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勘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 11-5215/TE 国内刊号
  • 1672-7703 国际刊号
  • 3.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石油勘探是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石油勘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勘探战略、勘探管理、勘探案例、石油地质、工程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勘探战略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在领域1-10

摘要:最新资源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常规油气资源量达61.7×108t,致密油资源量达8.6×108t,且剩余资源丰富,具备规模发现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并保障长期稳产,急需在现有勘探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取得新突破与新发现。通过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整体评价和近年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等地区的油气勘探实践,认为盆地山前古隆起、盆缘古斜坡和盆内晚期构造带控制油气宏观运聚,富烃凹陷、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和优势源储组合控制油气规模成藏。据此提出富烃凹陷周缘是油气勘探主战场,盆内大面积的晚期构造带挑战与希望并存,古隆起背景的基岩勘探前景广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蕴含较大潜力的重要认识,明确了“富烃凹陷周缘古隆起”、“盆内晚期构造带”、“盆地基岩”及“古斜坡岩性—致密油气”四大潜在勘探领域。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勘探管理
低渗透天然气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关键评价指标探讨11-18

摘要:近年来,中国低渗透天然气藏等一大批特种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成为未来油气工业发展的主流。但我国现行低渗透天然气项目的经济评价并未与常规天然气项目区别进行,均采用相同的经济评价方法体系及参数标准,导致低渗透天然气项目的经济评价精度大打折扣,严重阻碍其健康发展。为此,以四川盆地X低渗透天然气项目及鄂尔多斯盆地S常规天然气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的地质特征及单位操作成本的变化趋势入手,详细分析了中国低渗透天然气项目现行经济评价方法中财务评价指标与参数标准存在的问题,以及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的不适应性,并提出其改革方向,使中国低渗透天然气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更加合理、完备。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勘探案例
重庆地区页岩气钻井井壁稳定主控因素研究19-25

摘要: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发育的大套海相页岩是当前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突破口之一。该区域页岩气钻井数据显示,在页岩中钻井经常会遇到井眼垮塌、钻具遇阻遇卡、井喷井漏等井壁失稳复杂情况,这些复杂情况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特别是水平井、丛式井钻井经常需要面对的挑战。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在页岩气井钻探开发过程中,去除工程影响因素后,可以发现钻井复杂情况在一些区域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井壁失稳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应力场分布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有较大的相关性。根据重庆地区不同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和地质条件将重庆市分为4个区域,综合各个区域页岩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特征,结合钻井数据和实验数据,分析各区域页岩储层段钻井井壁失稳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显示,渝中渝西地区影响井壁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压力,渝东南地区钻井在避开天然断层后发生井壁失稳的风险较小,渝东北的两个区域受高陡地层和应力偏转的影响,易发生沿断层、节理弱面的剪切滑移破坏。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石油地质
盆地覆盖区太古宇岩石类型综合判识方法——以济阳坳陷太古宇为例26-32

摘要:含油气盆地太古宇逐渐成为现实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针对油气勘探工作中盆地覆盖区基底——太古宇的岩石类型难以判识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太古宇为例,借鉴其周边露头区太古宇的发育特征,综合利用坳陷内钻井取心观察、岩心镜下鉴定结果、录井资料及岩心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济阳坳陷太古宇的岩石类型包括岩浆岩和变质岩两大类8种,以岩浆岩为主,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其次为闪长岩。以岩心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筛选了自然伽马、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光电吸收截面指数等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常规敏感测井曲线交会图与曲线叠置法、基于地质统计的Fisher定量判识法等岩石类型判识方法。通过与已知结果对比,岩石类型判识准确率达80%以上,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盆地覆盖区太古宇岩石类型的综合判识。

川东南志留系石牛栏组生物礁特征与勘探方向33-41

摘要:通过对野外剖面、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详细分析,明确了川东南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沉积期为一向北倾斜的大型缓坡,由南向北可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及外缓坡—陆棚。其中石牛栏组二段中缓坡相带发育,水体清澈,能量较高,发育礁滩相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主要为介壳灰岩、珊瑚灰岩及生屑灰岩等,地震上生物礁滩表现为地层增厚、“亮点”反射等特征,平面上主要沿叙永—西门1井—温水—隆盛2井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元厚—四面山一带位于生物礁滩主体带,微古地貌较高,极可能发育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是石牛栏组油气勘探有利方向。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发育主控因素42-51

摘要: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控制纳米尺度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孔径范围为纳米级,孔隙类型多样,分为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等,其中有机孔和粒内孔较为发育;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为开放型孔隙,以管孔和两端开口的平行板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主要分布在2~80nm,以中孔为主。通过分析控制该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认为有机碳含量是控制纳米级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进展及思考52-61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储量极大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专利等的基础上,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传统的热激发法、降压法、化学抑制剂法及CO2—CH4置换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几种主要的创新技术,包括双水平井热水注入法、单井热吞吐法、部分氧化法、电加热辅助降压法及CO2置换辅助降压法的技术原理、创新点、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比和思考;分析认为,当前创新热点大多基于重油油砂等的热采技术移植,且主要集中于降压法与热激发法相结合、扩大储层热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利用效率上。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四上亚段灰质滩坝储层评价62-69

摘要: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上亚段发育灰质滩坝,该类储层与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关系密切,其位置和规模受提供物源的扇体大小和规模影响,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复杂,储层评价难度大。分别采用试油资料分析法、主因素综合定量评价法、岩石物理相分析法(流动分层指标法)和铸体薄片压汞分析法对灰质滩坝储层进行评价划分,结果表明主因素综合定量评价法和岩石物理相分析法对灰质滩坝储层评价较为适合,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应用缺陷;在准确分析沉积背景基础上,采用主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和岩石物理相分析结合的方法对灰质滩坝储层进行分析可以规避各自方法的缺点,评价结果更准确实用。依据此方法将沾化凹陷沙四上亚段灰质滩坝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主要为河口坝和河口滩的生物灰岩、灰质细砂岩和灰质粉砂岩,储层条件较好;Ⅲ类和Ⅳ类储层以灰质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沉积为主,储集性能较差。

北加蓬次盆白垩系盐构造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70-74

摘要:北加蓬次盆属于裂谷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叠加的复合型盆地,发育大量盐构造。通过分析研究区盐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分布形态,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Ezanga组沉积有巨厚的岩盐层,发育了龟背状构造、楔形底辟、大型底辟等盐构造,并且不同的盐构造类型具有不同的形成应力环境;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与盐构造有关的盐上背斜及浊积体在泥岩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控制了油气的聚集。

刚果盆地含油气特征75-80

摘要:在分析刚果盆地地层层序、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模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刚果盆地是在新元古代Kilaran造山运动之后由于可移动基底的热事件和重新活动而形成的坳陷盆地。刚果盆地内发育多套具有生烃潜力的地层单元,其中生烃潜力最好的为志留系—泥盆系Aruwimi群Alolo组页岩。盆地内发育中元古界叠层石礁灰岩,寒武系—奥陶系Bobwamboli群砾岩与砂砾岩,志留系—泥盆系Aruwimi群Mamungi组、Galamboge组、Banalia Ark组砂岩,上石炭统—下侏罗统下Lukuga群、上Lukuga群、Haute Leuki群砂岩与砂砾岩,上侏罗统—下白垩统Stanley Ville群三角洲和河道砂,中白垩统Loia组河流—浅湖相席状砂体等多套储层。同裂谷期盖层横向延伸局限,物性特征变化快,一般为局部盖层,而后裂谷期盖层一般为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蒙古东戈壁盆地白垩系成藏组合与勘探潜力81-89

摘要:通过对蒙古东戈壁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成藏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出白垩系成藏组合地质特征,进而评价其勘探潜力。根据成藏组合的划分原则,东戈壁盆地划分出一套一级成藏组合(白垩系成藏组合)和两套二级成藏组合(Tsagaantsav构造—不整合和Zuunbayan构造—不整合)。白垩系成藏组合烃源岩主要为下白垩统下Zuunbayan组、Tsagaantsav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页岩,生烃潜力高;Ⅰ类储层为下白垩统Tsagaantsav组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岩屑砂岩,物性好,Ⅱ类储层为下白垩统Zuunbayan组浊积相、滨浅湖相和冲积平原相砂岩;盖层主要为白垩系层内大面积分布的区域性页岩、泥岩和区域不整合面;白垩系成藏组合为自生自储型,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在详细分析每套成藏组合各地质要素的基础上,采用主观概率法计算出盆地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61.7×106t。对东戈壁盆地的评价结果表明,纵向上的主力勘探层为白垩系成藏组合中的下白垩统;平面上具有较高勘探潜力的地区分布于Unegt次盆东北部和中部、Zuunbayan次盆和Khovsgol次盆西南部和中部。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工程技术
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识别技术在白云岩地震岩相识别中的应用90-95

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寒武系龙王庙组发育颗粒滩相白云岩储层,该类储层具有埋藏深、地层薄、白云岩单井微相划分难、岩相横向变化大的问题。在改进Lucia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多参数”地震岩相识别技术,对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岩相进行研究。识别出颗粒滩中—细晶白云岩相、滩后潟湖粉晶白云岩相、滩间海泥晶白云岩相3类岩相,并预测出优势相颗粒滩中—细晶白云岩相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及中部区域。

页岩气产量递减典型曲线模型及对比研究96-102

摘要:为提高利用典型曲线方法预测页岩气产量的准确性,指导和优化开发方案设计,进行了页岩气产量递减典型曲线模型的总结和分析。页岩气产量递减典型曲线模型主要包括:基于Arps典型曲线双曲递减曲线、指数递减曲线和调和递减曲线模型、修改的双曲递减模型、幂律指数模型、混合典型曲线模型和Duong模型等,在阐述每种模型的原理、优缺点基础上,以实际页岩气井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典型模型预测结果差异,提出典型曲线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研究表明,就预测同样生产时间段内的最终可采储量而言,双曲递减模型的预测结果最高,其他模型预测结果需根据流体及储层情况进一步论证。典型曲线模型理论及应用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典型曲线基础理论研究。建议采用概率分析方法,给出典型曲线的概率分布范围,正确评价产量风险。

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散射特征有限元正演模拟103-109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增加了该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难度,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不同孔洞大小和分布密度的非均质性洞穴型储层具有不同的地震波散射特征,根据散射波场的特征可以对地下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评价,因此研究非均质储层的地震波散射波场特征对于解决复杂地质问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基于非均匀随机介质,采用可以模拟任意地质体形态的有限元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对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中不同的孔洞尺度和分布密度产生的散射波场进行了正演模拟与分析。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孔洞越大造成的非均质性越强,产生的尾波能量越强;孔洞越多非均质性越强,分布密度足够大时表现出弱非均质性;孔洞分布越均匀非均质性越弱,分布越不均匀其非均质性越强。

多信息融合的页岩油储层自动分层技术110-116

摘要:页岩油属于非常规资源,其储层“甜点”是主要的勘探目标,有必要将泥页岩层系进行细分。而页岩油储层具有薄互层多、岩石物理差异不明显的特点,单一的测井曲线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地层信息,给利用测井曲线自动分层及开展后续工作带来了难度。通过挑选纵向分辨率高、对分层敏感的测井曲线,采用滑动加权滤波去噪处理,在消除随机干扰带来的噪声的同时,保护薄层信息不被平滑掉;利用分类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在消除相关性(重叠信息)的同时,降低多重相关性对降维结果的危害。整合多条测井曲线上的薄层信息,形成一条综合了多条测井曲线信息的分层曲线,既有效利用了多条曲线信息,又提高了信噪比,有效地保护了薄层信息。利用可操作性强、原理简单的活度分层法和拐点法验证该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自动划分出大部分薄层,证实了该方法对薄互层等复杂地层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7油层组为例117-126

摘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长7油层组不同岩性、电性、物性、放射性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异,建立了两种测井—岩性识别方法:交会图法和测井曲线计算法。交会图法通过测井曲线与岩性交会识别出砂岩类、粉砂岩类、泥页岩类和凝灰岩类,测井曲线计算法通过计算泥质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将岩性划分为砂岩类、粉砂岩类、泥岩类和富有机质页岩。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和岩心进行比对,准确率均达到86%以上。将研究区240口井的岩性识别结果运用于剖面图和平面图的构建发现,研究区长7油层组底部页岩大面积连续发育,向上逐渐减少;砂体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北部、东部和东北部,其次为西南部和南部。随时间推移研究区中部孤立沉积的砂体个数和面积逐渐增加,并在长71形成大面积发育的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