki为77.53μg·mL^-1。结论:三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2的抑制作用可能造成相关药物体内过程发生变化。

枳椇子乙酸乙酯部位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782-785

摘要:目的:研究筛选枳椇子Hovenia acerba Lindl.乙酸乙酯部位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利用乙酸乙酯萃取枳椇子60%乙醇水提取物,并采用300~400目硅胶与制备级HPLC对其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MTT法筛选发现其中ZJZ-Z2具有最优的活性,通过ESI-MS、1H-NMR和13C-NMR检测,并通过与相关文献对比,初步推测该化合物为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lin),体内实验证明ZJZ-Z2具有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通过MTT法分别对枳椇子乙酸乙酯部位硅胶分离得到的12个组分进行测定,发现其中第4组分对肿瘤细胞Huh-7、OS-RC-2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70.4、69.8μg·mL^-1;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的ZJZ-Z2对肿瘤细胞OS-RC-2、Huh-7、HCT-116、CFPAC-1的IC50分别为33.8、63.9、46.8、55.1μg·mL^-1,且对H22荷瘤小鼠模型表现出一定的抑瘤作用。结论:枳椇子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为二氢杨梅素。

利福平对附子急性毒性物质诱导降解的研究786-790

45味中药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791-796

摘要:目的:筛选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好的中药,进行组方,研发新药,探讨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对防治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疾病的效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株;采用牛津杯法测定45味中药提取液对多重耐药菌的抑菌圈直径,筛选出表现为高敏的中药;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10味高敏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评估不同中药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筛选出耐药率高于70%的多重耐药菌株7株,其中猪源3株、羊源1株、鹅源3株;多重耐药菌株对28味中药表现为不敏感,对7味中药表现为中敏,对10味中药表现为高敏;抑菌效果最好的3味中药依次是博落回、黄连和水杨梅。结论:不同中药对同一多重耐药菌株抑制效果不同,一些中药对多重耐药菌可以起到较好的体外抑制效果,为研制临床上耐药性疾病防治的新药物提供参考。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中药工业
复方龙脉宁磷脂复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初步吸收评价797-801

摘要:目的:对复方龙脉宁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并对其进行离体肠吸收评价。方法:对复方龙脉宁提取物、提取物与磷脂的物理混合物和磷脂复合物的表观溶解性、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进行考察,采用UV技术对复合物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离体小肠吸收模型对提取物、物理混合物及磷脂复合物的肠吸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形成复合物后对复方龙脉宁提取物的溶解性改善明显,油水分配系数有所提升,透膜累积渗透量显著增强。结论:形成复合物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复合物并非是提取物与磷脂的物理混合,复合后复方龙脉宁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改善。

管花肉苁蓉提取物正丁醇残留量检测及去除工艺优选802-805

摘要:目的:建立管花肉苁蓉提取物正丁醇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优选残留正丁醇的最佳去除工艺。方法:以正丁醇残留量为考察指标,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正丁醇残留量,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最佳的残留正丁醇去除工艺。结果:正丁醇残留量检测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值为1.83%。管花肉苁蓉提取物残留正丁醇最佳去除工艺为每次加水0.8倍,80℃旋转蒸发3次,测得正丁醇残留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限量标准。结论:本正交设计试验所得的正丁醇残留量检测方法准确可靠,优选的正丁醇去除工艺简便、可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桑枝多酚的制备与其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806-810

摘要:目的:对桑枝多酚及其中主要成分的制备工艺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桑枝的7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精制,对其中的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HPLC含量测定,采用DPPH和ABTS法测试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桑枝经提取和精制获得柘木多酚MAP-1~3;从MAP-2、MAP-3中进一步分离获得化合物1、2,经鉴定依次为桑皮苷A、桑皮黄素。采用静态和动态实验筛选,获得优选的AB-8大孔树脂精制工艺参数。抗氧化活性测验结果表明,CTP-1~3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有抗氧化活性。结论:桑枝多酚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桑皮苷A和桑皮黄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炒槐花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研究811-813

摘要:目的:研究炒槐花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mm×4.6mm,5μm),以甲醇-1%冰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7nm,流速为1.0mL·min^-1,进样体积10μL。结果:初步建立了炒槐花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9批次样品中确定了4个特征峰。各成分均能有较好地分离。结论: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为炒槐花配方颗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