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 11-2746/G2 国内刊号
  • 1001-8867 国际刊号
  • 6.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图书馆学报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7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图书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稿: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专题:中国特色情报学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兰开斯特的预言与iSchool的抱负:跨时代的话语分析4-20

摘要:以美国著名图书馆情报学家兰开斯特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的图书馆消亡预言和21世纪初至今i School联盟的使命陈述和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采用福柯式话语分析方法,分析这两组语料对"图书馆"和"图书馆情报学"的意义建构策略及结果。研究发现,对于"图书馆",兰开斯特的预言将场所性、机构性打造为其核心定义要素,隐性成就了"图书馆=实体图书馆"的意义,排除了图书馆立足于其功能进行形态转变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图书馆"消亡的未来。对于"图书馆情报学",i School运动话语持续地将其建构为"受实体图书馆机构视野局限的,以图书馆员培养为目标的,缺乏就业竞争力的狭隘学科",并因此赋予其i Field发展战略以合法性。这些学科流行话语及其意义建构,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本学科的两大核心概念——"图书馆"与"图书馆情报学",潜伏着十分严重的学科/职业自我消解风险。

支持文本与数据挖掘的著作权法律政策建议21-34

摘要:文本与数据挖掘(TDM)实现了从人工阅读到机器阅读的变革,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因而在科研界有强烈的应用需求,但也因著作权法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发展受限,实践界试图通过政策声明、司法个案和立法程序来解决TDM所面临的著作权问题。在厘清TDM著作权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实践中的应对措施与我国的法律环境,建议通过设立TDM著作权例外、推动"转化性使用"理论的司法适用、借助订购协议强化权利、发展开放获取事业等多种措施来应对TDM面临的著作权问题,为TD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35-51

摘要:目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着眼于探讨外部因素和主观建构性因素,而对于不同的个体、群体如何因内外因素差异而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用层次不同这一问题,则关注较少。本研究整合内外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对象,分析各示范区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政策文本内容,并进一步实地调查服务落实情况,发现公众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利用可分为是否使用、是否满意以及是否持续使用三个阶段,在阶段分析基础上,提出公众使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路径,即服务主体分别经由保障、内容要素,影响公众信息素养,最终决定服务效能的高低;而作为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的"公众信息素养",需要在今后的政策和实践中加以重视。

我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检视与反思——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52-65

摘要:以公共图书馆为例,运用文化权利、政策过程理论对我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展开政策检视和反思。研究发现,免费开放政策取得重要成效,但亦存在问题:恒定的经费补贴量难以满足免费开放后文化供给量和服务量的增长;经费分担机制未完全落实;按行政层级设计的补贴标准难以关照到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需要;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缺失,政策激励约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动态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未能及时跟进,中央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支出责任与财力不匹配以及政策成本高于收益。因此,建议完善分类资助标准,设计多重综合标准;建立完善经费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财政保障方式;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软件使用和引用研究66-78

摘要:软件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但其学术价值一直被低估甚至被忽略。本研究以9种CSSCI图书情报学来源刊在2007—2016十年间所刊载的9 224篇学术性论文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论文中的软件使用与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期刊中使用软件的论文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图书情报学研究对软件的依赖程度愈发显著;图书情报学领域软件引用缺失严重,软件引用行为有待规范;国产软件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发挥作用有限,国内软件研发投入有待提高。

基于频度演化的领域知识关联关系涌现79-95

摘要:领域知识的生长演化问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界重点关注的主题。以网络科学思维探索知识生长过程中的关联关系涌现问题,能够对知识关联的生长模式与机制进行揭示。本研究提取知识关联关系累计44万余对,关联频度87万余次,共划分为11个时间窗口。在对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初步判识的基础上,对关联频度分布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从领域知识生长过程中的关联频度数量、关联频度占比、邻近窗口状态等方面,对知识关联关系及其频度进行跟踪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关联关系生长过程中,关联关系频度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且在领域知识发展的成熟期表现得更好。知识关联关系的生长过程具有频度层面的"富者更富"的属性,且主要遵循"择优强化"机制。尽管研究所使用的基于社会化标注系统的知识网络尚不足以囊括所有类型的知识网络,但是基于频度演化的知识关联关系涌现模式与机制,有助于促进知识网络、知识生长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社交网络、传播网络、交通网络等研究不无裨益。

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序说:研究综述、理论基础与历史分期96-111

摘要:民国时期的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不仅是理解中国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缘起的重要议题,在回应图书馆领域史学研究的"双重困境"方面,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梳理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的相关文献和研究主题发现,本课题难点在于庞杂的线索、社群与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介入等。由此,本研究吸收"世界体系理论""书籍交流圈"等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一个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组成的理论视角,并阐述这一理论视角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界对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研究的整体理解和把控能力。研究发现,"专业交往"到"文化外交"的视角渐变是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的核心轴线,以此可以将这段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帮助我们把握不同时期的交往脉络、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

谢拉的文献工作教育思想与实践112-126

摘要:在1952—1970年担任西储大学图书馆学院院长期间,谢拉积极探索文献工作教育:在学科理论方面,进行文献工作学科理论建设;在学术研究方面,设立美国图书馆学院第一个专门的文献工作研究中心"文献工作与交流研究中心";在教学活动方面,在图书馆学教育项目中引入文献工作相关课程,强化以文献工作为重点的专业图书馆人才培养。谢拉的文献工作教育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造,适应了图书馆学教育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其立足点是以文献工作提升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价值,服务于图书馆人才培养,体现出明显的图书馆本位立场。谢拉领导下的西储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文献工作教育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早期情报学教育,促进了20世纪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向图书情报学教育格局的转型。

刘季平与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座谈会征文通知127-127

摘要: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刘季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刘季平同志于1973年11月至1981年2月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长,适值改革开放国策确认前后。在此期间,刘季平同志为改变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落后面貌,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尤其是在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筹组、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中国图书馆界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