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

《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于1957年,CN刊号:11-2746/G2,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新闻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题:图书馆转型、专题:学科发展研究、专题:FOLIO。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
  • 国际刊号:1001-8867
  • 国内刊号:11-2746/G2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08
  • 创刊时间:1957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6.77
  • 综合影响因子:5.39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探索交流

开放 交流 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

摘要:本文从开放、交流与合作三方面探讨国际图书馆界发展的趋势,提出要促进资源共享,创新开放形式;重视人际交流,畅通交流渠道;活用社会资源,增强合作意识。图书馆要成为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围墙,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交流与真诚合作。参考文献8。
4-8

开放信息环境:学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定义与再造

摘要:本文从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与e—Science、学术交流模式变革与开放获取、语义网与知识表示技术三个方面分析开放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内涵,指出学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I临开放信息环境的要求和数字图书馆服务边缘化的挑战,围绕学术图书馆如何构建开放信息资源体系和构建开放知识资源体系两个关键问题,提出学术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目标是构建网络开放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知识)资源设施InformationCommons。为此,需重构业务布局,重新定义业务交互模式,重新定位资源建设人员的角色。图3。参考文献19。
9-17

追寻著作权保护与权利限制的平衡——图书馆界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建议与期盼

摘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于2011年7月启动,2012年3月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一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全国图书馆界积极行动,结合实际,认真研讨,发现其中的不足有:舍弃了多个公益非营利网络传播适用的权利限制条款;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条款仍由国务院法规制定,没有由《著作权法》统一整合;没有采纳图书馆界提出的为非营利公益图书馆利用网络收集、保存、传播受著作权保护作品设置豁免条款的建议。图书馆界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文化部和国家版权局。2012年7月,修改草案第二稿公布,部分回应了图书馆界提出的设置合理使用兜底条款的建议,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失衡的问题,而且搁置了当代《著作权法》修订无法回避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限制条款的系统整合问题。图书馆界希望《著作权法》的修订落实独立性、平衡性和国际性三项基本原则,以保障著作权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参考文献4。
18-24

基于共现与耦合的馆藏文献资源深度聚合研究探析

摘要:本文从共现与耦合的理论原理出发,着眼于计量学中共现与耦合方法在馆藏资源聚合中的应用,从文献特征关联、利用过程关联、知识关联、用户需求关联四维角度探讨了典型的八种馆藏文献资源聚合模式,分别是基于机构、学者、主题、知识、文献、期刊、用户需求的关联聚合以及研究主体一研究客体一研究载体交叉关联聚合,并构建了基于共现与耦合的馆藏数字文献资源聚合四层模型。该模型涵盖从馆藏数字文献资源的初始数据准备到共现路径与计量方法的设计,再到不同资源聚合模式和聚合深度与层次的引入,直至针对用户需求的聚合结果获取,串联了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整个路径。图l。表1。参考文献37。
25-33

移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移动增强现实(AugnentedReality,AR)技术近年来受到关注。移动AR利用移动终端,借助对实体对象的识别,通过计算或在数据库中获取虚拟信息,并将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场视频,实现虚拟信息对现实的“强化”。文章根据移动AR技术的特点,结合图书馆的业务实际,提出了移动AR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五种应用,分别是:提供图书馆指引服务,实现图书定位,提升阅读体验,开展信息推送,促进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移动AR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关于移动AR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5。
34-39

云图书馆环境下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对策研究

摘要:“云图书馆”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能为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通过分析国外云图书馆计划下的低利用率文献整合实践,发现与传统环境相比,“云图书馆”环境为构建合作储存保障体系带来新的优势和条件:利用SaaS模式,节省软硬件方面的投资,降低储存库建设的费用;通过架构本地区的共享平台,整合各种通讯设备,更☆11方便读者利用各种服务和资源;利用云计算开发适合读者群的个性化服务和定制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资源服务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建立合作采购数字资源的保障体系,建立区域性纸本文献合作保障体系,构建“云”环境下的文献合作储存库,是今后构建基于“云”的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保障体系,克服高校图书馆电子书与纸本书重叠及各馆资源建设趋同现象的重要措施。图1。表2。参考文献21。
40-48
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专题:社群信息学研究

伊利诺斯州的信息革命:社群信息学视角

摘要:本文以社群信.息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社群信息学的重大问题,探寻信息革命在社区中的社会起源及发展。通过对信息技术在伊利诺斯州本地机构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探寻当地社区信息革命的社会足迹。调查发现:网速测试暴露出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来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负责人和机构负责人之间也存在差异;所有城镇参加调研者都能讲述令人颇感意外的当地信息技术起源的历史;一些特定组织网络是地方负责人可依靠的资源。推动社区跨越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有:网络组织者,作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早期采纳者的本地组织,计算机素养。图l。表4。参考文献36。
49-62

英国将作者的公共借阅权管理转与大英图书馆

摘要:英国文化、传播与创新工业部长EdVaizey于2013年3月27日宣布撤销“公共借阅权”(PublicLendingRight,PLR)办公室,PLR的法定责任将由大英图书馆委员会(TheBritishLibrarySoard)~接管理。文化、媒体、体育部门(DCMS)在2012年夏季曾经为此举行过一次商议。经过英国国会批准,该项转让的时间定在2013年10月1日。
62-62

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

摘要:本文阐释了CommunityInformatics(CI,“社群信息学”)的内涵和主要思想,认为它与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分享共同的兴趣与宗旨,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发展;与社区/农村信息化相比,CI之新在于,它以社群主义、网络社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当代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强调ICT应用中的社区振兴(或社区赋权)和社区参与。本文认为这些新理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对解决我国社区/农村信息化效益低下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也提出了与CI引进相关的其他问题,例如CI应该成为谁的视角和方法,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东渐”路径与前景。参考文献20。
63-67

中国社区信息化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在全面开展。“社区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社区管理和信息服务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逐步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我国城市组织结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含义与美国的“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概念相近。
68-69

保障中国农村社区ICT接入的自上而下路径——社群信息学的机遇

摘要:社群信息学起源于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国家的社区ICT应用活动,其主要宗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推动社区发展。我国自2010年开始引介西方的社群信息学,当时国内已存在同样宗旨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即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构成了社群信息学在我国成长发展的重要的本土情境。由于我国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在导向和路径上明显有别于社群信息学的主张,
69-70

社会融入还是排斥?当微博遇到“新生代”农民工

摘要:出生于80,90年代的“薪生代”农民工已达1.6亿人,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就业领域更广,更为迫切地想要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对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占有和使用情况与社会融入密切相关。有关农民工对IET使用状况的研究发现,46%的“新生代”农民工经常上网获取信息,
70-71

变化中的中国乡土社交网络与信息流通的充权效果

摘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虽然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的主张,但内陆和偏远地区尚未能享受到同样的经济发展成果,尤其是农民和非城市户籍的居民。他们面对的不单是由于户籍制度和其他对应的政府政策所造成的不公平情况,而且包括国内外的批发商和大型营销商的竞争和剥削。这些公司和企业不但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懂得有效利用信息沟通技术增加工作效率、加强自身议价能力,甚至利用各种手法垄断市场。
71-72

北京郊区“农家书屋”和信息通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北京郊区的“农家书屋”是中国最早建设的“农家书屋”之一。2005年,北京市开始实施“读书益民工程”,共建设1000所“益民书屋”,服务对象为京郊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农村中小学生。从2008年起,进入“益民书屋”与“农家书屋”合并建设时期。2011年,北京市共建成3975所“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
72-73

社群信息学在重庆:以中国铁路实名制网络售票为例

摘要:2010年春运开始,铁路部门进行火车票实名制试点,2011年网络购票系统正式运营。网络购票引发关于社会公平的争议,因部分公民不懂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反而导致购票更加困难。2012年春节前夕,重庆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相继开展义务帮助信息弱势群体网络购买火车票的活动,免费指导普通民众操作电脑进行网上购票,取得了一定成效。
73-74

超越网游与控制,看网吧的社区接入角色

摘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网吧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营业性社区上网场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7月,中国有1.39亿网民定期光顾网吧,占全国网昆总数的25.8%。
74-75

拓展服务的杭州图书馆数字三平台

摘要:ICTs的日新月异在促生互联网飞速发展与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形成了更多的不同社会群体间由于信息通信技术掌握、应用程度不同而出现的信息不平等与数字鸿沟,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知识、信息的保障制度,是消除社会数字鸿沟的重要的公共机构。杭州图书馆通过独特的三网合一服务创新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职能,使任何人群获得免费、方便进入数字世界享受ICTs福利的机会。
76-77

中国民间图书馆的多样化特征、信息化水平与其公共空间效用

摘要:民间图书馆是非政府力量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主要包括个人、NGO、企业等创建的图书馆。民间图书馆的产权为民间私有或属于公益产权,在运行上有非营利性,管理上有自治性,人员上有志愿性,利益上体现公益性。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公益慈善意识的复苏以及NGO组织的推进,中国大陆民间图书馆出现蓬勃发展趋势。它们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社会底层,如农村村落或城市社区。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