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 21-1332/R 国内刊号
  • 1005-2216 国际刊号
  • 2.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是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笔谈_女性计划生育相关进展、临床指南、专家共识、论著、综述与讲座、病案报告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200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述评
重视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质量管理控制497-498

摘要: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和合理干预是防治宫颈癌的重要环节。筛查的有效性依赖于足够大的人群筛查范围和筛查质量的保证。据研究显示,一个地区规范有效的筛查覆盖人群达80%以上,可通过一定年限将宫颈癌发病得以控制;筛查质量的控制则体现每一个筛查的有效性,应引起重视。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专题讨论
宫颈癌前病变:三阶梯诊疗程序筛查诊治宫颈癌前病变499-501

摘要:宫颈癌前病变(cervical cancer precursor)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从事妇科、产科、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等各个专业的医务人员,无一例外地与宫颈癌前期病变打过交道,但是在当下开展此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偏差令人十分不安,如:将宫颈细胞学的结果作为临床诊断进行处理;将“宫颈糜烂”作为宫颈癌前期病变进行治疗;对患者夸大宫颈癌前期病变的性质给予过度治疗;对小于30岁的年轻患者过于频繁地行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测及滥用药物治疗HPV感染等。

人乳头瘤病毒亚型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管理中的意义501-503

摘要:宫颈癌在女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占癌症患者总数的15%。每年约有371200个新发病例,约200000例死亡。由于经济水平低下以及缺乏宫颈肿瘤普查手段等因素,80%的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现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根本致病因素。研究证实,大多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伴有HPV感染,90%宫颈癌标本可以检测出HPVDNA。

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的处理503-505

摘要:1943年Papanicoaou提出五级分类诊断法用于宫颈细胞病理学分类,被世界各个国家沿用近50年,为宫颈癌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巴氏分类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假阴性率高达10%-20%。1988年50位病理学家在美国马里兰州的Bethesda城召开会议,提出采用描述性诊断报告,即为TBS(the Bethesda system)的雏形。后于1991年进行修订,于2001年再次提出讨论,推出2001TBS诊断法,因其可作出更为精细的分类,从而替代了传统的巴氏分级。

阴道镜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作用506-507

摘要:阴道镜的诞生,为临床医生拓宽了视野,提供了一种寻找宫颈病变、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阴道镜是介于肉眼和低倍显微镜之间的放大内窥镜,利用强大的光源照明,直接放大检查宫颈与下生殖道病变,以便定位活检。因此,阴道镜检查最主要的适应证就是筛查宫颈癌,而宫颈细胞学结果异常是阴道镜检查最常见的指征。

病理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注意事项507-508

摘要:病理学检查对于子宫颈癌及其浸润前病变的诊断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检查的方法来说,病理学检查包括宫颈和(或)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和通过活检、锥切或子宫切除而进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宫颈病变检查流程中作用和地位是不尽相同的。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处理508-510

摘要: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推广和开展,临床上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日益增多,其处理显得非常重要。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协会(ASC—CP)于2003年7月公开发表有关阴道镜下活检组织学诊断CIN的处理指南,为我们规范处理CIN提供了根据。但是,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正确和规范处理、监测CIN.迄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妊娠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特征监测及处理510-511

摘要: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与子宫颈浸润癌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能反映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研究表明,CIN具有两种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其一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变,常自然消退,很少发展为浸润癌;另一种是多因素(包括病毒)诱发的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近年来,由于较广泛的进行宫颈癌防癌筛查,大多数宫颈病变发现时均在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阶段,而且妊娠合并CIN的病例亦较为常见。

光动力学治疗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应用511-514

摘要: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罹患宫颈病变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有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或者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等潜在癌变的隐患。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未婚或未产,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同时,对于一些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放疗的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也迫切需要采用一种温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光动力学方法治疗宫颈病变由此应运而生。

子宫颈原位癌的诊断及处理514-516

摘要:子宫颈原位癌(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ccis)首先由Broder于1953年提出,1967年Richart认为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子宫颈原位癌同属一种上皮变化谱,有连续关系,是子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统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CINⅢ级是指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和(或)子宫颈原位癌。子宫颈原位癌上皮全层极性消失,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研究与探索
HPV16 E6小干扰RNA与宫颈癌细胞中E6 p53 p21关系的研究517-519

摘要:目的 探讨HPV16E6小干扰RNA(siRNA)与宫颈癌CaSki细胞中E6、p53、p21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应用化学合成针对HPV16E6的siRNA借脂质体转染CaSki细胞,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E6siRNA转染前后细胞中HPV16E6、p53、p21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转染24h,E6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各时间点p53、p21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染48h,E6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53、p21蛋白表达相应升高。结论 HPV16E6siRNA能特异、高效地沉默宫颈癌细胞E6mRNA的表达,减少对野生型p53的降解,恢复p53蛋白的功能活性。RNA干扰(RNAi)技术可为HPV感染相关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特异性基因治疗方法。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关键词标引的要求519-519

摘要: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两部分。本刊要求论著类文章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收录的自由词必要时也可作为关键词使用,并排列于最后,忌用泛指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研究与探索
CDH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520-522

摘要:目的 探讨CDH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辽宁省肿瘤医院妇科1999年至2006年63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原发灶、41例相应的盆腹腔转移灶、10例癌旁卵巢组织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法检测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原发灶及相应的盆腹腔转移灶中存在CDH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28.6%、39.0%,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1)。10例癌旁卵巢组织中1例检测到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20例正常卵巢组织未检测到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发生率在临床Ⅰ期和Ⅱ期显著低于Ⅲ期和Ⅳ期(P〈0.05),在高分化癌中低于低分化癌(P〈0.05)。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转移、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论著
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中变化减速波形的临床分析523-525

摘要: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NST)中变化减速(VD)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围生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5120例NST中出现VD的283例监护图形,比较不同图形影响因素的发生率和围生儿结局。结果 NST中VD的发生率5.53%(283/5120)。单纯VD中影响因素发生率56.49%(87/154),不典型VD中影响因素发生率94.57%(122/1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2.7,P〈0.01)。在分娩的283例新生儿中,1分钟Apgar评分〉7分者252例,≤7分者31例,其中单纯VD组新生儿窒息率2.59%(4/154),而不典型VD组新生儿窒息率20.92%(27/1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24.2,P〈0.01);单纯VD组剖宫产率(21.43%,33/154)低于不典型VD组(55.04%,71/1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34.1,P〈0.01)。结论 NST中变化减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脐带异常最常见,不典型VD较典型者影响因素更明确,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更高,不典型VD较单纯VD更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研究526-529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1992年3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腺鳞癌组以及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腺鳞癌患者9例,占同期210例内膜癌患者的4.3%。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肿瘤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分期明显晚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05)。腺鳞癌组深肌层及浆膜层浸润较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多,分别为6/9和32.6%(62/190),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鳞癌组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例(9.5%)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例(1/9)腺鳞癌患者以及4例(4/11)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因癌死亡,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因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P〈0.05),而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接受手术治疗的腺鳞癌患者,其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P〈0.05)。结论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而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不同。

Coasting疗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530-532

摘要:目的 探讨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coasting疗法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 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222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行coasting疗法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卵泡数、卵子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分娩率。结果coasting组的coasting天数为(1.3±0.5)d,coasting组与非coasting组的卵泡数、卵子数分别为(33.0±7.6)个、(17.1±7.1)个和(17.4±7.7)个、(11.9±4.8)个,coasting组显著高于非coasting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分娩率分别为51.4%、34.6%、48.6%和47.8%、28.8%、44.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oasting是预防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影响IVF-ET的妊娠结局。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533-535

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CIN)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宫颈疾病专科门诊就诊的妇女5584例,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进行高危型HPVDNA的半定量检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 高危型HPV检测阳性1590例,阳性率28.47%,各种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宫颈鳞癌88.89%,宫颈腺癌66.67%,CINⅢ92.77%,CINⅡ86.30%,CINⅠ44.58%,宫颈扁平型湿疣86.69%,慢性宫颈炎9.59%。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也增高,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H=1984.714,P〈0.01),其中慢性宫颈炎与宫颈癌及CIN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INⅠ与宫颈腺癌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宫颈扁平型湿疣、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宫颈扁平型湿疣、CINⅡ、CINⅢ与宫颈鳞癌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ROC曲线分析HC-Ⅱ检测宫颈高度病变,最能平衡敏感度和特异度的阳性分界点是3.7pg/mL,Youden指数为0.72,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0%。结论 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增高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密切相关;合理设置阳性分界点,可提高HC-Ⅱ检测宫颈高度病变的特异度。

免疫组化法检测ⅠA~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536-538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A~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内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27例FIGO分期为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共取518枚淋巴结,共490枚经组织学证实无转移。对盆腔淋巴结的石蜡包埋组织以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标记。结果 27例490枚淋巴结中,经免疫组化检测发现,5例患者5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18.5%(5/27),淋巴结总阳性率1.02%(5/490)。在有微转移的淋巴结中,髂外淋巴结组、闭孔淋巴结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8%(3/108)和1.5%(2/132)。所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小于20枚与大于20枚两组间微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阴性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灶,随着切除淋巴结数目的增多,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淋巴结可能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