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 21-1332/R 国内刊号
  • 1005-2216 国际刊号
  • 2.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是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笔谈_女性计划生育相关进展、临床指南、专家共识、论著、综述与讲座、病案报告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述评
重视37~38^+6周择期终止妊娠的新生儿结局129-131

摘要:小于37周的分娩为早产,其增加新生儿病率以及死亡率已经成为共识。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正常妊娠者,37-38+6周择期分娩,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脑瘫(cerebral palsy)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孕39周后分娩的新生儿。

重视早产的预测132-134

摘要:2017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早产指南定义早产为妊娠不满37周的分娩,但因各国的新生儿治疗水平不同,所以对早产的下限设置各不相同。我国早产的定义为孕28周至不足37周的分娩。2012-05-02 WHO的《全球早产儿行动报告》指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专题笔谈
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与早产135-140

摘要:妊娠第37周前分娩的现象被称为早产。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100万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死亡。因此,早产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探索早产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围绕影响母胎界面微环境的3个主要因素即胎儿滋养层细胞、子宫蜕膜和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详细阐述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在早产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生殖道感染与早产140-143

摘要:生殖道感染是早产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关系随着孕周而改变。除阴道外,宫颈和胎盘都有其独立的菌群定植,但宫颈和胎盘的微生物群与早产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仍未有统一意见。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剩余羊水量测定与围产儿结局143-146

摘要: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较高,一旦剩余羊水量过少,常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文章重点介绍未足月胎膜早破导致的不良围产儿结局及其机制,根据国内外指南阐述未足月胎膜早破所致羊水过少时的处理原则,以引起对此疾病的关注及思考。

宫颈机能不全环扎与早产146-150

摘要:宫颈机能不全指宫颈无法保留其正常的形态及功能直至妊娠足月,表现为无痛性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导致妊娠丢失,是引起妊娠中晚期流产及早产的常见原因。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近年来出现的获得性宫颈机能不全如宫颈锥切术后、保留子宫体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有所增多,临床实践中关于宫颈机能不全的筛查、诊断和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宫颈环扎术与保守治疗相比是否获益更多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就宫颈环扎术的适应证、术式的改良与进展做一阐述。

孕激素在预防早产中的作用150-154

摘要:早产的发生率仍持续不降,甚至逐年攀升,早产及由此出生的早产儿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是早产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不佳。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中强调以综合方案为主,近年来孕激素在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就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专家共识等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双胎妊娠早产的预防和治疗154-158

摘要: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也是导致双胎妊娠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产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改善双胎妊娠的新生儿结局。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对双胎早产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阴道用孕酮治疗、宫颈托及宫颈环扎术对于双胎早产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既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仍有较大争议。

早产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158-160

摘要:早产是全球范围内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主要问题。早产孕妇产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的发生率。但世界各国关于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略有不同,文章就现有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做一总结,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未足月胎膜早破抗生素使用160-164

摘要: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病因复杂,但感染是首要病因。PPROM与感染互为因果。PPROM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母儿发病率及延长孕周。PPROM确诊后通过评估适宜期待保胎者应第一时间行阴道和肛周的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筛查和中段尿培养,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建议氨苄青霉素联合红霉素,开始为静脉滴注,48 h后口服,共用药7 d。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应单独使用红霉素类抗生素。但GBS(+),青霉素过敏者应启动其他敏感药物,孕周小于32周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益处更为明显。孕周≥34周者则建议积极引产。是否应用抗生素根据个体情况决定,GBS(+)者即使之前应用了抗生素治疗,在临产后仍应针对GBS应用青霉素类药物预防母胎感染。严重感染者,注意选用更广谱的抗生素。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指南解读
WHO“寨卡病毒暴露孕期管理指南”解读165-170

摘要:寨卡病毒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的黄病毒。埃及伊蚊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WHO已寨卡病毒病的临时定义,可在WHO网站查询。尽管在1952年寨卡病毒已经被分离鉴定,但直到2015年寨卡病毒的感染才引发高度关注。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论著
单、双胎早产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儿结局比较研究171-175

摘要:目的探讨双胎早产与单胎早产高危因素的特点以及单、双胎早产儿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单、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临床数据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在该院分娩的36 931例新生儿,双胎2080例,单胎34 851例,其中早产5877例,双胎早产1395例(双胎早产组),早产率为67.07%;单胎早产4482例(单胎早产组),单胎早产率为12.86%,总计早产发生率为15.91%,双胎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年龄组早产率比较,在≤22岁组、〉22-26岁组、〉26-30岁组、〉30-34岁组、〉34-39岁组和〉39岁组中,双胎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单胎早产率对双胎早产率分别为:19.65%vs.64.86%、11.45%vs.70.85%、10.49%vs.68.16%、12.88%vs.65.41%、19.67%vs.64.51%、22.83%vs.68.42%,P均〈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孕周出生率比较,双胎在孕20-37周之间的出生率均高于单胎出生率;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双胎早产组中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vs.0.16%、1.79%vs.0.16%、2.79%vs.1.38%、32.48%vs.29.65%、19.50%vs.15.84%、2.22%vs.1.41%,P均〈0.05);对新生儿的结局进行比较,单胎早产组中死胎、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胎早产组(8.68%vs.2.22%、11.20%vs.8.52%、15.35%vs.12.90%,P均〈0.05),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双胎早产组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0.023)min vs.(9.06±0.026)min、(9.85±0.013)min vs.(9.69±0.016)min、(9.92±0.011)min vs.(9.81±0.014)min,P均〈0.05]。结论双胎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与单胎早产相比,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

孕妇年龄及孕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176-180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年龄及孕早期空腹血糖(FPG)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2711例孕妇,全部入组孕妇按年龄及孕早期FPG分组,高龄组(≥35岁)354例、年轻组(〈35岁)2357例;孕早期FPG异常组(FPG≥5.1 mmol/L)718例、FPG正常组(FPG〈5.1 mmol/L)1993例;回顾性分析各组GDM发生率、孕早期FPG差异,分析年龄、孕早期FPG与GDM发生的关系。结果 GDM整体发生率17.78%;GDM发生率在高龄组为29.94%、孕早期FPG异常组为32.17%,分别高于年轻组的15.95%及孕早期FPG正常组的12.59%(P〈0.05)。高龄组孕早期FPG为(4.926±0.378)mmol/L,明显高于年轻组的(4.863±0.412)mmol/L(P〈0.05)。按孕早期FPG水平,每升高0.5 mmol/L为界值分为6组,随着孕早期FPG升高,GDM发生率明显升高,在高龄组,当孕早期FPG≥5.1 mmol/L时,GDM发生率为45.61%,高于年轻组FPG异常者的29.88%(P〈0.05)。高龄组患GDM风险是年轻组的2.119倍;在年轻和高龄组中,FPG异常者GDM发生风险是FPG正常者的3.377倍和2.601倍(P〈0.001)。结论高龄及孕早期FPG异常是GDM的高危因素,尤其高龄孕妇孕早期FPG≥5.1 mmol/L时,GDM发生率明显上升。

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中的近期临床结局分析181-185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行协和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并应用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行协和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18例,评价围手术期及术后12个月内各项治疗评价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87.2±17.8)min;术中出血(69.4±25.1)mL;64.7%(11/17)的患者术后次日晨拔除尿管,且残余尿量〈100 mL;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4.8±1.3)d。平均随访时间10.9个月(4-17个月)。客观治愈率达100%,主观满意度达94.1%;术后无网片暴露及侵蚀发生,5.6%(1/18)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结论应用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行协和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对前中盆腔POP近期疗效肯定,术后网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文章作者署名的要求185-185

摘要: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稿件修改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文题同页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论著
盆腔器官脱垂与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关系分析186-189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与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妇科患者997例,采用盆腔器官脱垂评分(POP-Q)将患者分为脱垂组(496例)与非脱垂组(501例),通过阴道内测量,得到宫颈的前后径d2、横径d1、宫颈阴道部长度d3(POP-Q评分中C-D点之间的差值)。文章暂定义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临界值,即宫颈增大:未绝经患者为d1≥2.98 cm、d2≥2.87 cm、绝经患者为d1、d2均≥2.81 cm;宫颈阴道部延长:未绝经患者为d3≥3.92 cm、绝经患者为d3≥3.9 cm,按此临界值筛选出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患者。结果未绝经的患者,其中非盆腔器官脱垂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比率分别为35.39%、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患者,非盆腔器官脱垂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比率分别为17.50%、2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脱垂为主的中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比率远高于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比率(P〈0.05)。结论未绝经患者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与盆腔器官脱垂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中盆腔器官脱垂与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有明显相关性,可能与宫颈周围立体环的损伤有关系。

重度子痫前期分娩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190-194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大陆地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机。方法选取中国大陆地区14个省份37家医院(包括20家三级医院及17家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并住院分娩的2516例单胎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根据不同的分娩孕周分为Ⅰ组(≤27+6周),Ⅱ组(28-31+6周),Ⅲ组(32-33+6周),Ⅳ组(34-36+6周),Ⅴ组(≥37周)。结果 (1)分娩方式:总体剖宫产率84.9%,阴道分娩率15.1%。不同分娩孕周(Ⅰ、Ⅱ、Ⅲ、Ⅳ、Ⅴ组间)的阴道分娩率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vs.30.0%、28.7%vs.71.3%、11.1%vs.88.9%、6.6%vs.93.4%、14.7%vs.84.9%,P〈0.05)。(2)不同分娩方式及孕周对孕产妇的影响: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vs.5.6%、0.5%vs.0.2%,P均〉0.05)。不同分娩孕周(Ⅰ、Ⅱ、Ⅲ、Ⅳ、Ⅴ组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3.7%vs.4.3%vs.6.2%vs.6.2%,P〉0.05),Ⅱ组、Ⅲ组、Ⅳ组、Ⅴ组中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vs.4.7%、3.2%vs.4.4%、6.5%vs.6.2%、7.9%vs.5.8%,P均〉0.05)。(3)不同分娩方式及孕周对新生儿的影响:剖宫产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3.8%vs.36.8%,P〈0.05),而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vs.9.5%、0.5%vs.0.2%;P均〉0.05)。各组中不同分娩方式的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vs.1 0.5%、9.7%vs.16.1%、8.7%vs.8.9%、7.9%vs.8.2%,P均〉0.05),Ⅱ及Ⅲ组中剖宫产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48.7%vs.15.6%、27.0%vs.6.5%,P均〈0.05),Ⅱ组、Ⅲ及Ⅳ组及Ⅴ组中剖宫产组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14.7%vs.75.3%、6.5%vs.51.6%、2.3%vs.28.3%、0.8%vs.5.6%,P均〈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

子宫肌瘤手术意外发现的子宫肉瘤临床处理分析195-198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手术使用分碎器意外发现子宫肉瘤患者的概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避免其应用于子宫肉瘤患者。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2072例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拟行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次全切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手术组(1944例)和开腹手术组(128例)。结果 1944例患者接受了腹腔镜手术且术中使用了分碎器,其中5例患者意外发现子宫肉瘤(0.3%),使用子宫肌瘤分碎器意外发现的子宫肉瘤患者的概率为0.3%;128例开腹手术组有2例意外发现子宫肉瘤(1.6%),两组意外发现子宫肉瘤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随访2-45个月,均存活,腹腔镜组子宫肉瘤患者术后复发3例,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使用分碎器行子宫肌瘤手术可能导致子宫肉瘤患者预后恶化,分碎器应避免应用于子宫肉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